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探讨了脾胃与胸痹相关的理论渊源,脾胃失调导致胸痹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指出调理脾胃这一原则对于胸痹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2)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紧密相关,心与脾胃位置相邻,生化相因,五行相系,主因是正气亏虚,寒、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治疗方法以健运中气补益宗气、补益脾胃充营养血、芳香醒脾运化湿浊、健脾化痰温阳通痹、温中健脾散寒通痹、调节升降通畅气机,保持脾胃功能健旺,对胸痹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介绍王常松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经验。王教授认为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上血不养心者,治宜健脾和胃,养血复脉,方用八珍汤加减;痰浊痹阻者,治宜化痰泄浊,通阳行气,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心血痰阳者,治宜祛瘀通脉、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机郁结者,治宜疏导气机,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12)
胸痹与脾胃密切相关,常出现脘腹痞闷、恶心、上腹痛等脾胃症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为气滞、寒凝、瘀血、痰浊,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虚实夹杂者多见。本于脾胃功能失调,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乃脾胃失调不能上奉心阳,诸邪因虚上乘阳位而成"阴弦"。心与脾胃位置、经络间密切相连;五行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子生克;心藏神、脾藏意,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统血,相互依存协同。现代医学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中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脂作用等均提示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宗气不足-健脾益气、气血两虚-益气补血、瘀血阻滞-活血通脉、痰湿内阻-醒脾化痰祛湿、阳虚寒凝-健脾温中通络、肝脾不调-疏肝理气、胃阴不足-益胃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10)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心,证属本虚标实,本为阴阳气血的亏损,标为痰浊、瘀血、阴寒。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生痰之源",痰浊为胸痹的主要致病因素,也为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从脾胃论治胸痹,实为胸痹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经临床验证归纳总结为:健脾益气,补益中气;健脾养胃,滋补营血;芳香化浊,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宣通胸阳;益气健脾,滋补心血;健脾益中,温化痰饮;温通心阳,健脾益胃;开脾通阳,健脾化痰八种从脾胃论治的方法。验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15.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心肺阳气虚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18.
徐凤芹教授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调理脾胃及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常获良效.本文通过论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心胃同病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徐教授从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思路与经验,并对其相应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经验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9)
冠心病属"胸痹"范畴,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心与脾胃在经脉、气血、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为从脾胃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开创了胸痹心痛从脾胃治疗的先河;诸多医家运用健脾、活血、护心、祛瘀、化痰等可有效减少诱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因素,从而缓解和改善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辨证分型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治疗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益气健脾、化痰通脉,和胃降浊、健脾助运等。未来期待强化相关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如动物实验、相关药物药理学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6)
介绍王保和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相关经验。王保和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从脾胃论治胸痹,应用补中、温中、和中等治法,在临证中取得较好疗效,并附病案1则,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