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符合伏邪致病特征,与伏邪关系密切。从伏风、伏痰、伏湿、伏燥、伏瘀五种不同病性伏邪分析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运用祛风疏风、化痰通络、清透升阳、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该病,以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为核心,邪正兼顾,攻逐宿根,可从根本上减少发病。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李三妮  宫硕  周正 《环球中医药》2023,(11):2297-2299
抽动障碍在临床上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情多变,这些特点与伏邪致病相吻合。根据伏邪致病特点分析伏邪导致抽动障碍发生的病机,认为先天伏邪是抽动障碍发病的根本,风痰伏邪是抽动障碍发病的基础,外邪引动是抽动障碍发病的诱因。结合临床以补虚祛邪为总治疗原则,补虚从补先天,益后天—健脾、益肺、补肾出发;祛邪从祛除伏风、伏痰论证,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以期为其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实践发现伏邪“时空动态”“隐匿”“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的致病特点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一致,从伏邪角度出发,认为“正气不足,外邪内伏”“脏腑失调,伏邪内生”“伏邪兼夹,交互融合”“内外相引,充实积聚”是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病机;基于伏邪致病观提出“调和营卫”“引透相合”“应用虫药”“分消伏毒”的治疗方法,临床灵活运用,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伏邪探源     
刘清泉  高洁 《中医杂志》2011,52(2):95-97
从伏邪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狭义、广义伏邪邪气本身的特性,发病特点,伏邪病机,及伏邪发病时正气的状态,伏邪的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伏邪的性质可划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正气在伏邪致病中起着先决条件的作用,伏邪潜伏于人体过程即为正气在本身不足的基础上继续暗耗的过程;强调伏邪理论注重邪、正两方面,扶正以透邪,透邪以护正,在临床棘手的疑难杂病、顽症、重症的治疗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立足中医病因学角度,探讨内生伏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举例分析内生伏邪与临床部分疑难杂病病因病机的关系;认为内生伏邪致病的临床治疗重在调理脏腑经络功能,匡扶正气,疏导气血津液代谢,调整伏邪的性质,引导体内伏邪向正气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癌性发热作为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其在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与伏邪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基于伏邪理论分析癌性发热的病机,多为气、血、阴、阳之正气亏虚,伏邪产生,导致痰湿瘀血,形成积聚,日久化热,从伏邪辨治癌性发热临床治疗须以扶助正气为根本,采用温阳化积、滋阴化积、益气化积、养血化积、活血消积、祛湿化积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使正复邪去,积消热平。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西医缺乏有效防止其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火"为主,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反复发作则因伏邪留伏体内遇诱因而发,脾胃伏火被认为是其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因此着眼于脾胃,从伏邪理论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治疗从清泻伏火兼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着手,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梓  黄田  程宏斌 《河北中医》2023,(2):310-312+317
Sweet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上较易误诊或延治,且病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入手,探讨伏邪与Sweet综合征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的关联性,认为正气不足、邪伏少阴为伏邪发病之基,“毒、热”为伏邪发病之机,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以滋肾透邪为治疗大法,以“三黄增免汤”为主方加减,为中医药防治Sweet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玉  肖海娟  王惠玲  司海龙  赵静 《陕西中医》2022,(12):1760-1762,1767
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具有伏藏于内,过时而发的特点,其隐匿性与多数肿瘤发现即晚期的特点高度吻合。正气亏虚,六淫邪气或痰湿瘀邪伏藏成积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病机,治疗肿瘤需秉持“藏于内而象于外”的认识。伏邪潜藏之时见微知著,及时对恶性肿瘤“伏邪期”即稳定期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从伏邪理论出发探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对提高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准确性及治疗效果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性甲状腺疾病,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只能短期控制症状且复发率较高。岳仁宋教授认为SAT发病与伏邪相关,基本病机为伏邪内藏少阳,待正气不足,外邪引动而发病,故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分期辨治。初期邪伏少阳,郁而化热,治宜清解伏毒、透发邪气;中期邪毒渐微,余热未尽,治宜和解少阳、宣透伏邪;后期气液内耗,邪退正虚,治宜透达气机、扶正固本。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姚德蛟教授基于伏邪理论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经验。姚教授从伏邪致病的特点认识到癌性发热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多环节与伏邪之感邪、邪伏、发病相类似,认为癌性发热与伏邪密切相关。其提出癌性发热的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临床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清虚实轻重,随证治之,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进展慢、反复发作、易为外感诱发、病情进行性加重等特点,与伏邪致病相似。肺病日久正气虚损,伏痰伏瘀,痰瘀蕴久化毒,日渐形成“痰-瘀-毒伏”内环境。痰瘀毒伏、损伤肺络为肺心病之主要病机,伏痰、伏瘀、伏毒三者共同影响肺心病之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治疗可从三方面入手:扶助正气,防邪潜伏;通络散结,剔除伏邪;久病伏毒,解毒取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鼻鼽"辨证范围。中医伏毒理论隶属伏邪范畴,伏毒的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其相似性,且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因为风、湿、热等毒邪内伏人体,若机体禀赋不足,每因易感新邪而引动体内"伏毒",使伏毒外发累及四肢百骸而发病。本文以伏毒理论为出发点,从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和治则治法3个方面阐述伏毒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伏邪理论为中医病因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治疗外感内伤等多种疾病颇有意义.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机为正气不足、邪伏胞宫,鼓舞正气、祛邪而出为治疗的根本原则.其中正虚以脾虚不健、肝阴不足为主,伏邪以湿火内伏、气郁内滞为主;扶正以健脾升阳、养肝滋阴为要,祛邪以化湿消瘀、行气清火、通络透邪为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伏邪概念、起病基础及致病特点3方面归纳总结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过程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提出痛风性关节炎以脾肾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伏痰、伏湿、伏瘀作为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其产生与体质、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有关,治疗从伏邪角度出发,以"祛邪、扶正"为原则,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18.
伏气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随着疾病谱变迁,越来越多难治性隐匿性疾病可以通过中医理论伏气理论来阐释,为疑难性疾病的认识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肺纤维化的病因病机复杂为所共识,在临证治疗时,其源病因未明,其流病机未断,是认识和治疗肺纤维化的关键。从发病过程来看,肺纤维化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并且反复加重、缠绵难愈,这些特点均符合中医"伏邪",特别是"伏痰""伏毒""伏瘀"等致病特点。因此,可以遵循伏邪理论来探索本病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法等。文章从伏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肺纤维化的病因病机,以期深入认识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病因复杂,业内尚未达成共识,大多局限于"血瘀证"范涛。伏邪致病具有隐匿性、积聚性、侵袭性,"久病入络"具有难治复发、多瘀多积特点。经过对内异症长期研究发现,其病理特点及发病方式与伏邪及络脉发病机制有高度相似性。"正气亏虚、伏邪潜藏"为发病之始,"伏寒、伏瘀、伏毒互结损络"为病机关键,摒弃西医激素类药物弊端,以"祛瘀通络、扶正祛邪、通补奇经"为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内异症提供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内异症的中医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71-7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系疑难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导致预后极差,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之渊源,分析伏邪发病过程,发现伏邪致病具有隐匿性、进行性、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的特点,这与IPF发病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从而为IPF从伏邪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伏邪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正气亏虚,邪伏于肺是IPF发病的重要病因,痰瘀胶结是IPF的病机关键,反复感邪可加重病情进展,治疗上重视"治未病"思想,将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之法贯穿始终,为临床深入认识及防治IPF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