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 与美国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NAPPE-Ⅱ)在危重新生儿死亡风险预测方面的优越性,探索适合我国新生儿疾病危重度判断的评分系统。方法 对2008年1-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25例患儿同时采用NCIS和SNAPPE-Ⅱ两种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将入组病例分为极危重、危重、非危重3组,分别对各组病死率进行比较,并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观察两种评分系统在预测危重新生儿死亡风险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 非危重组、极危重组中,NCIS评分及SNAPPE-Ⅱ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危重组中,两种评分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UC分别为NCIS评分0.934,SNAPPE-Ⅱ评分0.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CIS评分对危重新生儿的筛出能力较强,但对临床决策无早期指导作用。SNAPPE-Ⅱ评分能早期、较准确预测患儿死亡风险,临床应用较简便,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 < 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 < 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 < 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 < 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晚期早产儿是指胎龄34~36+6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和身高接近于足月儿,但生理及代谢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出生后病率、病死率及新生儿期再入院率比足月儿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导致晚期早产儿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将存存危险因素的晚期早产儿从基层医院转运到条件较好的三级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治,对改善晚期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自1993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转运网络内的医院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以不断提高[1].本研究分析区域性转运的晚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以了解广泛开展区域性转运后晚期早产儿NRDS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新生儿脑发育的影响. 方法 采用颅脑超声测量5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亲的新生儿脑岛面积、周长及新生儿脑回宽度,并与53例同胎龄对照组新生儿相比较. 结果 对照组足月儿脑回宽度低于早产儿,脑岛面积与周长大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胎龄34周以上新生儿脑岛周长[胎龄≥37周:(87.43±10.21)mm;胎龄34~37周:(72.59±7.50)mm]与面积[胎龄≥37周:(413.60±90.05)mm2;胎龄34~37周:(285.71±48.62)mm2]明显小于对照组同胎龄新生儿脑岛周长[胎龄≥37周:(102.14±9.97)mm;胎龄34~37周:(78.42±10.14)mm]和面积[胎龄≥37周:(557.08±98.89)mm2;胎龄34~37周:(356.01±93.0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30.36%(17/56),其脑回宽度宽于适于胎龄儿,脑岛面积与周长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均有肌张力增高,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时,主动、被动肌张力共8项都未扣分,但行为能力扣分较多,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造成新生儿脑发育欠佳,可通过颅脑超声测量新生儿脑岛面积、周长及脑回宽度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探讨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新人院新生儿184例.根据出生胎龄分为<32周早产儿组、32~37周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根据是否吸氧分为未吸氧和吸氧两个亚 组.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均定期眼科筛查,确诊为ROP的患儿作为ROP组.各组分别在生 后第1、3、5、7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组间结果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 分析.结果 新生儿血清雌二醇水平随着日龄增加迅速下降.在未吸氧新生儿中,32~37周早产 儿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第1周和第3周分别为(3506±1376)pmol/L和(1431±92)pmol/L,显著高 于足月儿组[分别为(1717±179)pmol/L和(996±102)pmol/L](P均<0.05);<32周早产儿组仅第l周[(3173±1369) pmol/L]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32周早产儿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生 后第5周为(560±355)pmol/L,明显低于32~37周早产儿[(1124±128)pmol/L](P<0.05).在同一胎龄组中,吸氧与未吸氧患儿雌二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P组与<32周早产儿组血清雌 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P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在纠正胎龄29周和32~36周时低于非ROP 早产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低血清雌二醇水平可能与ROP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D-乳酸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NECⅡ、Ⅲ期的早产儿104例(NEC组);同期因其他疾病入院的早产非NEC患儿104例(对照组),与NEC组匹配纠正胎龄、性别和出生体重,按1∶1比例进行配对.NEC组患儿于NEC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患儿于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确定D-乳酸阳性标准.根据此标准将NEC组分为D-乳酸升高组与D-乳酸正常组,x2检验比较组间并发症及病死率.根据患儿病情转归将NEC组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t检验比较不同组间D-乳酸水平差异.结果 NEC组104例患儿中,NECⅡ期63例(60.6%),NECⅢ期41例(39.4%);存活88例(84.6%),死亡16例(15.4%).NECⅢ期组D-乳酸水平最高,为(35.4±29.1)μg/ml,其次是NECⅡ期组,为(29.5±16.2)μg/ml,对照组最低[(3.7±18.4)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P<0.0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D-乳酸水平≥6 μg/ml为阳性标准,按此标准,NEC组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者87例(83.7%,87/104).D-乳酸水平升高者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明显低于正常者[(80.9±22.6)分与(95.8±20.5)分,t=2.417,P<0.05],而合并新生儿败血症的比例[48.3%(42/87)与5.9%(1/17),x2=11.538,P<0.05]及病死率[27.6%(24/87)与5.9%(1/17),x2=7.146,P<0.05]较高.NEC组死亡患儿与存活患儿D-乳酸水平[(43.2±13.5) μg/ml与(21.9±22.9) μg/ml,t=4.572,P<0.05]、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82.4±29.1)分与(90.6±21.3)分,t=2.409,P<0.05]以及合并败血症的比例[68.8%(11/16)与38.6% (34/88),x2=3.4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D-乳酸水平与NEC预后相关,能较好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产前检查确诊为GDM,并完成随访的孕妇分为医学营养治疗(MNT)组61例与非干预组6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比较3组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MNT组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羊水过多发生率均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N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剖宫产、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住院、NRD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营养治疗可有效减少GDM围生期母儿并发症,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影响新生儿脐血β内啡肽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妊娠、分娩因素对脐血β内啡肽 (β-EP)水平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不同孕期的新生儿脐血共95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β-EP水平,以β EP为因变量,以新生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母患高血压、母患糖尿病、宫内窘迫、胎膜早破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不同影响因素时脐血β-EP变化。 