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一章问诊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正俱盛,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此说法不妥。“邪正俱盛,寒热俱重”尚可理解,而“邪盛正衰,多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实难苟同。如邪热亢盛而正气衰减,并非一定出现恶寒重而发热轻的临床表现。在问寒热的内容里面有:“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恶寒症状突出”。此说法不妥,应该为“邪气致病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或畏寒症”。如寒邪客胃就不见恶寒症。这里有几个概念“恶寒”与“畏寒”、“恶热”与“畏热”必须弄清,如果从中国文字学角度应当是无太大差别,但是被中医学所运用。“恶寒”与“畏寒”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应当说“恶寒”被中医学所说的表证所专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而畏寒自应属于里实寒证与里虚寒证的范畴。所以但寒不热内容里面有“新病恶寒”,应为“新病畏寒”方妥,因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再者说但寒不热里面用“新病恶寒”,恶寒是发热的前奏,起初可以但恶寒不恶热,但最终必恶寒与发热并见,只有恶寒而无发热不符合教材中说:  相似文献   

2.
怎样看表证     
什么叫表证一般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正气和病邪斗争,有把病邪从体表驱逐出去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证候,叫作表证。表证的证候有发烧,怕冷怕风,头痛,鼻塞流清涕,全身不舒适,四肢(疒允夂)懒疼痛,舌上有薄薄的白苔,脉浮。上列证候中,发烧和怕冷怕风是同时出现的,即中医书里所说的发热恶寒或发热恶风。恶寒恶风是患表证时一种不正常感觉,不论天气冷不冷,也不论有没有刮风,而患者总是有寒冷感觉,有的甚至冷得发抖。发热恶寒是辨表证的最主要根据,其它的证候不一定每个患者都  相似文献   

3.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中医内科专业的问题选栽 一、试述脾与胃两者在生理上、病理上各有什么特性? 答:以升降来说,脾气宜升不宜降,胃气宜降不宜升。以燥湿来论,脾喜燥而恶湿,所以寒湿易伤脾阳,脾病多虚寒;胃喜润而恶燥,故燥热易伤胃阴,胃病多实热。 二、试从寒热的角度指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阴虚证、阳虚证的临床特点? 答:表证的寒、热特点是发热恶寒(或恶风)并见。半表半里证的寒、热特点是寒热往来。里(热)证的寒热特点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阴虚证的寒、热特点是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阳虚证的寒、热特点是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  相似文献   

4.
恶寒表里辨     
<正> 恶寒也称畏寒、憎寒、畏冷,可见于表证,也可见于里证。对恶寒一证的表里,有人提出以得衣而减为里证虚证,称畏寒;得衣不减为表证实证,称恶寒。其实临床所见,外感恶寒,得衣未必不减轻;阳虚里证,恶寒得衣,未必能缓解;夏季炎暑,阳虚重证仍见恶寒即是其证。所以不能用得衣减否来确定恶寒的表里。  相似文献   

5.
郑成军  李忻红 《新中医》2021,53(11):212-215
八纲辨证理论根据病位的深浅把各种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当外邪侵犯人体,病位表浅时通常构成表证。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的两大共同点是位置表浅和外邪侵犯。当病原生物侵犯皮肤与黏膜表现为显性感染时,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不伴发热恶寒的广义表证,狭义表证和里证。利用现行医学教材中皮肤黏膜感染的病种作分类统计,发现总病种数为124种,其中116种出现广义表证(94%),76种出现狭义表证(61%),68种出现里证(55%)。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密切相关,皮肤黏膜感染的初始阶段通常形成广义表证,如果病势发展伴随发热恶寒者则形成狭义表证,少数情况下病势进一步深入才出现里证。  相似文献   

6.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在发热(体温升高)的同时伴有怕冷的感觉.且其怕冷感轻重程度不一.严重时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犹不能缓其寒。恶寒发热是外感表证的常见症状.于寒温表证皆可出现.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三焦辨证中的上焦证均可见此;概括地说,当风、寒、暑、湿、燥、火、温毒等六淫邪毒侵袭机体,触犯肌表,损伤或郁遏卫阳之气.卫阳失去温养分肉的作用时就会出现恶寒.而体内正气奋起抗邪.邪正相争,卫气郁于肌表,不得外出则会发热.因此.古人尚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  相似文献   

