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梦瑶、王士雄同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受曾祖父王学权的影响,对何梦瑶的著作情有独钟,在疾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机理等方面,对何梦瑶《医碥》中的学术观点,既有继承,更有深化。乾隆中期以降,何梦瑶仅有《医碥》受到医家的重视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羽翼《准绳》针砭时医:简评何梦瑶之《医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豪  魏群 《河南中医》1999,19(5):20-21
何梦瑶之《医碥》重视基础理论,见解鲜明:强调炎热谈病,认火在多病;对瘟疫台立足于实践,发展了温病学说,敢于针砭时医,补偏救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何梦瑶 的《医碥》值得细研。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痿",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碥》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从《医碥》看何梦瑶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博通河间、丹溪之学,擅长于温病及内科杂症。何氏著有《医碥》一书,六卷,“碥”是上车、上马的踏脚石,“籍此以登,如履碥石”(《医碥》自序)“医碥”即学习医学之阶梯。何氏的学术经验,系统而集中地反映在《医碥》之中。  相似文献   

5.
何梦瑶所著《医碥》既往整理、影印都使用清同文堂本;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人卫本"使用"乾隆本"点校,并指出同文堂本错讹极多。近期重校《医碥》发现,人卫本因主校本不完整而致一些错误失当,而重校本更好地体现了何梦瑶的性、情、才。  相似文献   

6.
何梦瑶,清代岭南著名医家。其著作有《医碥》、《伤寒近言》、《妇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的语》等。《医碥》是其代表作。纵观《医碥》全书,何氏对火、湿、痰、郁、瘟疫、虚损等都有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对“痰”的论述颇有见地,且多有发挥。现就何氏论痰辨痰治痰的要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气的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为我国历史上众多医家所重视。清代名医何梦瑶于其著作《医碥》中尤重人身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医者所论之阴阳实为气的运动变化,进而从气的角度对人体生命规律、疾病发生及治疗规律进行阐发。他指出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气,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人身之气出现了异常,治疗方面以调解人体气机为手段,其中对脾胃气机的调理是关键环节。本文从人体生命源于气、百病之生因于气、治则治法本于气等三个方面对何氏《医碥》气论予以探讨,对中医气论研究及临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梦瑶,清代名医,字扳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医碥》为其代表作。《医碥》共7卷,刊于1751年。对于该书的评价辛昌五《医碥》序开言即道:“王金坛先生《证治准绳》脍炙人口,予友何西池称为近代医书之冠。虑其奥博难读,因作《医碥》以羽翼之。”将此书与《证治准绳》相提并论。何梦瑶在自序中则说:“或曰:方今《景岳全书》盛行,桂、附之烈,等于岘冈,子作焦头烂额客数矣。人成谓子非医病,实医医,是书出,其时医之药石欤?‘碥’当作砭。予笑而不敢言。”在其凡例中更明言:“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钜。梦瑶目睹时弊,不得不救正其失,初非偏执,读者幸勿以辞害意”,似有默认其针砭时医之意。  相似文献   

9.
《妇科辑要》是岭南著名医家何梦瑶惟一的妇科专门著作,收录于《三科辑要》中。近代对其著作《医碥》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其妇科专著《妇科辑要》则研究较少。故通过研究《妇科辑要》及相关文献,发现何梦瑶在编纂该书过程中虽然大量参考了《医宗金鉴》的内容,但在编排和论述中加入了个人的学术观点,可羽翼《医碥》更好地阐明其关于妇科疾病的学术特点。反对一味温补、重视望问二诊、详述预后转归、气血标本兼顾、内外治法并用,是该书论治妇科病的主要特点,对现代中医妇科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何梦瑶的医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民 《中医杂志》1998,39(11):649-650
何梦瑶(1693~1764年),清代著名医家,其医学代表作《医碥》,以说理精粹,时出创见而蜚声医林,现探讨如下。何梦瑶,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又自号研农,世居于广东省南海县云津堡。他自幼聪颖好学,受赏识于当时任广东学政的著名学者惠士奇,称赞他为“南海明珠”。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此后辗转于广西、辽宁等地为地方官,长达20余年。居官之暇,钻研医学,  相似文献   