结果 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是影响脐血β-EP水平的重要因素(P均<0.05)。早产儿组脐血β EP值高于足月儿组,分别为(409.5±150.1)pg/ml、(261.4±141.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道分娩组及产钳助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道分娩组与产钳助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宫内窘迫组高于无宫内窘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分娩应激、疼痛会使β-EP升高,缺氧是影响β-EP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脐血β-EP水平可作为胎儿缺氧的一个指标。早产儿脐血β EP高于足月儿是否是早产儿易发生呼吸暂停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出生后6h内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出生后单纯采用常规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6h后,病情如无缓解则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两组患儿如治疗12h后仍无效,均给予第二剂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观察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症状均改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缓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及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关系及脐血ADMA对预测NRDS的意义。方法以胎龄35周、体质量2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18例NRDS为实验组,其中分2级以上RDS组14例,1级RDS组4例;17例同期住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脐带血,生后7、14d桡动脉血各2mL,用ELISA法进行ADMA检测。结果 (1)ADMA变化: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母亲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脐血ADMA无明显相关关系;(2)ADMA与NRDS的关系:2级以上RDS组脐血中ADMA明显高于1级RD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d和14d的ADMA水平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级以上RDS组脐血ADMA与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532,0.663,P0.05)。结论脐血ADMA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及母亲是否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指标;脐血ADMA可能是2级以上NRDS的预测因子,脐血ADMA越高,机械通气和吸氧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脑损伤与新生儿窒息的相互关系。 方法2004 12—2005 05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对196例新生儿进行颅脑B超探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96例新生儿中共有脑损伤73例,其中早产儿为54例,占早产儿的60%(54/90),足月儿脑损伤为19例,占足月儿的17.92%(19/106),低体重儿脑损伤47例,占低体重儿的56%(47/84),正常体重儿脑损伤为26例,占正常体重儿的23.2%(26/112)。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分别较足月儿、正常体重儿明显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P<0.05)。早产儿、低体重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在对照组、窒息组间存在显著差别(P<0.05)。 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引起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剖宫产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早产儿、低体重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正常体重儿;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颅脑B超可作为新生儿早期颅脑损伤的诊断、筛查、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产科危重症评分系统在危重孕产妇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161例产科危重症临床病例。应用新建立的产科危重症病情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量化评分。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各评分分值的差异。将APACHEⅡ评分系统和改良产科危重患者评分系统对危重症患者的诊断率做ROC曲线,找出截断值。分析患者评分分值与患者各器官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改良产科危重症评分中存活组评分为8.33±5.74,死亡组为17.93±5.00,死亡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分值增加,病死率增加。改良产科危重症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914)大于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859)。随着评分的升高,母亲的器官功能障碍的阳性率增加,且与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数目增多呈显著正相相关关系(Kendall相关系数b=0.651,spearman相关系数b=0.784,均为P=0.000)。结论改良产科危重症评分比APACHEⅡ评分对危重孕产妇预后的预测性优越,评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改良产科危重症评分分值升高,母亲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7周、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经光照等治疗的早产儿237例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1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孕期因素、早产儿一般情况及早产儿疾病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剖宫分娩率43.5%(103/237)、1min Apgar评分≤7分22.8%(54/237)、第一次排胎便时间24h者27.4%(65/237),显著高于对照组(25.4%、11.3%、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酸中毒18.6%(44/237)、新生儿败血症(早发+晚发)8.4%(20/237)、新生儿溶血病5.9%(14/237)、化脓性脑膜炎2.53%(6/237),显著大于对照组(18.3%、0.7%、1.4%及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龄(33.8±2.1)周和出生体质量(2 259±515)g,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170±21)g/L,高于对照组(163±2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1min Apgar评分≤7分(OR=8.189,P0.05)、剖宫分娩(OR=2.461,P0.05)、第一次排胎便时间24h(OR=3.214,P0.05)、新生儿败血症(早发+晚发)(OR=45.385,P0.05)、高血红蛋白水平(OR=1.024,P0.05)为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围产因素导致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提高分娩技术、及早发现、及时胃肠喂养会减少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休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新生儿休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50例休克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存活与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存活26例,死亡24例,病死率48.0%。