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量临床核医学科常见诊断核素~(99)mTc和~(18)F所致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随距离和时间变化情况,为补充丰富临床核医学外照射剂量数据以及为临床核医学诊断过程中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测量核素~(99)mTc和~(18)F检查受检者摄入核素后0~24 h内不同距离处辐射剂量率水平,同时测量24 h内受检者体表辐射累积剂量,并测量受检者24 h床四周辐射剂量场,并对受检者体外0.5 m和1 m处摄药后24 h内的累积辐射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30例~(18)F和30例~(99)mTc检查患者平均给药活度分别为8 m Ci和25 m Ci,对于~(18)F和~(99)mTc检查患者,其施药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分别为26±6μSv/h和20±6μSv/h。略高于相关国际标准推荐值。24 h内体表平均辐射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约为244μGy和353μGy,床周累积剂量测量值分别为25μGy和38μGy。结论~(18)F和~(99)mTc刚施用时所致受检者1 m处体外辐射剂量率与国际标准推荐值可比,24 h后基本降低为环境本底水平。本项目对不同时间段的接触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估可指导相关人员进行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石家庄市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了解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受照现状,为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Hp(10)进行监测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热释光剂量计置于铅衣外侧与铅衣内侧时测得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t=2.36,0.05),使用铅衣能够使核医学工作人员受到的外照射剂量减少18%。不同岗位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的外照射剂量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F=4.01,P0.05),其中检验师组人均年剂量最低(1.66±0.34)m Sv,护士组人均年剂量最高(2.71±2.30)m Sv;经铅衣屏蔽后,不同岗位核医学工作人员受到的外照射剂量水平无差异(F=1.07,P0.05)。结论铅橡胶防护用品在使用正确的前提下可以对核医学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核医学工作人员中护士和技师的放射防护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目前上海市从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工作的人员受照情况。[方法]普查上海市PET/CT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监测PET/CT工作场所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截至2011年,上海市共有PET/CT13台,工作人员153名。采用不同放射性药物分装形式和注射方式,工作人员身体同一部位所受剂量有较大差别:非通风橱分装情况下(不考虑手部),眼部丫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最高,其最大值达到613.6gSv/h,是通风橱内操作的62倍;注射操作时,移动式防护车方式所受剂量最高,胸部最大值为391.8μSv/h;全身各部位均以手部受照剂量最大,分别达到4407.0μSv/h和2211.3μSv/h。不同工作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依次为护士〉技师〉医师,护士的双月最大剂量达到3946.6μSv。[结论]上海市PET/CT整体防护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在受照剂量尽可能低的原则下,工作人员防护仍需要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手部剂量。方法利用佩戴指环热释光剂量计和使用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监测操作~(99m)Tc、~(18)F和~(131)I的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剂量。结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核素活度、接触时间、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工作负荷等多因素影响导致所受剂量差异较大。使用γ周围剂量当量率仪测量操作~(99m)Tc、~(18)F和~(131)I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率中位数分别为475、503、185μSv/h。~(18)F分装人员手部最大剂量率可达3503μSv/h。指环剂量计双月最大累积剂量分别为7.40、103.9、21.96 mSv。结论核医学人员通常轮转和非持续性接触核素,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手部接触剂量不会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核医学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检查操作人员、相关场所辐射水平及防护管理中薄弱环节。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TLD)和光致发光剂量计(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对操作185GBq药物(99mTc)用量的职业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测量;使用451P型高压电离室巡测仪对场所的外照射剂量进行检测,使用COMO170型表面污染仪对场所的表面污染进行监测。结果 99mTc操作人员手部当量剂量最高值为5.09 mSv,眼晶体当量剂量最高值为0.21 mSv,全身有效剂量最高值为65.30 μSv;采用不同防护措施时操作位不同位点所受辐射剂量不同,剂量值由未检出到240 μSv/h;表面污染测定最高值为注射小车表面2 182 Bq/cm2。结论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应重视自身防护,规范操作并采用合理的防护可极大降低自身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99Tcm-MDP骨显像检查期间受检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优化核医学技师工作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测量33例全身骨显像受检者注射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50例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身体不同部位(胸腹交界、骨盆、股骨中段和膝部)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4 h,距其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是2 h的(59 ±11)%;距受检者1~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增加递次显著下降;注射99Tcm-MDP后4 h,距受检者3、5和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约为1 m处的(18 ±1)%、(7 ±1)%和(2 ±1)%,P值均<0.001。