7.
发热一证为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 ,《伤寒论》中记述发热尽达 116条之多 ,其中有翕翕发热 ,住来寒热 ,寒热如疟 ,时发热 ,潮热 ,身热 ,微热等。而各经病发热又有不同的特点 ,现分述如下。1 太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 ,时伴恶寒或恶风 ,身虽发热 ,仍自觉有洒洒寒意 ,这是太阳表证发热的特点。太阳主表 ,统摄营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外邪侵袭 ,卫在外与邪相争故发热而恶寒 ,《伤寒论》第 2条中风证 ,第 35条伤寒证均提出了发热一证 ,而《伤寒论》第 3条更明确指出“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若大便泻下大量清稀大便,兼见发热恶寒、心下痞硬不舒为脾虚湿阻之证,方用桂枝人参汤;若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为表证未解邪气下迫大肠,宜葛根黄芩黄连汤;若泻下清水样便,伴有未消化食物,兼见恶寒肢冷,脉微欲绝,真阳虚衰,宜四逆汤;若大便瘀黑,伴少腹急结硬痛,躁动不安,其人如狂为邪热与血互相搏结,宜桃核承气汤;若大便急迫而排出不畅,努责难出,且肛门重坠感,常伴腹痛,大便脓血,此为阳气郁遏,兼中寒气滞所致,宜四逆散。因此,从大便性状、便次、排便感异常等方面可以提示虚寒下利,实热下利,表热里寒下利,蓄血下利,阳郁下利等证型的特点,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临床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0.
阳明初期恶寒辨恶寒一证,是仲景辨别阴阳表里的重要临证标准。阳明为三阳之里,自无表证可言。但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邪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热邪蒸发,则恶寒自罢。故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临证所见,阳明病患者,每多于恶寒或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历代注家都认为属里虚寒证。笔者认为,太阴病并不完全属于里虚寒证。它既有虚寒证,亦有邪实证;既有脏病里证,又有经病表证。兹将个人浅见略述如下: 一、太阴病提纲为寒邪盛的实证《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治疗痛证,内容丰富,现述要如下。1.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头身痛太阳中风,风寒外束,经脉受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用桂枝汤(13、1)。若虚寒下利兼表证,腹胀满,身体疼痛,或既有吐利里证,又有身痛表证,也可酌用桂枝汤(371、386)。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对三阳病发热进行分析,并予以正确治疗。解:《伤寒论》中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根据辨证,三阳病虽然都有发热症,但其性质各有不同。太阳病为外感初期,病邪在于肌表,故称做表证。一般可有三种表现:(1)太阳中风证,其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2)太阳伤寒证,其证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3)太阳温病,其证有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相似文献   

14.
虚寒证的宏观症状主要有四肢怕冷、身体蜷卧、畏寒、喜温喜暖等对温度变化的主观感觉。我们完成一系列虚寒证实验后发现虚寒证涉及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多达15个。因机体细胞产能的核心定位于线粒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产能链条——呼吸链来实现能量合成.若线粒体遭受氧化性损伤,则使细胞ATP合成量下降,细胞能量供给不足,由此推论线粒体异常可能会引发包括虚寒证在内的一系列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病证。  相似文献   

15.
发汗解表药是治疗表证的一类药物 ,它主要是运用具有发汗解表功能的药物组成方剂 ,用来开泄腠理 ,扩张汗腺 ,通过发汗来祛邪外出 ,解除表证。表证是指病邪在肌表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多属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传染病的初期。按祖国医学理论 ,表证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二类。表寒证是指恶寒较重、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质淡等寒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温解表以发散风寒 ;表热证是指发热较重 ,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数等热象比较明显的表证 ,治宜辛凉解表以发散风热。前者代表的方药主要有麻黄、桂枝及麻黄汤…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的"表里"概念,与后世所说的表证、里证的概念不同.张仲景的"表证"概念,主要指"恶寒"一症,是外感病初起,风寒袭表而造成营卫不和的重要表现.至于其他表证的证候如脉浮、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身疼痛等症,张仲景则称为"病在表".至于"外"、"外证"的说法,有时等同于"表"、"表证",但更多的是指"在外的证候".关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分泌激素FT3、FT4、T、E2及皮质醇(cortisol,CO)水平与中医寒证热证的相关规律。方法:选实热、虚热、实寒、虚寒证患者202例及健康对照组50名,检测血中FT3、FT4、T、E2、CO指标。结果:(1)FT3、FT4数值热证高而寒证低,依次为虚热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实寒证组>虚寒证组,提示热证基础代谢及氧消耗升高而寒证正相反。(2)CO值实证高而虚证低,依次为实寒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虚热证组>虚寒证组,提示CO为形成虚实的因素之一而与寒热关系不显著。(3)性激素T热证高而寒证低;E2女性热证低而寒证高。提示T值高为形成热证的因素之一,E2值高为形成女性寒证的因素之一。结论:内分泌激素水平的高低是形成寒证热证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9.
王彦刚教授认为怕冷症患者辨证为实寒证或者虚寒证者极为少见,而最多见的是由于“郁滞不通”所导致的怕冷,故将怕冷症的核心病机定为“郁滞不通”,并根据这一核心病机将怕冷症归纳为肝气郁结证、痰湿阻滞证、饮食停积证、瘀血阻滞证、郁火内结证5个证型。在治疗用药上始终谨记中医学之精髓,四诊合参,注重整体观念,结合舌脉辨证论治,善于合用对药、角药以及运用经典小方,获得了较好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1、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证化热多见于外感病。例如患者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苔白等表寒证,寒邪入里与正气相争,进而化热,表寒证消失。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等里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