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刺络泻血疗法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尿酸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呤醇组及刺络泻血组,以腺嘌呤、乙胺丁醇混合液灌胃造模。第4周开始,别嘌呤醇组灌胃别嘌呤醇,2次/周;刺络泻血组选取大鼠委中穴及足三里穴附近的血络,第9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大鼠血尿酸(UA)、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模型组UA、Cr、BUN含量及ALT、AST活性均高于正常组(P0.05);别嘌呤醇组U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ALT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刺络泻血组UA、Cr、BUN含量及ALT、AST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刺络泻血疗法可以降低腺嘌呤合乙胺丁醇灌胃所致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尿酸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所致肝肾损伤,改善大鼠的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大承气汤治疗基础上,研究电针调控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肺、大肠经俞募穴减轻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大承气汤组、俞穴组、募穴组、俞募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各8只,胰胆管逆行注入3%牛黄胆酸钠建立AP大鼠模型。各针刺组于造模后24h内电针3次,每次40min,间隔7h;大承气汤组、俞穴组、募穴组、俞募组及模型组均在模型建立后24h给予大承气汤。给药12h后取大鼠心血测定血清TNF-α、IL-10、IL-6水平,取胰、肺组织测定MPO、MDA含量。结果:经电针与大承气汤治疗后,募穴针刺组血清TNF-α均明显降低(P0.05),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募穴针刺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俞募配穴组(P0.05);各针刺组血清IL-6水平较大承气汤组变化不明显(P0.05)。各针刺组大鼠肺组织MPO活性均低于大承气汤组(P0.05),但各针刺治疗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组间胰腺组织内MPO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募穴组胰腺组织内MDA含量明显低于大承气汤组,也低于俞募穴组(P0.05);俞穴组、俞募组大鼠肺组织MDA含量均较大承气汤组明显降低,且俞穴组明显低于俞募穴组(P0.05)。结论:电针针刺肺、大肠经俞募穴,可减轻AP大鼠胰、肺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升高IL-10水平,抑制TNF-α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浸润,维持机体制炎-抗炎因素平衡,抑制胰、肺组织中MPO活性,降低MDA含量抗氧化有关,针刺作用对IL-6的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湿降浊方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次黄嘌呤灌胃联合氧嗪酸钾腹腔注射复制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以别嘌呤醇为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化湿降浊方(1.2 g/m L)对大鼠组血尿酸(UA)、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尿素氮(BUN)、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UA、肝脏XOD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大鼠血清UA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组、别嘌呤醇组肝脏XOD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各组ALT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ST、Scr、BUN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AST的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别嘌呤醇组、中药组Cr、BUN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化湿降浊方可抑制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肝脏XOD的活性,降低血UA,改善肾功能,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有防治作用,并且无肝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BDNF蛋白表达探讨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脑肠交互作用机制。方法:3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大肠俞)、募穴组(天枢)和俞募组(大肠俞+天枢)。复方地芬诺酯灌胃造大鼠便秘模型;针刺组每次电针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次。运用免疫组化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大鼠海马和结肠组织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海马的CA1、CA2、CA3和DG区BDNF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 05)。模型组结肠组织BDNF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BDNF含量均升高,以募穴组差异最明显(P 0. 01)。结论:电针大肠俞募穴促进排便可能是通过提高结肠组织BDNF含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腧穴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普通级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募穴组、合穴组、下合穴组、合募俞下合穴配穴组,每组6只。除模型组与空白组外,均采用不同腧穴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效果。结果:针刺后较针刺前各组首粒黑便时间减少,24h大便粒数增多,24h大便质量增加,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募俞下合穴配穴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更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及艾灸“足三里”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尿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5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采用氧嗪酸钾联合次黄嘌呤灌胃构建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4只。选择“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治疗2周后检测小鼠血清尿酸,16S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U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升高,颤杆菌克属、罗斯氏菌属丰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艾灸组SU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调,针刺组另枝菌属丰度升高,Lachnoclostridium丰度下降(P<0.05),艾灸组副拟杆菌属丰度升高,Lachnoclostridium、肠杆菌属丰度下降(P<0.05),其中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与SUA含量呈正相关(r=0.388,P=0.037),另枝菌属与SUA含量呈负相关(r=-0.387,P=0.03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对长期力竭大鼠抗疲劳性运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反复游泳实验制造长期力竭模型。造模成功后,艾灸组大鼠温和灸神阕穴15 min,隔日1次,共治疗10次。