在距受检者体表0.1 m处测量,受检者身体部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骨盆、胸腹交界、股骨中段和膝部,P值为<0.05。骨盆部位距体表0.1和0.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较体表处分别下降了(49 ±6)%和(63 ±6)%。结论 骨显像检查技师的辐射防护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适当推迟骨显像检查,以待受检者体内的辐射剂量进一步下降;引导受检者时,在确认受检者得到足够照顾的前提下,技师应尽量拉开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给骨扫描受检者摆体位时尽量远离其辐射剂量最高的躯干部。  相似文献   

9.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水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虹  刘德明  朱俊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91-1293
目的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提出放射防护最优化建议。方法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采用FD-3013 B智能γ辐射仪测量核医学工作场所的环境放射防护水平,FJ-2201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最大值为1.95μSv/h,各个工作场所中环境辐射剂量率最大值为2.04μSv/h,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0.29 Bq/cm^2,职业人员全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为2.1 mSv。结论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及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监测结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检测,实现实践的正当性和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钢铁冶炼系统放射防护状况,选择某钢铁企业105台核仪表和73名放射工作人员为对象,进行放射防护和个人剂量检测。结果显示,炼铁工序高炉中子水分仪剂量当量率为(7.73±3.41)μSv/h,明显高于其他各类核仪表;两种核子秤及两种水分仪剂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炼钢工序更换结晶器平台时,处于裸源棒状态液位计剂量及位于铅罐内当量率均远高于其他冶炼系统核仪表;根据估算及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5mSv/a。在正常生产状态下,钢铁企业冶炼系统核仪表辐射剂量率水平符合放射卫生标准要求;各工种的剂量估算及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均低于职业人群个人剂量约束限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四川省绵阳市、广元市和乐山市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水平,分析其所致公众的辐射剂量负担,为辐射防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的方法,调查绵阳市、广元市和乐山市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水平,依据《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 14583~(-1)993)估算其致公众的辐射剂量负担。数据统计采用秩合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绵阳市、广元市和乐山市γ辐射水平范围分别为10.0~90.0 nGy/h、35.8~131.5 nGy/h和50.0~100.0 nGy/h;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336.0μSv/a、430.5μSv/a和391.0μSv/a。结论绵阳市、广元市和乐山市3个市地表γ辐射所致公众外照射有效剂量均低于全国平均值(540μSv/a)和世界典型值(500μSv/a),其地表γ辐射外照射水平均属于正常的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某石化企业含密封源仪表装置场所放射防护现状。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防护要求,使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对含密封源装置周围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50台含密封源仪表周围剂量当量率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距源容器和探测器外表面5 cm处的最大剂量率值分别为11.54、5.87μSv/h,距源容器和探测器外表面100 cm处的最大剂量率值分别为1.17、3.68μSv/h。结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企业含密封源仪表装置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所产生的辐射污染基本不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现场调查和检测检验法,对某汽车能源有限公司车载动力电池项目85Kr测厚仪工作场所放射剂量水平及防护措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源容器表面5 cm处周围的辐射水平为0.48~7.26 μSv/h,剂量当量率控制值<25 μSv/h;源容器表面100 cm处周围的辐射水平为0.14~2.32 μSv/h,剂量当量率控制值<2.5 μSv/h。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为0.029 mSv。该公司在确保现有放射防护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辐射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营口市某公司聚酯薄膜项目应用的料位计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了解料位计使用中的辐射水平与防护现状。