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7,(3):262-263
目的探讨在口腔正畸埋伏阻生牙诊疗中应用锥形束CT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开封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5-08—2016-08间收治的口腔正畸埋伏阻生牙患者50例,在诊疗过程中均应用锥形束CT,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中46例(65颗牙)为上颌埋伏牙,普通X线片术中符合率为80.3%,明显低于CBCT 1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7颗牙)为下颌埋伏牙,5颗在腭侧,2颗在唇侧;35例接受正畸牵引治疗,15例将埋伏阻生尖牙与多生牙拔除,效果较好。结论 CBCT在口腔正畸埋伏阻生牙诊疗中应用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渠  白丁  许林 《河北医学》2006,12(1):6-9
目的:正畸治疗中对上颌埋伏牙如何定性,定位,并要对此是采取手术拔除[1](主要是手术进路)或者是正畸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其中1例为2颗多生牙,1颗多生牙已长出,另一颗为完全倒置的多生牙),上颌前部埋伏牙采用临床检查以及拍摄全景片、头侧位片螺旋CT轴位和表面成像等检查[2~4]对埋伏的多生牙、畸形牙和倒置牙共15例采用了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对形态正常且不倒置的3颗埋伏牙采用了正畸治疗。结果:18例埋伏牙中,根据临床和辅助检查综合判定有11例偏向唇侧(其中9例为多生牙、1例牙根特别弯曲,1例牙基本正常);6偏向舌腭侧(其中4例为多生牙,另2例为正常牙),1例居中呈完全倒置的多生牙,拔除的15例中有14例为多生牙,1例畸形牙,术中情况与术前判定一致,伤口一期愈合;3例正畸的埋伏牙与判定一致。结论:螺旋CT表面成像对上颌埋伏牙的定性、定位准确,由此确定的手术或正畸治疗方案均客观、科学,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朱海钱  张兆  高应  于康  徐攀舒  陶丹 《浙江医学》2018,40(14):1616-1618
目的采用口腔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并与口腔全景片作比较,分析其差异及对正畸的影响。方法选取口腔正畸患者120例,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各240颗,共480颗。患者口腔正畸前常规拍摄口腔全景片,并进行CBCT检查。观察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的全景片分类、CBCT分型情况,并比较CBCT与全景片对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分析情况。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关系分析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CT显示第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为第二类的比例高于全景片,即CBCT更多地显示出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紧贴上颌窦底黏膜或者突出于上颌窦底。结论CBCT比全景片能更加准确地显示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特别是在牙根紧贴上颌窦底黏膜或者突出于上颌窦底时差异更大,建议对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进行CBCT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多生牙(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生牙可能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NSM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专科检查和相关文献回顾,分析多生牙的发生原因、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结果:患者,男性,19岁,因自觉颜面左右不对称就诊,否认系统性疾病和遗传病史。口内检查可见4颗多生牙,均为磨牙形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显示已萌出的4颗多生牙牙根发育完整,另外18腭侧根方可见1颗埋伏多生牙,似前磨牙形态且牙根发育完成,其远中根方见1个牙冠钙化影,未见牙根形成。X线头影测量,SNB角较正常值小,下颌骨发育不足;FH-MP角较大,患者下颌平面陡,高角型。上颌右侧磨牙区共6颗多生牙,诊断为NSMST。建议转外科拔除多生牙,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恢复正常面型和牙列形态。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行治疗。结论:NSMST患者临床上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以手术拔除为主,应在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减小对患者颜面部及牙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埋伏牙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口腔科自2014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牙齿畸形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有完整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探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埋伏牙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76例患者经CT三维重建共计检出84颗埋伏牙,59颗来自上颌,25颗来自下颌,76例为单牙埋伏阻生,4例双牙,2例为三牙,53颗为埋伏阻生牙,31颗为埋伏多生牙;84颗埋伏牙中,尖牙占比高达48.81%(41/84),其次为多生牙(19.02%),中切牙占比11.90%;其中76.19%为舌腭侧埋伏,10.71%为唇颊侧埋伏;75.00%近中埋伏,16.67%远中埋伏,仅有16.07%的毗邻牙齿牙根有吸收现象;84颗埋伏牙中46颗无保留价值,经CT三维重建图像引导,局麻后行拔除手术,均完整拔除埋伏牙,去骨量小,亦未损伤毗邻组织;其余38颗埋伏牙给予正畸牵引,牵引成功率为92.10%。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埋伏牙诊治中均能发挥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CBCT三维扫描成像系统,对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精确定位,有利于口腔颌面外科治疗方案的确定。方法收集需要拔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100例患者,采取CBCT三维扫描成像系统,观察分析阻生第三磨牙的生长方向、位置、牙根形态数量及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关系。结果 CBCT能清晰地显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生长方向、位置、牙根形态数量及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为颌面外科诊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提供可靠的依据[1]。