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疏肝法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芳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521-521
慢性心衰是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以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多因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绝对和相对的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所表现的一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倦怠、乏力、上腹饱胀疼痛、消化不良、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病在祖国医学中无明确的独立病名,但在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病名范畴中均有提及,属本虚标实证,可涉及到心脾肝肾等诸多脏器。  相似文献   

2.
通法有疏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总结通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气虚为本虚,瘀血阻络及湿浊阻遏三焦为标实,运用开通表里法、益气活血法、升清降浊法,通畅表里、气血、三焦治疗慢性肾衰竭。选麻黄剂开鬼门以开通表里;黄芪、芍药等配伍通气血以益气活血;柴胡剂通三焦以升清降浊,通法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胃为传送水谷之通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凡能疏调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职能之法皆为通法,通法蕴含虚实平允、寒热平调、气血平和、阴阳平秘之意。胃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癌毒留滞,本质是“不通”。初期气血瘀滞、痰凝互结,以标实为主;后期则正气虚馁,以本虚为主。应在健脾助运,补益后天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化痰散结、燥湿坚阴等法。健脾补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湿热蕴结脾胃用藤梨根、无花果、薏苡仁、黄连温胆汤、苍术、黄连、苦参等;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气虚血瘀者加补气活血化瘀药物;病程后期,加益气养阴药物。  相似文献   

4.
胆系感染和胆石症是常见病,包括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胆管炎,胆囊、胆总管、肝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胆道疾病(黄家驷等主编《外科学》)其中尤以胆囊炎和胆石症为多见,而感染与结石又互为因果,常同时存在。近年来胆道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治疗方法也较多,我们运用中医的“通法”于胆系感染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因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症状隐匿复杂,治疗困难且致残率高,常常困扰着广大临床医师。本文根据通法的相关论述和前人在临床中的实践经验,结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机,探讨通法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以期为其治疗提出新的思路,同时加深对通法的理解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6.
7.
西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胃溃疡等,按表现统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中医治疗本病通常分寒邪、食滞、气滞、郁热、阴虚、血瘀等证型。笔者从“胃气以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着眼,适时应用通腑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应用1.1肝火胃热:症见胃脘疼痛拒按,痛连两胁,恶心呕吐,口苦,纳差,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通腑泄热,疏肝利胆,方用大柴胡汤化裁。验案:宋某,男,35岁,1997年9月就诊。患者胃脘痛间断发作近6年,每遇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慎而加重,近1月来,胃脘疼痛拒按,牵引两胁及背部,口苦咽干,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衰发生的根本是心肾之气阳虚衰,瘀血阻络是其基本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乃其主要病理产物,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特点。虫类药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血脉经络。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的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参入补肾温阳、活血通络、化痰利水虫类药物治疗心衰,既能培补心气虚乏、肾阳式微之本,又可针对瘀血阻络、痰饮水湿凝聚之标,标本兼治,可提高临床疗效,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法是泻下降逆、补气活血、化痰开窍、滋补肝肾等法的综合应用,在临床上治疗效果确切。本文综述了近几年“通”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文献,通过归纳分析,“通”法主要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调控炎症因子水平、调控微小RNA、促进血管新生、降脂、抗凝、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以期为“通”法治疗脑梗死相关疾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1974年11月~1985年11月,根据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对150例3种不同急腹症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72例,女78例;年龄13~75岁,平均42岁。病种:阑尾脓肿20例,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0例,胆系感染10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型(以痛为主)50例,包括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1.
温阳利水法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治疗上以温阳利水法为主,随证加用利水3法、痰瘀同治等方法,使心脾肾功能恢复正常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急性心力衰竭本虚标实,标实为主的病理性质,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瘀血、水饮、痰浊、气滞为标,心阳受遏为基本病机,提出"通阳"之法治疗本病。瘀水互结,心阳不展者,活血利水以通阳;心肾阳衰,饮邪泛溢者,温阳利水以通阳;胸阳不振,痰饮壅肺者,化痰逐饮以通阳;痰热壅肺,闭阻胸阳者,清肺化痰以通阳;心阳暴脱,阳虚喘脱者,扶阳固脱以通阳。最终达到心阳通达,病情稳定的目的,从而为急性心衰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疗法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给予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3例(36%)、有效34例(58%)、无效3例(6%),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8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中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心衰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该次研究2016年2月—2017年8月间选择该院86例慢性心衰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治疗后的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和基础心率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P0.05);且治疗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和基础心率均较好,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实施中西医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且改善其心功能,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多表现为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在慢性心衰治疗中被国际上各大指南列为IA的推荐,中医导引术作为中国传统疗法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邃的医疗哲理和生命科学理论基础的中医导引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与西医运动处方相比,中医导引术强调动静结合,注重天人合一,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的特点,并且运动动作简单易行,现对中医导引术的应用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做以浅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我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给予西医利尿、强心、运动康复和减轻心脏负荷等常规训练。治疗组39例,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疗法选用炙甘草汤加味对患者进行治疗。4周为1个疗程,总计3个疗程。结果:将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和87%均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27%和76%,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以及治疗后基础心率均有明显改善,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有明显性或非常明显性意义(P<0.05,P<0.01);将治疗后两组6min步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结束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的 Boston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积分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相比于治疗前,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对慢性心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可采用西药和心衰恢复运动训练联合中药炙甘草汤加味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心衰病人的体能恢复时间,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和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形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种正在由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向各类继发性肾脏疾病转化,特别是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病导致的尿毒症越来越多,尿毒症患者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西医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缺乏有实际意义的突破,特别是在延缓肾衰进展方面比较被动。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走向尿毒症的必由之路。按美国NKF-K/DOQI工作组的划分,慢性肾脏病的Ⅱ~Ⅴ期均属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病的Ⅱ~Ⅲ期治疗优势十分明显,在慢性肾脏病的Ⅳ期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明显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或延迟血液净化。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为了交流肾内科同行在中医药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的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特约请国内同行中的知名专家围绕本病作一专题笔谈,希望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18.
阐释通降阳明法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规律.通降阳明法即通过除壅、降气等方式,使阳明恢复和降之本性,从而处理高血压"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的相关病症.从经典理论出发,归纳通降阳明的具体方法有四:一是通腑泄热法,为阳明之正治,适用于阳明热实证,代表方如大柴胡汤,代表药有大黄、决明子等;二是涤痰消食法,扫清阳明之垢浊,适用于痰...  相似文献   

19.
中医"通"法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和保健方法,"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既是治疗和保健方法,又是治疗和保健目的。"通"法是针对"不通"这一病理变化和病理状态而设立的,"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体从"不通"的状态回到"通"的健康常态。"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部分内容。"通"法在治未病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调情志、节饮食、顺四时、慎起居、常运动、和房事,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通畅,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通过发汗、通便、通经络,给邪以去路,达到欲病救萌,消除隐患的目的;通过活血化瘀、化痰除湿、增液润滞、蠲痹通络、清热解毒,达到针对病因治疗,既病防变的目的;通过通补先后天之本,达到瘥后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肝与脑在功能位置、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等3个方面的联系来阐释“肝脑相维”的内涵。肝脑相通以维系元神之机,“肝脑相维”主导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脑络瘀滞或不通贯穿缺血性中风病理变化的始终。提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调肝通脑法”,通过调理肝气以通脑络,或滋阴柔肝,或化痰清肝,或息风平肝,或养血补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