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调查和分析料位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放射性危害因素、放射防护设施、放射管理制度等内容,并对放射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现场的检测,检测项目为X/γ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料位计周围5 cm处剂量率范围为0.24~0.91μSv/h,料位计周围1 m处剂量率范围为0.23~0.62μSv/h,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从事料位计巡检维护的6名放射工作人员的适任性评价均为可从事放射工作;该项目电仪部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估算值约为0.02 m Sv,年有效剂量低于本项目建议的管理目标值;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论该公司料位计的放射防护措施、放射监测结果等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的要求,正常生产后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治效果可达到预期控制水平,能够满足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需要,合理可行,职业病防护设施已达到竣工验收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儋州市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进行放射防护评价,了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诊断、甲功测定、甲亢治疗的放射防护水平。方法 2021年8—10月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对儋州市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检测、表面污染检测、设备性能检测、通风换气检测及放射防护评价。结果 SPECT-CT工作区注射台窗口(开)、分装柜观察窗、分装柜操作口(开)、废物室防护门和留观室防护门、SPECT-CT机房防护门处的剂量率较高。SPECT-CT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3~0.19μSv/h,处于环境本底水平。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检测结果均小于探测下限,即<0.09 Bq/cm2。SPECT-CT中的SPECT和CT的设备性能检测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通风橱截面风速未达到1 m/s,部分放射工作场所通风换气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取用、转运及注射防护装置,降低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方法:选择钨合金作为防护材料,设计为便携式可分段拆卸的全封闭式注射器(2 ml)防护装置,并增加其他相关配套装置,测量对PE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444 MBq(0.5-2 ml)的防护效能。结果:全封闭注射防护装置针筒防护套正面有效屏蔽为35 mm Pb。配套转运铅提盒有效屏蔽为10 mm Pb。PE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封闭注射防护装置注射器针筒防护套正面30 cm处剂量率为1.5μSv/h;在距离注射器针筒防护套后部位置30cm处剂量率为0.4μSv/h。设计参数和辐射防护数据达到预期的职业外照射控制目标。结论:新型便携式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防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核医学工作者职业照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文通过记录PET /CT室从事注射工作的护士全身和手指辐射剂量,获取对其辐射防护有意义的数据。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TDL)分别置于两名护士的左右手指、左胸部铅衣外侧和铅衣内侧,通过监测周期内的受照剂量和记录的注射次数,计算护士平均每次注射手指受照剂量和铅衣的屏蔽效果。结果 两名护士左手指受照剂量均大于右手指,平均每次注射受照剂量为:5.8~13.0 μSv,二者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相差0.4~0.8倍;铅衣内侧剂量值小于铅衣外侧,射线衰减率为2.8%~6.6%。结论 PET/CT室从事18F注射的护士,其手指受照剂量主要取决于其注射次数、注射药物的剂量及注射操作熟练程度;铅衣的防护效果很有限。只有通过提高护士注射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接触18F时间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方法测定核医学科各工作房间地表、工作台面表面-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各项操作中工作人员-γ射线外照射剂量水平及病人体表空气吸收剂量率,并对外环境-γ射线照射水平和通风情况进行测定,全面了解放射防护情况。结果地表及工作台-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在(8.34~13.45)×10-8Gy/h之间,室外墙壁、门、窗在(10.25~15.00)×10-8Gy/h,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在(0.6~8.1)×10-3Gy/年(全身),10.2×10-3Gy/年(手),给药后病人体表空气吸收剂量率在(1.4~7.4)×10-5Gy/h,通风测定结果符合防护要求。结论该核医学科放射防护基本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PET/CT)检查中医务人员核医学辐射的防护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中心工作的全体医务人员12人为研究对象,2018年施行本研究核医学辐射的防护方案,比较2017年及2018年工作场所射线剂量及个人辐射剂量水平;同时于2017年底及2018年底对研究对象进行核医学防护知识评分,并调查所有医务人员2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及健康检查报告。结果 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中心储存室、分装室、注射室、注射后候诊室、扫描室等工作场所射线剂量率略低于2017年各场所检测射线剂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及年集体有效量(0.31 mSv/n,1.38人·Sv)明显高于2018年(0.25 m Sv/n,1.04人·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12名医务人员核医学防护知识测试平均得分(62.53±12.83)低于2018年平均得分(78.92±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医务人员年度健康检查报告及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结果显示,均无与放射工作相关的禁忌症。结论本研究辐射防护干预与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PET/CT检查工作场所射线剂量率,降低医务人员个人辐射剂量,提高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知识水平,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