结论通过CBCT三维成像系统,能提供精确的埋伏牙位置、牙根形态及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提高了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技术;增加了手术路径的准确性,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纠纷,提高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对埋伏牙患者的长期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平顶山市口腔医院接受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的122例埋伏牙患者,共180颗埋伏牙,随访12个月,统计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的矫正效果,分为矫正有效组(154颗)、矫正无效组(26颗),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80颗埋伏牙中成功107颗,有效47颗,无效26颗;单因素分析可知,年龄、唇腭向、牙根歪曲程度、牵引时机、术中软硬组织去除范围均与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矫正效果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8岁,■=6.700)、唇腭向(腭向,■=3.308)、牙根歪曲程度(>90°,■=4.067)、术中去骨超过釉牙骨质界(■=3.057)、牙囊壁切除≥1/3(■=3.445)均为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矫正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牵引时机(牙根发育未至2/3,■=0.365)为闭合式外科导萌联合正畸牵引矫正有效的保护因素(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颌埋伏尖牙的常见位置及临近切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曲面断层片上存在上颌埋伏尖牙的40例患者(49颗埋伏尖牙),拍摄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和临近切牙是否发生牙根吸收。结果 40例患者中,造成临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埋伏尖牙17颗,占34.7%;49颗埋伏尖牙中,唇侧34颗,占69.4%。埋伏尖牙所处颌骨矢状位置位于颌骨中央的临近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依次高于腭侧、唇侧,2~4区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于0~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埋伏尖牙常发生于唇侧,临近切牙牙根是否吸收与埋伏尖牙所处矢状向和近远中向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牙根发育阶段的牙齿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患者112例,其中成人患者32例,青少年患者80例。青少年患者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又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别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48颗双尖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以确定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发育状况及牙根吸收等级。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的牙齿多数在正畸治疗中牙根继续发育完成,牙根形态正常,较少出现根吸收。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及成人组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三组间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与成人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出现的根吸收多为轻度根吸收。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牙根一旦发育完成无论青少年或成人正畸治疗的根吸收风险均增加,但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定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39例45颗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分别拍摄曲面断层片和CBCT片,应用系统自带软件,观察、测量牙冠生长方向、牙冠所在位置、牙根弯曲及发育情况,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差异。结果 CBCT在诊断牙冠生长方向、阻生类型、牙根弯曲及发育情况方面优于曲面断层片,P<0.05。结论 CBCT能准确定位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及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青少年多生牙影像学和临床特点,阐明锥形束CT (CBCT)在多生牙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过CBCT扫描并已确诊的青少年多生牙患者共146例,分析患者性别、多生牙数目、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及骨组织的结构关系等,评估多生牙形态不同引起邻牙吸收率的变化。结果:14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98:1(97/49),其中95例(65.07%)为单个多生牙。146例患者共有203颗多生牙,其中圆锥形多生牙为132颗(65.02%),倒置多生牙112颗(55.17%),牙根弯曲多生牙48颗(23.65%);多生牙形态不同引起牙根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直观显示多生牙数目和位置等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可为多生牙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手术正畸联合治疗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爽  唐旭炎  朱晓美 《安徽医学》2010,31(8):898-899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前牙通过手术导萌和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颗埋伏阻生牙利用固定矫正器为其提供间隙,通过翻瓣去骨显露埋伏牙牙冠,再牵引入牙列。结果 25颗埋伏牙排入牙列。结论外科正畸联合方法是可靠的埋伏阻生牙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经口腔全景片确诊但定位模糊的埋伏牙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通过AW4.3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重组图像。结果:45例中共检查出59颗埋伏牙,其中阻生埋伏牙14颗,多生埋伏牙45颗。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牙体断面及三维立体图像,从而获得埋伏牙的数量、唇腭侧位置、牙体形态、萌出方向及其与邻牙解剖关系,在埋伏牙微创拔出和正畸治疗中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应用于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手术开窗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26颗)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术患者采用锥形束CT扫描,记录上颌埋伏尖牙牙冠位置、发育情况,尖牙整体位置及与相邻切牙情况;采用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术进行牵引导萌。结果:埋伏尖牙的牙冠位置、尖牙发育及整体位置、相邻切牙情况与锥形束CT影像特征相符。经过锥形束CT定位及正畸牵引术治疗,26颗上颌尖牙形态良好,牙髓活力正常,无邻牙牙根吸收情况。结论:锥形束CT能够对上颌埋伏尖牙进行精确定位,确保正畸牵引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91例上颌埋伏牙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埋伏牙多为多生牙,其次为上颌尖牙。上颌埋伏多生牙影响了恒切牙的正常萌出,常造成前牙拥挤,影响功能和美观。笔者在2003.7-2005.8年期间,接诊了埋伏牙患者91例,共102颗埋伏牙。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91例中男女比例约为2.5∶1(见表1)。表191例埋伏牙的临床资料性别例数年龄(岁)发现的原因(例)正畸X光片萌出异常单、双发性(例)单发双发埋伏阻生分类(例)直立倒置水平男656-35234065492726女265-1513151576167合计915-35365580111543331.2发生部位本组病例102颗埋伏牙发生在上颌前牙区,其中位于上颌尖牙区的埋…  相似文献   

16.
