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法,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和腰阳关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疗程15天。应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期血流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更多,PI值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PI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15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双侧MCA、双侧ACA、双侧PCA、双侧VA、BA平均血流速度、PI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大脑血供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能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大脑动脉血流,降低脑动脉搏动指数,改善大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唇舌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的效果。方法:9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用唇舌功能训练,观察组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唇舌功能训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语言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唇舌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能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针刺(使用循环药物前行首次针刺),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首次针刺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1)。与首次针刺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s、Vd、PI、RI及对照组治疗后Vs、PI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s、Vd、PI、R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可产生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多次针刺可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大椎、风府、神庭、神道等穴,1次/d,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临床疗效,及双侧大脑动脉血流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的含量。结果: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降低,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低于对照组(P<0.01),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41/49,83.68%)高于对照组(30/4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明显,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配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改善睡眠,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并配合护理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PSQI中的7个评分项目数值较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通督调神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单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执行常规治疗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执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血流指标[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睡眠状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标志物[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PCA、VA及BA的Vs水平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总失眠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清S-100β蛋白、N...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言语训练,观察组加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语气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肾调神启闭针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益肾调神启闭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动脉最大峰值流速、血流平均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血管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47/50)和75.5%(37/4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调神启闭针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且能有效调节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通络汤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神经损伤标记物、心率变异性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动力学、脑神经损伤标记物、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联合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改善(P均0.05),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多胺氧化酶(PAO)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联合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结束时、随访3个月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汤+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调节后循环血流,减轻脑神经损伤,促进心率变异性恢复,从而有利于近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洼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后循环TIA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脑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67%,高于对照组的7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较同组治疗前,两组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DARS评分均降低,脑血流速度均增快(P 0. 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降低更多,脑血流速度增快显著(P 0. 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TIA眩晕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研究组加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OIS评分、MNA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社会功能、心理、症状等PRO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调整食物形态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Barthel氏AD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价法等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63.3%。结论醒脑通督针法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对比,评定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缺血性中风60例随机分为益肾调督取穴组和普通取穴组各30例,治疗35d。观察针刺前后2组病类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2组针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别有显著性,2组针法治疗中风均有效。2组针法间比较,益肾调督取穴组优于普通取穴组。结论:益肾调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常规针法。  相似文献   

17.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丁治疗。两组均治疗5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腹泻型IBS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4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实验组,按照病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3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测量其出生48h后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以及中动脉搏动指数(PI),对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轻度实验组新生儿出生48h后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以及中动脉搏动指数(PI)均接近于对照组,而中重度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以及中动脉搏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大脑动脉搏动指数和血流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大脑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脑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64例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由SPSS 16.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以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调督通脑针法组和药物组各32例。调督通脑针法组给予调督通脑针法,取穴:百会、神庭、哑门、膻中;双肝俞、心俞、肾俞、太冲、太溪、神门、内关,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4周、8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2)治疗4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仅HAMA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HAMD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FMA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焦虑状态、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艾斯西酞普兰,在改善抑郁方面,起效快,远期疗效相当,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