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方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白芍、法夏、柴胡、防风、茯苓、泽泻、羌活、独活、黄连、橘皮、生姜、大枣等16味组成。一方中包含了四君子汤、二陈汤、玉屏风散、败毒散、泻心汤、芍药甘草汤6个基本方。因而具有补气健睥,调和胃肠,升清降浊,益气固表,祛风胜湿,缓急止痛等多种作用。16味药中益气健脾补肺的参、芪、术、草、枣在组成份量上约占全方的一半;祛湿药苓、泽、姜、夏等约占1/4;升散解表药羌、独、柴、防等约占1/5。与补中益气汤比较,两方补中益气之力相似,而升阳益胃汤升阳散湿之力更强。从其主治症候来看,有肺气不足、脾虚不运之象,亦有湿邪邪气留连之候。个人体会,凡病机属于肺脾两虚兼夹湿邪的咳嗽、痹证、泄泻、淋证、带下、崩漏等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系东垣为治湿热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虚弱失其升降而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十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燥湿健脾等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凡具符合该方病机的病证,用此方随意加减治疗,均收到满意疗效,兹列举如下。湿热痹张××,男,45岁。1686年9月25日诊。  相似文献   

3.
升阳益胃汤方载<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有补中有泻、升中有降的作用,既能升脾阳、益胃气,又能泻阴火.笔者用该方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内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其中之一,西医常用尼莫地平和/或西比灵等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常令临床医师困扰。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一定的优势,《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虚以"气血不足,肾精不足,肝肾阴虚"为主,其中气血不足最为多见。笔者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15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余育承  郑秀东 《新中医》2002,34(5):64-64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党参代)、甘草、防风、白芍、羌活、独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升阳益胃,解表散寒之功。原用治脾胃虚证。症见怠懒嗜卧、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等。笔者用之治疗多种疾病,均获良  相似文献   

7.
升阳益胃汤新用孟庆年1顽固性呃逆王××,男,29岁,工人,1986年7月16日初诊。患者素食肥甘,嗜烟酒,3月起出现呃逆连声,低浊,日无休止,曾多方治疗,均告无效。经某省级医院诊断为隔肌痉挛,服用西药镇静、解痉剂治疗月余亦无效果,反增口咽干燥,知饥不...  相似文献   

8.
曾遇急性菌痢患者,用西药后症状缓解,但每因感受外邪,或饮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或腹部着凉时,则痢时发时止,迁延数日或数年难愈。笔者运用升阳益胃汤化裁,效果较为理想,兹介绍一例验案,供参考。孙某,女,37岁,干部。四年前在夏季  相似文献   

9.
升阳益胃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芳 《新中医》2002,34(10):66-66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黄连、半夏、炙甘草、橘皮、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茯苓、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升发阳气、健脾益胃之功。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科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海燕  金杰  徐进杰 《新中医》2004,36(1):69-70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等组成,功能升阳益胃,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等。笔者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性神经症、自汗等病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升阳益胃汤新用贺自强李东垣所制升阳益胃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等16味药组成,功能补气健脾,升阳益胃,适用于脾胃虚弱、神疲食少、肢体困重、关节痛等症;药味虽多,但布阵有法。近年来笔者以此方辨证化裁治疗顽固缠绵之疾如带下、风疹块及老人久嗽,取效甚捷。举病...  相似文献   

12.
<正>升阳益胃汤为金代李杲创作,收录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方由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组成[1];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内外伤辨惑论》载:"脾胃之虚,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  相似文献   

13.
封银曼  王祥麟 《新中医》1999,31(3):54-54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16味药物组成。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男,...  相似文献   

14.
泄泻是脾胃系统运化失常,大小肠传导泌别失职的病理反应。临床上以其症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病时间长短而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来势凶猛急暴,而其治愈也比较容易简单。慢性泄泻来势缓慢,或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而得,往往经年累月,时作时止,故又称久泄。笔者采用  相似文献   

15.
一、脾阳虚弱,运化失职陈××,男,35岁,农民。患者于1974年8月因在劳动中被雨久淋而感恶寒,当晚又逢生产队宰牛加菜,复为酒肉所伤,次日便感腹部不舒而泄泻多次,经某医院诊治,腹都稍感舒适,泄次略减,照常工作、饮食,不以为意。遂致便泄日久不愈,时发时止,时溏时稀,夹有完谷不化,每日2~3次,如此三年之多,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瘦神疲,肠鸣,舌淡苔薄,脉濡小。证由饮食不调,劳倦伤脾,日久不愈,脾胃受伤,以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治宜健脾益胃,升阳利湿。方  相似文献   

16.
<正> 孙×,女,42岁,干部,门诊号163439,Ⅹ光片号8368。患者自一九八四年三月因劳累过度和一次恚怒之后,始感胃脘部瞋胀,胸骨下端至左上腹部绵绵作痛,时而刺痛,腹内似有扭扯紧揪感,气短呃气,洒淅恶寒,怠惰乏力,纳呆食少,食后饱胀,有时仅进食几口上腹即有“堵塞”感,大便溏薄,不能俯卧,喜右侧卧位,有时因腹内不适而辗转不能眠。上述症状随情志改变及劳累加重。  相似文献   

17.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桔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16味药物组成。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周某,男,48岁,2002年6月20日初诊。泄泻反复发作1年,加重半月。1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痛仍反复发作。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3~5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  相似文献   

18.
张崎  龙家俊 《新中医》2001,33(1):71-71
升阳益胃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组成。主治秋燥当令,脾胃虚弱,湿热余气未清,肺气不得顾护,当旺不旺而致疾病,用甘温除热配以苦寒泻火之法。笔者临床运用,凡属脾胃虚弱,湿热内伏者均用本方并随证加减,屡获佳效,兹举验案3则如下。1尿道综合征 杨某,女,37岁.1998年4月2日初诊。2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尿频尿急,腰■,劳累或饮食不定时则易发。曾在多间医院诊治,多次尿常规化验及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均为阴性。妇科检查亦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正>升阳益胃汤首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在《脾胃论》中有较详论述。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炙)、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及生姜、大枣共16味药组成。用于李东垣所说的肺之脾胃虚证: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  相似文献   

20.
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莲、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