晋林  赵兵  叶虎 《安徽医学》2014,(8):1072-1074
目的探讨口腔锥形束CT(CBCT)在颌骨内埋伏多生牙定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颗颌骨内埋伏多生牙采用普通X线检查,定位不准确者应用CBCT扫描并采用三维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判断其在颌骨内的位置。结果 CBCT可以从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埋伏牙立体解剖图像,确切地显示埋伏牙的数目、牙体大小、形态、萌出方向、与邻牙的位置关系。结论CBCT可准确定位颌骨内埋伏牙,为其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3 岁,汉族,因牙齿不整齐需要矫正于2016年6月30日来我院就诊. 检查:患者恒牙列, 22 牙远中扭转,22 与23 牙之间有一多生牙且近中扭转,22牙与多生牙唇侧牙冠相对,相距约1 mm,两牙之间探及深凹槽,底部质硬. 口腔根尖片及曲面断层摄影均不能清晰显示22牙和多生牙的位置关系. 经患者家属同意后拍摄锥形束CT(CBCT),结果显示:22牙和多生牙根尖发育完成,根颈、根中、根尖部牙本质融合,髓腔各自独立走形,通畅且不融合(图1).诊断:牙列拥挤;多生牙;22、多生牙融合牙. 处理:经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本病例以下治疗方案:1、22牙行根管治疗后,进行 22 牙与多生牙完全分离术,并拔除多生牙,正畸预留22牙正常牙冠的修复空间,待正畸结束,患者年满18岁以后,22牙行烤瓷冠修复;2、拔除融合牙,正畸预留22牙正常牙冠的修复空间,待患者年满18岁后,行22 牙种植修复. 患者家属经过考虑选择最后一项治疗方案.在签署拔牙治疗同意书后,于局麻下拔除融合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开窗术式对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牵引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22年8月在某部队医院口腔科就诊且采用外科开窗-正畸牵引方案治疗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外科开窗手术分别采用开放式开窗(14例)和闭合式开窗(20例),正畸结束后通过对埋伏牙牙根长度、牙槽骨覆盖情况和软组织美学评分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不同外科开窗术式对埋伏中切牙正畸牵引效果的影响。结果 34颗上颌埋伏中切牙均顺利进入牙列,排齐且正常行使功能。闭合组与开放组的埋伏牙牙根长度、牙槽骨覆盖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组软组织美学评分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 闭合式开窗手术在前牙区的牙周美学方面优于开放式开窗手术,在牙根发育情况及牙槽骨覆盖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诱发埋伏牙的成因,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1~2012年间收治的46例埋伏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效的放射检查方法,密切观察与分析诱发各种埋伏牙的形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外科助萌方式及有效的正畸牵引技术进行矫治。结果去除多生牙、滞留乳牙获得间隙自行萌出的4例,余42例患者埋伏牙均进行外科助萌后,正畸牵引6~9个月,患者牙列整齐、美观,牙髓、牙周及功能正常,正畸牵引成功率为100%。随访1年未出现牙龈退缩及牙根吸收的现象。结论乳牙的滞留、早失、乳牙龋、外伤致使恒牙萌出方向异常或间隙不足为埋伏牙形成的重要原因,埋伏牙应在牙根形成1/2时即开始选择适当的正畸治疗。术前精确定位埋伏牙,正确选择正畸固定方式方法及牵引装置,同时,要积极减少手术创伤,正确使用无菌技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将锥形束(CBCT)扫描数据与激光扫描数据整合重建三维牙颌模型的可行性,并试用于临床.方法:硅橡胶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扫描石膏模型,CBCT扫描牙颌并重建牙冠、牙根和颌骨,整合激光扫描模型与CBCT重建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牙冠、牙根和颌骨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结论:该重建模型方法精确度高,可以在三维模型上直观评估牙冠与牙根、颌骨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后期正畸托槽精确定位,以及正畸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