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的方法论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而最能体现中医学经典论特质的,应该说还是中医经典,学好经典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客观地认识金匮要略中的疾病;如何正确地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如何灵活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方药,从这3个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阐述了学好金匮要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金匮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近4年"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式教学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探讨该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至2013学年《金匮要略》教学不同年级和班种发放调查问卷表,通过回收调查问卷表(711份)评价及自评表(721份)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式教学反响热烈,该教学实践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启发了教师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BOPPPS教学模型运用于《金匮要略》教学实践。方法结合本课程特点,针对重点条文、理论专题、病案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结果 BOPPPS教学对经典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且可与其他教学设计灵活结合运用。结论 BOPPPS教学模型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经典理论、典型方证、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4.
多模式教学方法在金匮要略本科教学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中阐述的医学理论。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必读的医书。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今后确立辨证思路,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诊治疑难病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文字深奥、言简论杂,病皆奇难杂急。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课作为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历来就是中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研室负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均属中医经典课,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作,距今上千年,其文辞古奥,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现状,论述了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临床能力培养和临床实践问题。提出要解决中医经典教学中青年教师存在的临床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应建设集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中医经典医教团队以及相应的实践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金匮要略》教学,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相对而言学生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而PBL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PBL教学法引入传统中医课程报道尚少,特别是在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金匮要略》教学中的报道更少。硕士研究生学习本课程主要是提升对《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认识水平,使之能熟练运用其理法方药,并藉此提高中医临床能力。文章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论述了《金匮要略》PBL教学法教案的准备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治杂病部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如何让本科学生对学习《金匮要略》产生兴趣并应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治疗,是教师授课的重点。本文遵从“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思想,坚持金匮要略课程的临床见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以其年代久远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尝试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及中医经典课程特点,在“厚基础、诵经典、重临床”的理念下,采取问题式、案例式教学,强调背诵原文,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等多元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现“在思考中学习、在背诵中强化、在点拨中理解、在应用(案例分析)中提高”,为学生掌握经典基本知识、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古称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现代所谓的四大经典课程包括中医经典理论学的《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学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自我国成立中医院校以来,四大经典课程一直作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经典教学对培养中医药的高级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对经典的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典教学从书本到书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探索,表明该方法在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开发、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时代,各高校相继掀起了一轮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教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热潮。本文基于目前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滑坡的现象、"回归经典"逐渐成为中医教育界的趋势的潮流。探索以《金匮要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整合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以期提升学生对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课程又称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涵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门课程,其理论丰富,临床实用价值高。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近年启动的"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即是以经典著作学习为依托而制订的,经典学习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因而培养当代名中医必先从中医经典学习入手,本研究以温病学教学为例,探索中医经典案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课程主要是指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石指导中医临床各科运用。目前,高职高专中医药院校开设此课程甚少,基于此现状,文章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度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合理设置中医经典课程,让学生学会"读经典、用经典",进而为以后的中医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传承中医精髓,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它的问世为后世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方书的涌现开创了先河。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读课程。《金匮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医本科开设经典与临床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生主观问卷调查中总结探讨关于中医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经典,把握教学方向;增加师生交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将经典理论讲"活";注重临床带教,培养动手能力;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注意中医的文化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自我国创立高等教育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连接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课,《金匮要略》在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作为经典课程,《金匮要略》又是培养中医大师级人才的拔高课程。《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当今高等中医学院校《金匮要略》教学授课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