11.
<正> 梅核气,是一种自觉咽中有异物感的疾病。清·何梦瑶《医碥》“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余师承家学,参阅历代典籍,在临诊中,据证析因,  相似文献   

12.
《医碥》作为清代乾隆年间著作,其学术总结前人观点,已臻成熟,又多结合临床实践参以己见,其文简而义明,重在说理。作者何梦瑶擅长治疗温病及内科杂病,在对火、热的认识上,多有其独特之处,用药谨慎周全,其理论对于现今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梦瑶生平及著作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梦瑶是清代岭南著名医学家,著作颇多,其中《医碥》一书,为其代表著作,卫生部列为第二批重点校勘整理书目,何氏其它的医学著作,还将继续整理出版。因此,考究何氏生平及其著作版本,对发掘岭南医学有一定意义。一、生平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研农,南海云津堡(今南海县西樵区崇北  相似文献   

14.
何梦瑶《医碥》的岭南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称研农。生于南海西樵山丽,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公元1694~1764年)的岭南名医。壮年雍正进士,旁通百家,尤以医著流传后世,其《医碥》一书对岭南医家颇有影响。是书论杂病证治,旁涉诸家,说理明白晓畅,多有创见,尤以其岭南特色有别同类,令人击节称奇,兹就此试作探究,示诸同好。岭南多湿治法各异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经年雨水充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反治法首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这是说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或逆证候而治的方法为正治;顺从疾病的性质或疾病的证候而治的方法为反治。在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因为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临证时应严格区分,是应该顺其证治,还是应该逆其证治。正如清代何梦瑶《医碥》云:“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新中医》2009,(1):42-42
《现代中医内科临床疗效评价与进展》由杨仓良等编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包括论述(叙述不同时期古代医家的学术成就);辨证论治(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以中医四诊八纲为中心,并列举病证的典型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现代中医临床客观疗效评价与进展(系统搜集、整理建国以来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处方用药应  相似文献   

17.
岭南地区多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终年天气炎热,四季划分不明显,常年受暖湿气流影响,天气异常潮湿多雨。岭南医家陈昭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就认为"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可见岭南地区由于地域、气候、人文等方面都有异于我国的其他地区,疾病的特点也就有异于其他地区。清代广东名医何梦瑶在《医碥》中指出:"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  相似文献   

18.
何梦瑶对气血生成来源的学术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梦瑶 ,字报之 ,号西池 ,晚年自称研农 ,广东南海人 ,生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 (公元 1693— 1764年 )。何氏学识渊博 ,通诗文、音律、算术、历法 ,尤精于医学。何氏 38岁中进士 ,历任县官、州官。任职期间常见为人治病 ,离职归乡后 ,悬壶自给 ,抱济世利民之心 ,以医学家终其生 ,深为人们称颂。何氏集数年理论探讨及临证经验 ,著有《医碥》、《伤寒近气》、《妇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韵语》、《针灸吹云》等。何氏医学宗王肯堂 ,《医碥》为其代表作 ,以临证医学为主 ,是清代医学中有一定地位的名著。何氏继承了王肯堂的学术思想 ,…  相似文献   

19.
肛肠疾病属于常见下消化道系统疾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庄子·列御寇》云:"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后被医学界采用。《淮南子》载:"鸡头已瘘",提出肛瘘病名。肛肠疾病患病率高,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50.10%[1]。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治疗黄疸病的临证经验。何梦瑶融会《黄帝内经》、仲景等诸家精髓,考虑“因地制宜”的影响,认为湿邪与脾虚为黄疸病的两大主因,指出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与黄疸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联系。诊疗上,望、脉二诊决顺逆,用药祛湿邪贯穿始终,前期多湿热发黄,以辛散行肝脾气滞,苦寒泻胃胆实热为法;后期脾肾亏损,以益气健脾燥湿,甘温实脾温肾为主。本文通过研究著作《医碥》,浅析何梦瑶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