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角药的配伍应用,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首先据条文统计桂枝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的频率,然后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等3个方面分析桂枝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角药独立成方者有2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者有9组,以及角药联合应用者,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结论《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桂枝角药配伍应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角药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及联合应用3个方面论述角药特点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独立成方之干姜角药5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干姜角药7对,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配伍精妙,临床针对性强。结论《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干姜角药配伍知识,掌握其具体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作为独立疾病存在。《伤寒杂病论》对腹痛具有丰富的论述,治疗腹痛的方剂疗效确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形式,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角药"的配伍应用,其中6组独立成方之角药、6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多组联合应用之角药,为治疗腹痛遣方用药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付妍  李春  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2021,(8):1470-1472,1476
目的 基于角药理论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配伍与应用,为传承与发展经方、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采用频数统计法梳理《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半夏出现的频率,在传统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的基础上,运用角药理论分析半夏的配伍与应用.结果 半夏角药在《伤寒杂病论》中独立成方的有6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的有10组,作为方剂辅...  相似文献   

6.
"角药"是由3味中药联合应用、配伍而成,相辅相成,互为犄角。《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大量的角药运用,根据其在方剂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文章分别从独立成方、方剂中主要作用、方剂中次要或辅助作用以及多组角药联合作用4个方面对经方中茯苓"角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其在配伍应用中颇多巧妙,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药物的性能功效也很有帮助.这种配伍应用方式最早始见于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后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加以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黄被誉为"四大国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其作用广泛,临床可灵活配伍其他药物,产生诸多治疗效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用大黄治疗的疾病有黄疸、癥瘕、痞满、大便不通、摔伤、妇女产后、风邪内动等,至今在临床仍有较大的使用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黄的作用机制也一步步为人们所了解,如大黄改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消除体内自由基、调节免疫等作用,应该充分挖掘大黄的临床价值,在现代研究的基础上,精确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扩大大黄的使用范围,将大黄应用于血糖调节,免疫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角药由三味药组成,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药气味、性能等严密的配伍原则,联合发挥增效减毒等作用的中药组合。《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开创了角药的临床配伍应用。书中含黄芩的角药配伍严谨,灵活多变,适应证广泛,既有角药独立成方,也有作为处方的主要或次要组成部分,在经方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配合他药组成角药,可强化黄芩原本的清热燥湿、泻火、止血等作用,也可制约其凉、燥之性,引导药性归经等,充分发挥角药的协同增效减毒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以肺系疾病最为常见,亦可见于心、肾疾病,若以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喘证范畴。《伤寒杂病论》记载了较为丰富的治疗喘证方剂,其中角药的灵活运用具有鲜明的特点,既能独立成方,又能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或辅助部分,亦能联合应用。通过深入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喘证"角药"的配伍特点与应用,有助于传承与丰富角药理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肿是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肾脏疾病,亦可作为独立疾病存在。《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肾系水肿的方剂疗效确切,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药物配伍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角药"的配伍运用,为提高治疗肾系水肿疗效及新思路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角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三味中药联合使用,依据其四气五味,归经、药性等特质而系统配伍的方药组合形式。消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指的是消散、通导体内邪滞,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即为单一的消法运用,包括消瘀法、消气法、消水法、消痰法,广义的消法还包括分消法,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表里分消法、前后分消法、上下分消法等。仲景消法治法的配伍和消法角药的运用对于临床有指导意义,故今结合消法与角药来探讨其于《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5,(6):741-742
目的:探讨茯苓、桂枝配伍的药证,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共同使用茯苓、桂枝的相关方剂及条文分析,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相互参照的方法,归纳茯苓、桂枝相互配伍使用的药证。结论:茯苓、桂枝配伍使用的药证主要有小便不利、悸及气上冲。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麻黄配伍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以麻黄为主,配伍它药所组成的31首方剂的讨论与研究,总结出了11对最佳配伍,并将其分为相须为用、相使为用、相反为用、相抑为用四大类。从中体会到,中药一药多能,一药多效,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才能充分发挥其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这也是张仲景方简洁干练、效果显著的关键所在。提示了临床用药,绝对不可按照西医改良中医的方法,从中提取单一的成份,然后线形相加进行应用,这样,势必会导致中医药整体观念的支离破碎和中医药药学的彻底灭亡。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12)
根据《伤寒杂病论》含有附子的37首方剂和59条相关条文,探析附子的配伍应用规律:用量用法上,附子运用有生熟之分,炮制方面有“炮、破、去皮”等不同,服药方法有顿服、日2服、日3服等方式,附子的用量在“二分(7. 8 g)”到“大者十枚(散剂300 g)”之间,用药剂型有汤、散、丸剂之区别;主治证候上,附子主治“恶寒,疼痛,发热,漏汗,烦躁,小便不利,四肢拘急”等证候;配伍规律上,附子常与干姜、白术、黄连、人参、茯苓、薏苡仁、大黄、麻黄等药配伍组成不同功效的药对,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病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析了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在用量和用法方面,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个、枚、升、分、两五种计量单位,其具体用量与所在经方的剂型有关,入丸剂者用量较大,一般为52~104 g,而入汤剂者用量相对较小,多为0.7~52 g,临床上多采用“去皮尖”“汤浸,去皮尖及两仁”和“熬”“炒”“熬黑”等炮制方法降低杏仁的毒性;在主治证候方面,配伍杏仁的经方条文中多见“发热”“汗证”“痛证”“恶风(寒)”“胀满”“咳逆”“浮肿”“身黄”“项背强”“烦躁”和“短气”等证候,多有临床症状、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治则治法的不同;在配伍规律方面,杏仁配伍麻黄、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石膏、大黄兼以清泄里热,配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重在温化痰饮,配伍人参、当归、川芎、桂枝、干姜等药重在温补气血,温经通络。《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是临床活用杏仁的津梁,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中以芍药-附子药对配伍的方剂有5首,分别治疗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通过对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芍药-附子药对配伍在治痹三方中主要发挥温阳散寒止痛、调和阴阳的功效,在治水两方中起到温阳利水、敛阴生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1]中用桂枝的方剂有76首,占总方数量的23.4%,可为用药之首,仲师对桂枝的认识及应用有独到之处,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还应用于内伤杂病及妇科.就桂枝一味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变化就已体现仲景临证用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药后护理法贯穿《伤寒杂病论》全书,其目的在于增强药效、保护正气,使病邪快速祛除体外、加快机体恢复及防治旧邪残留或旧邪未尽新邪复感。啜粥助药除邪、温中补虚、控效护胃,覆被发汗除邪、取暖扶正,饮暖水辅助药物增强体内阳气、温化水饮、排汗祛邪、推陈出新,同时在药后注重观察患者的反应,病后,患者正气已虚,倘若不进行饮食上的调护,一则恐其发散太过,汗出过多而耗伤正气;二则生冷黏腻等物恐其有碍解肌发汗;三则影响药效的发挥。《伤寒杂病论》的药后护理法具有医中有护、医护合一的鲜明特征,是仲景辨证施护、顾护胃气、关爱患者的具体体现,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