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不接受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的力竭时间及实验前后的体质量,并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力竭运动24 h后血清中丙二醛(MDA)、血尿素氮(BUN)浓度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第10次游泳时间比较,艾灸组明显较模型组长(P0.01)。艾灸组大鼠第7次、第10次力竭运动前体质量增长速度慢于同期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MDA和BUN含量及AST、ALT和LDH活性均较空白组升高(均P0.01)。艾灸组大鼠血清MDA和BUN含量及AST、ALT和LDH活性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艾灸神阙穴可以降低长期疲劳大鼠血清中的MDA和BUN含量及AST、ALT和LDH活性,改善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疗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血尿酸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凡士林贴敷组、穴位贴敷组,每组8只。采用氧嗪酸钾灌胃构建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凡士林贴敷组运用凡士林贴敷双侧肝俞和期门、脾俞和章门、肾俞和京门,穴位贴敷组运用由柴胡、芍药、熟地黄、泽泻、茯苓、白术、白芥子等方药组成的穴位药贴贴敷相同的穴位。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SUA、ALT、AST水平;酶比色法检测肝组织XOD和ADA的活性;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肝组织GDA和HGPR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XOD和GDA含量均增高(P 0.05或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和凡士林贴敷组比较,穴位贴敷组SUA、XOD和GDA含量均降低(P 0.05或P 0.01),ALT和ADA含量升高(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SUA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组织中XOD和GDA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络泻血疗法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尿酸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呤醇组及刺络泻血组,每组10只,以腺嘌呤、盐酸乙胺丁醇混合液灌胃造模。第4周造模成功后,别嘌呤醇组按照0.03 g/(kg·d)的剂量给大鼠灌胃别嘌呤醇,2次/周;刺络泻血组选取大鼠委中穴及足三里穴穴位附近的血络,出血0.3~0.5 m L,至第8周。第9周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磷钨酸法测定血尿酸,采用酶比色法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含量。结果:实验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UA、ADA、XOD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SUA、XOD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络泻血组SUA、ADA、XOD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泻血疗法可以有效抑制XOD、ADA活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SUA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原穴对高血压、低血压动物模型血压的影响,探究足三阴原穴的经穴特异性作用。方法研究分为高血压和低血压部分。两部分均分为足三阴经原穴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除了模型组和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针刺治疗,连续7 d。治疗结束后均进行血压检测,每只大鼠连续测量5次,取平均血压值。结果各治疗组高血压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高于空白组,但血压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降压作用。其中太冲与太溪降压效果较太白和非穴显著(P0.05),太冲与太溪降压效果相当(P0.05),太白降压效果与非穴相当(P0.05)。各治疗组低血压大鼠各时间点血压均低于空白组,但血压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升压作用。其中非穴组升压作用低于各治疗组(P0.05),太白与太溪升压效果相当,但升压作用弱于太冲(P0.05)。结论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具有双向调控血压的特异性作用,其中太冲穴的双向调节血压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SOD、MDA的影响,为针刺背俞穴通过调控氧化与抗氧化平衡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常规西药组、针刺背俞穴组,每组15只,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干预30d后检测SOD、MD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SOD含量明显较空白组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常规西药组及针刺背俞穴组SOD含量均较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MDA含量明显较空白组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西药组及针刺背俞穴组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疗法可以使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SOD含量增加,同时降低MDA含量,表明其可能是通过调控氧化与抗氧化平衡,从而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相关经络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方法:选择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健康成年人34例为正常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为IBS组。采用疼痛测量仪分别测量正常组与IBS组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胆经和治疗IBS的临床常用腧穴等经络穴位处的疼痛阈值,重复测量3次,穴位主要选取每条经络双侧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及背俞穴,并比较两组临床常用穴位的疼痛阈值情况。结果:IBS组大肠经五输穴、络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原穴合谷、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背俞穴大肠俞穴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小肠经五输穴、募穴、原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络穴支正、下合穴下巨虚、背俞穴小肠俞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胆经合穴阳陵泉、背俞穴胆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脾经背俞穴脾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BS组内关、太冲、太溪、三阴交、气海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IBS病变主要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但也与肝经、脾经、肾经部分穴位关系密切。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11):1613-161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泌素(GAS)、胃动素(MOT)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空白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以西药灌胃;针刺组针刺背俞穴,检测GAS、MOT、EGF的含量。