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诊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量表(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FDI躯体和社会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和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俞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64例分为四组,将采用强的松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患者纳入温针组,电针组实施电针治疗,闪罐组在针刺后加闪罐治疗,每组16例。将四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House-Bro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对。结果:同其他三组相比,温针组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温针组数据最低,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温针组、电针组、闪罐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FDI评分(躯体)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温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比电针、闪罐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罐组,每组25例。温针组予以针刺风池、阳白透鱼腰、下关、地仓透颊车、颧髎、合谷治疗,其中颧髎用温针灸;针罐组在接受与温针组相同治疗的同时配合患侧闪罐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针罐组总有效率为92.0%,温针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温针灸。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用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改良Por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和H-B面功能分级,提高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不同灸量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温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入选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Ⅰ组、温针灸Ⅱ组与普通针刺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温针灸3壮、温针灸5壮与单纯针刺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FDI评分量表测定,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定,比较耳周疼痛缓解程度,并记录耳周疼痛消失天数。结果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5.0%,温针灸Ⅰ组为95.0%,温针灸Ⅱ组达100%,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Ⅰ组、温针灸Ⅱ组分别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灸Ⅱ组与温针灸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与普通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均取得较好疗效,均能有效缓解耳部疼痛;温针灸疗效与普通针刺相比较更显著;温针灸疗效与灸量具有相关性,温针灸5壮与3壮相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顽固性面瘫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以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3例及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开展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鼠神经生长因子基础上行中医针灸治疗。通过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治疗前后行面部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更高,数据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评分、FDI评分数据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H-B评分、FDI量表中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DI中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顽固性面瘫患者行针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可在临床中针对该种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调督和胃针法治疗,试验组予以隔姜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联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陈婷婷 《新中医》2018,50(10):197-2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瘫风寒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均予醋酸泼尼松片、呋喃硫胺片、硫酸锌尿囊素滴眼液、盐酸金霉素眼膏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针刺护理、健康护理等多种措施。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热敷加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后评定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H-B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1);治疗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和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H-B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西药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以中药湿热敷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间隔时间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间隔时间与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效的相关性,优化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 将59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周3次组和每周6次组,均进行普通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H-B计分量表和FDI计分量表检测.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3次组和每周6次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和86.67%,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周治疗3次和每周治疗6次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针刺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按照针灸类型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给予温针灸能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肌肉抽动、口角下垂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风寒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与温针灸组,各 60 例。常规针刺 组取患侧阳白、风池、下关、颧髎、地仓、迎香、太阳,双侧外关、翳风、合谷,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温针灸组取穴同常 规针刺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外关、翳风、合谷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频次与周期相同。记录治疗前后两组 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温针灸组患者的 FDI 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温针灸组患者治疗 总有效率为 98.31 %,高于常规针刺组的 93.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急性期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11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使用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H-B评分和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与温针灸治疗(主穴:地仓、合谷、太阳、颧髎、颊车、阳白、翳风、下关),对照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之后,观察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有明显影响,尽早介入对患者治疗效果、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改善效果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特定电磁波谱(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遂溪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针刺联合TD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过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相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对其临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血清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及血清ET、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FDIP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和血清ET、NO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B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治愈率为45.00%,总有效率为91.67%;A组患者治愈率为33.33%,总有效率为68.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B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缓解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翳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大样本、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确定受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用临床症状体征、House-Braekmann(H-B)分级量表、FDI评分量表作为主要监测指标,观察数据使用SPSS17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0例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57例中治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4例,全部有效。对照组54例中治愈34例,显效20例,有效4例,全部有效。两组FDI躯体评分、社会功能评分、H-B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是(P0.05)。结论:翳风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