50例中,足月儿36例,死亡14例,病死率38.9%;早产儿14例,死亡10例,病死率71.4%。休克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共29例(占58.0%),其中早产儿感染性休克9例,占早产儿休克64.3%;败血症为其主要基础疾病。休克合并器官功能衰竭42例, 其中合并肺功能衰竭31例,占首位(73.8%)。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入院体重、日龄、5分钟Apgar评分、pH 值、血压、器官功能衰竭对新生儿休克死亡有显著影响(P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胎龄(OR = 0.006,95% CI 0.000-0.583,P = 0.028)、血压(OR = 0.025,95% CI 0.002-0.297,P = 0.004)、多器官功能衰竭(OR = 14.949,95% CI 1.181-189.250,P = 0.037)。结论 新生儿休克所致的死亡与胎龄、血压、多器官功能衰竭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286例胎膜早破性早产新生儿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前糖皮质激素干预对胎膜早破性早产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86例胎膜早破性早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35+6周孕龄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窒息率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在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6~36+6周孕龄组新生儿窒息率、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发生率、NRDS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在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8~31+6周及32~33+6周孕龄组新生儿结局的各项指标在干预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4~36+6孕周胎膜早破性早产孕妇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能显著改善新生儿结局。因样本量关系,<34孕周的胎膜早破性早产孕妇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对新生儿结局有无明显改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新生儿败血症组40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30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的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末梢血hs-CRP>3mg/L为诊断值,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总体敏感度为80.0%。其中足月儿和早产儿病例hs-CRP诊断敏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早产儿病例hs-CRP诊断敏感度明显比较高(P<0.05)。结论:白细胞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高,敏感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乐舒凡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胎龄29W~35W、体重1200g~225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生后2小时内口服或胃管注入乐舒凡,对照组不用乐舒凡,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发生肺透明膜病的机率、及发生肺透明膜病后需要转院治疗的例数。结果预防组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及发生肺透明膜病后需要转院治疗的例数均比对照组少,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乐舒凡,对减少NRDS的发生及减轻NRDS的严重程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 ,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NRDS)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将 45例产前证实胎肺不成熟的早产孕妇分为两组 ,研究组 15例 (其中 1例双胎 )将PS制剂注入羊膜腔内 ,并于数小时内结束分娩。对照组 3 0例产前不予PS注射。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NRDS的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分娩新生儿 16例 ,对照组 3 0例 ,两组新生儿Ap 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胃液泡沫试验显示胎肺成熟的比率研究组为 56.3 % (9/ 16) ,对照组 13 .3 %(4/ 3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研究组新生儿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的比率为18.8% (3 / 16) ,NRDS的发生率为 6.3 % (1/ 16)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60 % (18/ 3 0 )和 3 6.7%(11/ 3 0 ) ,P <0 .0 5。研究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均值为 (3 2 .4± 7.6)d ,比对照组 (42 .0± 15.7)d短约10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两组新生儿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孕妇和新生儿均未发现由PS所导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结论 羊膜腔内注射PS可显著地降低早产儿NRDS的发生率和CPAP的使用率 ,缩短住院时间 ,为临床上提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脐带处理策略对新生儿临床结局及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立即断脐(ICC)、延迟断脐(DCC)、脐带挤压(UCM)对新生儿结局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语言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共4395例。结果表明,DCC与ICC相比可以提高早产儿出生后血细胞比容(MD 5.6,95%CI 1.97~9.24,P<0.01),可以提高足月儿出生后红细胞比容(MD 2.7,95%CI 0.55~4.86,P=0.01)和血清铁蛋白浓度(MD 17.16,95%CI 1.03~33.29,P=0.04),降低早产儿死亡率(RR 0.69,95%CI 0.49~0.97,P=0.03),脑室内出血(RR 0.57,95%CI 0.34~0.93,P=0.03)和败血症发生率(RR 0.46,95%CI 0.25~0.85,P=0.01),且不提高坏死性小肠炎(RR 0.52,95%CI 0.17~1.65,P>0.05)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RR 0.92,95%CI 0.37~2.25,P>0.05)。DCC与UCM相比,早产儿出生后慢性肺部疾病、死亡率、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足月儿而言,DCC可以提高出生后血清铁蛋白浓度(MD 12.72,95%CI 10.47~14.98,P<0.01)。UCM与ICC相比,可以提高早产儿血红蛋白水平(MD 1.73,95%CI 0.62~2.84,P<0.01),早产儿出生后死亡率、脑室内出血、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炎和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CC相比,DCC和UCM可能有益于改善新生儿的近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6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组与足月组各32例,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d后;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早产组有30例(93.75%)患儿表现为CRP增高,足月组29例(90.63%)表现为CRP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18例(56.25%)新生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足月组9例新生儿(28.12%)中性粒细胞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阻止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