结果:模型组GAS、EGF均低于空白组(P<0.05),西药组、针刺组GAS、EGF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OT高于空白组(P<0.05),西药组、针刺组MOT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可使CAG模型大鼠GAS、EGF含量增加,降低MOT含量,表明其可能是通过调节GAS、MOT、EGF的水平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电针大肠经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方法10只野生型小鼠设为对照组,13只GFRα1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7只、针刺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以10 mg/(kg·d)灌胃14天建立功能性便秘小鼠模型。造模后针刺组小鼠第1天电针小鼠左侧"天枢"和左侧"大肠俞",第2天电针右侧两穴,每日依次交替,每次留针30 min,连续5天。对照组、模型组不接受任何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检测远端结肠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Rai、络氨酸激酶受体(RET)蛋白及其mRNA表达,同时检测远端结肠组织PI3K、Akt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降低,远端结肠Rai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RET蛋白表达下调,PI3K及Akt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GDNF、Rai、RET蛋白及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3K及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GDNF-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针刺电针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刺肝俞、太冲穴对高尿酸血症(HUA)大鼠模型尿酸生成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阐释针刺肝俞、太冲穴防治HUA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模型组、肾俞组、肝俞组,每组8只。用氧嗪酸钾灌胃构建HUA大鼠模型。肾俞组和肝俞组分别给予肾俞、太溪穴和肝俞、太冲穴针刺干预。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SUA的含量,比色法观察大鼠肝匀浆中XOD、ADA的活性,IHC检测XOD阳性相对表达情况,ELISA检测GD的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俞组和肝俞组XOD、ADA的活性降低(P 0. 01)及XOD阳性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肝俞组GD的浓度降低(P 0. 01)。与肾俞组比较,肝俞组XOD阳性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 0. 05)。结论:针刺肾俞、太溪穴和肝俞、太冲穴都能降低HUA大鼠XOD、ADA的活性,且针刺肝俞、太冲穴抑制HUA大鼠XOD的效果更明显,还能降低GD的活性,这可能与抑制了嘌呤分解代谢途径,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肾俞""太溪"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和肾脏相关尿酸转运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其降尿酸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剔除死亡大鼠后,最终纳入统计的大鼠为空白组、肝俞组和肾俞组各6只,模型组7只。采用氧嗪酸钾灌胃制备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肝俞组和肾俞组分别给予针刺"肝俞""太冲"穴和"肾俞""太溪"穴,每日1次,20min/次,连续针刺6次后休息1d,持续3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U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UR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O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镜下观察肾脏切片显示,肾小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空化严重。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SU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URAT1表达下降(P<0.05,P<0.01),肾俞组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肝俞组比较,肾俞组URAT1表达显著下降(P<0.01),OAT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俞组和肾俞组肾小管扩张程度减轻,细胞空化现象减少,而肾俞组较肝俞组肾脏损伤程度更轻。结论:针刺"肾俞""太溪"穴可显著降低大鼠SUA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肾脏URAT1表达而减少了尿酸重吸收,增加了肾脏OAT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承气汤作为基础治疗时,电针肺与大肠经俞募穴改善急性胰腺炎(AP)大鼠胃肠动力、减轻肺损伤的疗效及机理。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组(SG)、AP模型组(MG)、大承气汤组(A)、大承气汤+俞穴针刺组(B)、大承气汤+募穴针刺组(C)和大承气汤+俞募穴针刺组(D),每组8只。实验组大鼠均采用逆行性胆胰管注射法注入3.5%牛黄胆酸钠建立AP模型,SG组注入生理盐水。造模2 h后开始分别对B、C、D组大鼠进行3次针刺,每次间隔7 h留针40 min。造模24 h后大承气汤治疗组大鼠灌胃,给药12 h后处死大鼠,采集心血、肺和胰腺组织,计算肠推进率,取肺、胰腺做病理切片并进行病理评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CCK、VIP、MTL及肺组织MPO、MDA。结果:与A组比较,C组血清CCK、MTL明显增加,VIP明显减少,肠推进率增加(P0.05),肺组织MPO、MDA及病理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B组仅CCK增加较明显(P0.05),肺组织MPO及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D组仅MTL增加较明显(P0.05),其它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肺与大肠经俞募穴能通过调整血清CCK、MTL、VIP改善胃肠动力,减少肺组织MPO、MDA,减轻AP大鼠肺损伤,且募穴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穴对失眠大鼠脑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80~220 g,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空白对照;模型组:腹腔注射PCPA;安定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个周期给予安定灌胃治疗;针刺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个周期给予针刺治疗.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内IL-1、TNF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内IL-1、TNF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定组脑内IL-1、TNF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脑内IL-1、TNF含量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穴对失眠大鼠脑内细胞因子的影响显著,针刺五脏俞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Wu QF  Mao S  Cai W  Yan XZ  Zhao JL  Yu SG  Tang Y 《针刺研究》2010,35(4):287-292
目的:探讨针刺俞、募穴和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影响的部分代谢组学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胃俞联合中脘组,每组10只。采用夹尾法复制FD大鼠模型,分别电针"胃俞""中脘"以及"胃俞"+"中脘",采用1H NMR扩散编辑实验检测血清大分子代谢物,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乙酰糖蛋白(NA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明显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明显升高(P0.05);针刺各组均能提高NAc的含量,降低VLDL/LDL(P0.05);与胃俞组和中脘组相比,胃俞+中脘组除了升高NAc,降低VLDL/LDL之外,还能提高模型大鼠降低的HDL(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均对FD大鼠的血清大分子代谢产物有影响,俞募配穴法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