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范忠泽教授以"治未病"思想论治胃癌的临床经验。认为胃癌是由脾胃虚弱,湿邪、气滞、热毒郁胃所致,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宜益气补脾、燥湿理气、清热解毒;临床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思想在临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启富 《四川中医》1997,15(3):16-17
笔者在临证实践中,通过学习前贤的有关著作,认为“治本病”的思想,除了体现在加强摄生、增强和提高人体素质以抗御疾病的发生之外,在临证上还应体现在:求病先防、早期治疗、防止传变、阻止发作、防止复发等各个治疗阶段。因此,应当切实把“治未病”思想全面地、系统地贯穿到临证实践中去。现仅将个人所悟浅述于后,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1.未病先防来病先防,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二是适当用药物先行防病。在摄生方面,《内经》论述较多,此不多资。在药物防病方面,前贤有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以阴阳分治为总的治则治法。李青教授认为汗证病因多属人体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且汗证同饮证共属津液病范畴,脾虚则饮停,饮停则气滞,故提出“从饮治汗”兼顾机体气化功能的辨证思维。强调脾虚湿困类汗证,可从化饮以治汗,气行则饮行的思路入手。遵燥湿健脾,温阳化气的原则施治,临床疗效尤甚,期以此拓展临床治疗汗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痛风进行积极的预防与治疗,必须引起医患双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且此病有复发性倾向,故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痛风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对预防痛风的发生、减少痛风的复发、控制痛风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将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尤建良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无锡市名中医,无锡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尤教授在长期诊治胃癌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胃癌当注重辨清"四不和"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29-1630
从临床治验出发,传承岭南名老中医劳绍贤教授治疗胃肠息肉经验,总结出脾胃本虚,六淫、饮食、七情等导致胃肠寒热失调,寒凝血瘀而变生息肉之病机特点,故以胃肠一体,"治未病"贯穿始终,从脾论治胃肠息肉。  相似文献   

10.
刘宇  刘如秀  马龙 《河南中医》2013,33(2):175-176
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阻,其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冠心病可调养情志,顾护正气;避其邪气,顺应自然;未病先防,修身养性;既病防变,扭转病势;建后防复,调养脾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据2012肿瘤年报显示胃癌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病死率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叶绮娜 《中医药通报》2013,(4):23-24, 28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李宜瑞教授认为小儿治未病应辨体质而治(其中尤以肺脾质为多见),并从各方面进行调理,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生理机能和气血盈亏不同,其病理变化特点各异,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适应能力、病理转归、强弱寿夭等方面的区别。文章在分析归纳小儿、青壮年、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生理机能与病理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治未病"思想在防治不同年龄段疾病总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吴雅文  仓志兰 《环球中医药》2020,13(9):1555-1557
本文对奚肇庆教授辨治眩晕临证经验进行初步总结,辨虚实:眩晕患者大多本虚标实,虚多实少;辨成因:成因多由风、热、瘀、郁、虚等五方面;辨脏腑:眩晕病位在头部七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辨缓急:标急以治标为主,本虚则当从本缓图等辨证分析眩晕。并通过探讨“风痰、热痰、瘀痰、郁痰、虚痰”与眩晕的内在联系,探索从“痰”论治眩晕的因、法、方、药,为临床从“痰”论治眩晕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在我国现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1],并有年轻化趋势[2]。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中医通过对女性生理的认识,总结乳腺癌的发病与肝失疏泄、肾气亏虚及冲任失调等关系密切,从而奠定从肝论治的基础,为预防乳腺癌提供依据,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虚”论“治未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燕 《中医研究》2010,23(6):57-59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对人类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中医所认为的人体阴阳失衡的早期体现。其概念的正式提出与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亚健康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与调控情绪对疾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防治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故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探析亚健康状态的辨识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证,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伍大华教授认为中风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多见风、痰、瘀、虚等致病因素兼夹为患,在治疗上主张多法并用,杂合以治,辨证论治,灵活运用熄风、化痰、活血、补虚、通络等治则;针药并用,综合应用中药内服法、针刺法、灸法等治病手段;中西结合,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协调配合,各有所宜;康复调养,运动、饮食、情志三管齐下,预防复中。介绍伍大华教授杂合以治治疗中风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陈华良 《中医杂志》2003,44(12):894-895
原发性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瘤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擅长治疗肝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非浅,试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l 病机首推肝火瘀血湿邪与伤食为重要外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一有郁滞,百病生焉。湿邪内侵,首先困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结日久化热,湿热郁蒸,邪凝毒聚,日渐变成症积。饮食入胃,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营养全身。若暴饮暴食,嗜食醇酒厚味,易伤脾胃,食滞于胃,聚湿生痰,痰食互结日甚,阻滞气血运行,邪毒结聚,成痞积块。因此,老师认为湿邪、伤食积滞是重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