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胃溃疡(GU)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起病隐匿及不积极治疗等因素,常引起出血、穿孔及癌变等严重后果[1]。胃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肝郁脾虚为其主要病机。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且其整体研究思路与中医药的整体论与系统观不谋而合,这有助于揭示中医药复杂作用机制[2-3]。本次研究运用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胃溃疡肝郁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52-175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肝郁密切相关。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古代医书中的记载,表明针刺对本病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尤其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文章依据肝郁证特点针对该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针刺治疗的规律,有助于提升针灸临床水平;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阐明肝郁型FD与代谢组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潘炟  闫丽辉  穆标  王春晨  刘新宇  王少真 《中草药》2016,47(20):3673-3676
目的观察胃肠安丸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50.4、25.2、12.6 mg/kg,中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片阳性对照组,各组均ig给药,连续7d。给药后测定每组大鼠胃残留率及血浆MTL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胃肠安丸高、中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片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胃肠安丸高剂量组血浆MTL水平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胃肠安丸中剂量组血浆MTL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胃肠安丸可能通过调节MTL水平,改善胃动力,进而发挥对FD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尿液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方法:复制雄性SD大鼠NAFLD肝郁脾虚证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肝匀浆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点,1H-NMR检测大鼠尿液的代谢产物变化,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肝匀浆内TG、TC含量均明显升高,大鼠尿液中找到26种代谢产物,其中发现乙酸、肌酐、二甲胺、甘油、甘氨酸、α-D-葡萄糖、异亮氨酸、α-酮戊二酸、乳酸、亮氨酸、琥珀酸、牛磺酸等12种差异代谢物。结论:通过寻找NAFLD肝郁脾虚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为NAFLD肝郁脾虚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肠安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肠安丸高、低剂量组和吗丁啉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夹尾激怒加不规律饮食法"制作FD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胃肠安丸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胃肠安丸混悬液50.4mg/kg·d、25.2mg/kg·d,吗丁啉组灌服吗丁啉混悬液2.7mg/kg·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7d。检测胃内残留率,判定各组大鼠的胃排空力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胃内残留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胃肠安丸高、低剂量组及吗丁啉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安丸可以有效降低FD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胃内残留率,促进胃排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及对焦虑抑郁评分影响。方法:纳入15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路优泰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疏肝解郁、辛开苦降中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量化分级、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血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等指标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两组组内证候量化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痞满不适、早饱、嗳气呃逆、口苦或黏、口干舌燥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口渴不欲饮、大便糖稀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血浆MTL、GA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证候,并调节胃肠激素及SAS、SDS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方法;参照组(21例):选择西医方法展开治疗;研究组(21例):选择西医方法 +腹针方法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 24%)明显高于参照组(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腹针方法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治疗愈显率、总有效率以及症状评分改善,效果明显,最终促进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从肝郁脾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以舒肝健脾之中药复方加减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9例(治疗组),且以口服多潘立酮片的71例患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3%,对照组总有效率77.46%;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于优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6.33%,对照组复发率为25.54%.结论:此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多因素作用、整体调节特点,且具有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志化 《河南中医》2014,(9):1662-1663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每日1剂,早晚温服。结果:对照组30例,治愈9例,好转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38例,治愈20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4%,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胃康平煎剂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康平煎剂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胃康平煎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饭前30min各服150mL。对照组40例予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2组均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测定2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胃动素(MTL)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NO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AchE、MTL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康平煎剂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NO含量,增强血浆中AchE、MTL的含量及促进胃排空有关。  相似文献   

11.
腹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安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FD罗马II诊断标准,且辨证属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用腹安汤治疗,对照组用吗丁啉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统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主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胸脘痞满、纳差、烦躁易怒、神疲乏力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安汤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能否增强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中药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和结束后3个月随访收集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26例,痊愈5例,显效11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29例,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66%,两组疗效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疗法和单纯性中药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疗法。  相似文献   

13.
李妍  刘华一 《陕西中医》2011,32(1):21-22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类中药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逍遥散(柴胡、白芍、党参、陈皮、当归、鸡内金、苍术、佛手、白术、茯苓等)治疗本病34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79.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间总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减轻反酸烧心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四逆散加味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加用耐信及吗丁啉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消化不良严重程度评估(mSODA)积分及其差值和临床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3%,对照组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治疗组腹胀痛严重度评分、非腹胀痛症状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2组治疗后各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护〈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杨小霞  曹泽伟 《河南中医》2014,(7):1388-138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肝健脾汤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的总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中脘、关元、任督二脉皮温,血浆生长抑素(SS)、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6.7%)高于西药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穴位埋线组症状积分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对照组症状积分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和中药对照组中脘、关元、任脉及督脉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西药组各穴位皮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各穴位皮温均高于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血浆SS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穴位埋线组血浆SS含量均低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血浆SP含量均高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FD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SS及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证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与脾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以探讨脾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在血清和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 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鉴定了与脾虚相关的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结论 脾虚大鼠机体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氨代谢紊乱,同时,转甲基作用被抑制.该研究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诊断的客观化和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基于 1 H-NMR 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患者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 路。方法 选取 40 例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痛风组,2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以血沉 及血清 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6)、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血清脂联素及肌酐水平作为观察 指标。采用 1 H-NMR 法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 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OPLS-DA),确定相对应的代谢产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潜在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痛风组 患者的血沉及血清 CRP、IL-6、TNF-α 等各项炎症指标及细胞趋化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脂联 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1)。健康组与痛风组的血清代谢物的成分含量有 明显差异,共得到 44 种差异代谢物,涉及氨酰 tRNA 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氨 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循环(TCA 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及 甘油酯代谢等 12 条潜在代谢通路。结论 脾虚湿热型难治性痛风急性发作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导致 糖代谢、脂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芳 《吉林中医药》2010,30(9):772-773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逍遥散加味为基础,随证加减,与采用吗丁啉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愈显率分别为67.84%,44.00%,总有效率分别为91.07%,74.00%,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易饱、嗳气返酸、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为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笔者经多年临床验证,采用温针结合中药治疗本病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