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中记载了痈疽、金疮、疥癣等各种外科疾病.对痈疽病的描述尤为详细,包括痈疽的命名、病因病机、类型、分期及治法方药.其中针灸治疗极具特色,指导思想强调分期而治,具体治疗方法有隔蒜灸、铍针刺法、砭石刺、火针烙刺等.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研究,治疗手段具有临床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现...  相似文献   

2.
《刘涓子鬼遗方》作为存世最早的中医外科学著作,书中发挥并扩展了《内经.灵枢》的痈疽分类法,备述诊候、治法等,使其理论与临床实现更好地衔接。另外还首创经络分类和三焦分类,对外科发展可谓贡献颇大。从部位分类法等三方面来探究全书的分类方法以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国最早的古代外科学专书《刘涓子鬼遗方》中的膏剂作了考查。全书共收载内服、 外用膏剂 79种,本文就79种膏剂的方名异同、剂型、组成药物、基质、制备工艺、用法、主治功能、 继承与发展诸方面作了探讨。《鬼遗》一书,不仅具有祖国外科学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祖国药剂学中也具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传为晋末刘涓子遗著,南北朝·齐·龚庆宣撰于公元499年。原著10卷,现仅存5卷,已佚去二分之一左右。由于此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一部代表著作,至今实用价值较高,故笔者不揣浅陋,对现存《刘涓子鬼遗方》5卷中的外科外治法作一初探,并以此就教于同道。一、外治法的用药《刘涓子鬼遗方》一书共收151方,其外用方占56%强,计89方,是外治方多于内治方的一本书。在外治方中使用的多为常见药物。如白芷、鹿茸、芎(艹穷)、干地黄、续断、  相似文献   

5.
钮铭 《吉林中医药》2013,33(2):203-204
《刘涓子鬼遗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学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外科之伤残与感染性疾病大为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关于膏摩法的论述,是膏摩法在外科学的具体运用,为后世医家治疗外科疾病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有很多膏摩方至今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膏摩在外科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刘涓子鬼遗方》(下简称《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书。系晋代刘涓子的遗著,后为南北朝齐代龚庆宣为其编次。据宋以前《医笈考》,此书约成于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该书主要内容有外伤、痈疽、疮疖、疥癣及其它皮肤病的论述与治疗。其中的某些内容至今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代,虽然也有名医陶弘景、阮文叔等出现。但外科方面,除了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外,直接留传下来的文献并不多。《刘涓子鬼遗方》系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取作书名。《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男论》,俱有讹误。著者刘涓子,为南朝宋人,子名遵,为彭城内史,但刘是否为医,则不可知。该书十卷,原本无次第,南齐龚庆宣得之,厘为五卷,并为序干篇首,以祥其源起。约成书于公元四九九年,为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其中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石乳、乳结等证  相似文献   

8.
于文忠 《中医杂志》1983,(11):74-76
<正>《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现存较早侧重于急症的方书,由晋代医药学家、道家葛洪本着“考古今医家之说,验其方简要易得”的原则,并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编纂而成。原题四卷,旨在备急之用,故初名《肘后卒救方》;梁·陶弘景认为“葛之此制,利世实多,但行之既久,不无谬误”,遂在原书基础上用朱笔增补其“缺漏未尽”部分,因得方一百零一首而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又名《补阙肘后方》,六卷,但所增补部分因年代久远,已无从分辨;金·杨用道又根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陈柏书  柴铁劬  米建平  张璐  傅伟 《新中医》2014,46(6):245-246
《外科精要》乃以外科命名之痈疽专著,书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由于病期及病势不同,灸法各异;而且打破常规,使用灸法治疗阳热证;对于急危重症,常采用大剂量灸或灸特定穴以回阳救逆;于施灸时,尤其注重患者之主观感受,并以此确定施灸剂量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王维德,字洪绪,江苏吴县人,系清代外科名医。王氏世业外科,自幼习其家法,精通外科医术,积四十馀年从医经验,著成《外科证治全生集》,被后人尊为外科“全生派”创始人。其外科学术经验,受汪机《外科理例》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张景岳《外科钤》对外证的阴阳辨证,治疗上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善用温通治法,反对滥用刀针。今结合学习《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痈疽之经验,略作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痈疽之病,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玉版》篇及《灵柩·痈疽》篇中对痈疽病的病因病机、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等均作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痈疽发病学及治疗学的理论。《内经》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循环周流不息,象征着天上的星辰,地上纵横的河流,故《灵枢·痈疽》篇:“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若邪气侵入经脉之中,则血  相似文献   

16.
对《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方剂进行了探讨 ,总结出书中所用方剂的特色为①以论统方 ,方证相应 ;②寒温同用 ,相反相成 ;③补泻并施 ,全面兼顾 ;④主药分明 ,善用药对 ;⑤注重理气 ,调整气机  相似文献   

17.
正"咳嗽第六"位于《千金要方》第五卷"少小婴孺方"下,全篇共收录14首药方,包含9首有名复方(竹沥汤、紫菀汤、五味子汤、射干汤、八味生姜煎、四物款冬丸、菖蒲丸、桂枝汤、麻黄汤),1首有名单方(杏仁丸),3首无名复方及1首无名单方,用药(含蜜和酒)45种。其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1.首重外感,强调风寒入肺。如文中多次论及"伤寒爆嗽"、"风冷入肺"、"爆冷嗽",可看出其十分重视风寒对小儿肺脏功能的影响。但后世多盲目使用清热解毒类药,对风寒致病的重视程度减弱,值得深思。2.内因重视"乳食"、"膈中有癖"。《诸病源候论》首次明确提出,乳食不节可引起小儿咳嗽,《千金要方》也明确强调了"乳食不节"导致小儿咳嗽,并提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节制乳哺,这样才能药到病除。3.病位仅言"肺脾",未提肝肾。《内  相似文献   

18.
陈慧  朱灿  谭达全  刘余  尹抗抗  郭春秀 《新中医》2016,48(4):259-260
正《千金要方》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综合性临床著作,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其中对儿科进行了专卷论述,且论治小儿咳嗽颇具创见,现将其论治小儿咳嗽的特色略作探讨。1《千金要方》小儿咳嗽篇用方用药的简单概述\"咳嗽第六\"[1]位于《千金要方》第五卷少小婴孺方下。全篇共收录有14首药方,包含9首有名复方(竹沥汤、紫菀汤、五味子汤、射干汤、八味生姜煎、四物款冬丸、菖蒲丸、  相似文献   

19.
胡海艳  许霞 《江苏中医药》2020,52(11):77-79
中药代茶饮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宫廷药茶方具有鲜明的特色,陈可冀著《清宫代茶饮精华》,对该书所载的药茶方进行分析,归纳特点如下:方名简晰,一目了然;品类丰富,实用性强,以补益类居多;甘淡平和,频服不拘,无伤胃之虞;小方精简功专,大方配伍有度;崇尚经方,注重化裁;药食同源,安全有效;方证对应,恒中有变。  相似文献   

20.
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在中医治疗痈疽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外科正宗》中包含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其中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外敷、熨法、吹药等,而常用的外治法是针法和灸法。故主要从陈实功针法治疗痈疽经验方面进行总结,用以指导现代临床的应用,现将陈实功使用针法治疗痈疽过程中常用针具、针刺时机、针刺方法、针刺禁忌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