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德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脾脏象学说,在继承了传统的脾胃学说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在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今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其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结合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通过跟师出诊、研读导师学术著作、对导师进行深度访谈等学习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凝炼导师学术特色,从学术思想的内涵、发展的渊源、立论依据以及学术特色等4个方面对导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杨毅玲教授从事中医诊断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对"消渴病"治疗的继承与发展。杨毅玲教授认为现代人的饮食、生活节奏都较从前发生了变化,消渴病的病因不仅仅是过去传统中医学认为的"气阴两虚"。杨毅玲教授认为"痰浊"是现代消渴病之主要病因之一。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经验总结认为:现代人的消渴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故提出健脾化浊,和胃消痞,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3.
楚云  姜树民 《河南中医》2019,39(12):1837-1841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病机为肝之不疏,横逆犯胃;心失所养,子母同病;肺气不畅,脾运失健;肾之不足,脾虚失养。姜教授认为五脏之气,皆绕于脾,治脾胃以安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姜教授在临证时,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灵活辨证遣方用药,均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属中医学"反胃""积聚""伏梁"等范畴。胃癌的病位在胃,然其发生与五脏密切相关,皆由脏腑阴阳失衡,外邪长期作用,正气亏虚,虚则致积所致。诚如张景岳提出"治五脏以调脾胃"。因此在明确胃癌病因、病机的同时,要结合脏腑辨证论治。而脏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累及,从胃癌的诸多复杂表现中,找出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以扶正祛邪、健脾养胃为主,兼顾其他脏腑,通常达变,灵活辨证,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还从脏腑整体观出发,扩充了中医理论的内容,并对中医心病也多有阐发。探讨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具体包括心痛、心胃痛、心腹痞及心神病变等,提出相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为治疗中医心病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重视从脾胃论治肝病。通过传统理论研究,结合王旭高肝病治法、医案及相关文献,论证了其从脾胃论治肝病的学术思想是理论传承经典,立论以人为本,治验彰显临床。王旭高从脾胃论治肝病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分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脾胃论治学术思想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论治学术思想源流傅景华(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常庆林(衡水地区医院053000)脾胃论治,向为医家所重,千古以来,名著迭出,众说纷呈。究其史,可谓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昌盛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横观脏腑阴...  相似文献   

8.
从脾胃与其它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阐释五脏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意义,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同时,五脏生理、病理之间按照五行生克秩序维持着动态平衡,而五脏之中尤以脾胃为重,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为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儿尤为重要。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11.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2.
叶任高教授从“瘀”论治肾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整理总结叶任高教授从"瘀"论治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从肾病的急性和慢性过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疾病和非肾小球疾病的发病和病理特点体现了叶任高教授抓住"瘀"之病机特点.结果:通过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肾病,收效显著.结论:多种肾病的发病及其演变都体现了"瘀"之特点,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读经典,探渊源,探寻内伤热病的理论渊源;从阅脾胃,求实质,试探内伤热病的病机关键;从思阴火,析方用,讨论内伤热病的治法方药,并列举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共记载“久咳”、“久嗽”医案32例,从脾胃论治者12例,集中体现了叶氏从脾胃治疗“久咳”、“久嗽”的学术思想,叶氏选方用药强调治本,并善于化裁运用古方,是对经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进一步发扬,对后世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盛倩  庄曾渊 《中医杂志》2014,(18):1540-1543
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擅长眼病的治疗,立足于脾胃论治眼病,认为脾胃虚、九窍不通是目病的基本病机。论治目病分外障、内障,具体辨证时又有抓主症、兼症之别,以八纲辨寒热虚实。在治疗上提出以调理脾胃和养血安神为治疗眼病的基本原则。李东垣方基本为其自制,用药集中,善用辛散,重用甘温,慎用苦寒,所制眼科方剂具有特有的配伍规律,开辟了中医眼科治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何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对内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郁证的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郁证主流治疗思路主要责之于肝,而"五脏六腑皆可致郁"才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何教授治疗郁证不独重肝,因证施治,善从脾胃入手,采用补脾健胃,祛湿通腑等调理中焦之法,调理脏腑气机,临床上每获奇效。本文将其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陈达灿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较多的中医治疗经验,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在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常收显效。本文旨在介绍陈教授从脾胃论治各种皮肤疑难顽症经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中风的病理机制、治疗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提出了不少观点与见解,然而对中风恢复期仍缺乏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中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救治后多有半身不遂、口歪、言语蹇涩、饮水呛咳、肢体浮肿、关节挛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疾病的恢复期,中医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宫洪涛教授认为,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血瘀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的主要病机,其从脾胃论治中风,方小而力专,精炼而功著,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钟继珍  陈芳  郑吉  林黄莺 《新中医》2014,46(12):24-25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黄莺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较多的中医治疗经验,在治疗上比较重视调理脾胃。根据脾胃损伤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予以益气健脾、利湿健脾、健脾和胃等对应治疗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拟定了与治疗方法相对应的方药,临床运用时做为对应证型的基础方,加减使用,在难治性、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常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心痹学术思想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洁 《中医杂志》1990,31(6):12-13
路志正教授熟读经典,尤精脾胃学说,擅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和疑难杂证。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心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