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内病外治法 (下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 ,千百年来它以简、便、廉、验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据有关方面资料考证 ,中医外治法起源于远古 (《内经》时代 ) ,发展于中古 (汉、晋、唐、宋、元、明 ) ,成熟于明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 )中明确指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此语对中医内病外治之阐述可谓开宗明义 ,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确立中医外治法的理、法、方、药时均沿用此理论 ,其…  相似文献   

2.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从中医学的起源来看,中药外治远早于内治,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浴法、灸熨等多种方法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书中,也系统地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种类、理论根据等。中医词典对外治法的定义为:外治法,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治之法 ,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指出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皮肤科疾病主要发生在肌肤 ,依据“外治之最重外治”之说 ,决定了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外治法的重要地位。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剂型有溶液、粉剂、油膏、软膏等 ,其中溶液的应用最广泛。下面就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 ,结合临床 ,谈体会如下。1 中药溶液的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多种药物的水溶液 ,供局部涂擦、洗涤、浸泡、沐浴、湿敷等应用。中药溶液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 ,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后 ,将复方或单味中药与水煎煮得到的煎煮液或中药的浸泡液。《…  相似文献   

4.
燕艳 《江苏中医药》2012,44(12):61-62
内病外治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一种穴位与药物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特异性的外治方法.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其后众多医籍亦有述及,如《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其中《理瀹骈文》更是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1].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开篇便指出:"外治法,针灸最古."立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经络理论指导中药膏药外治法,注重循经取穴,强调"凡外治须知经络相通",亦即强调外治用药是通过经络而作用于人体的.《理瀹骈文》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与针灸通"的思想,如"鼻流清浊涕,针灸多取百会、上星、风府、风池、风门、大椎等穴,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吴师机的三焦分部取穴,也体现了"与针灸通"的思想.由此可见穴位在内病外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禤国维教授认为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临床上强须以中医整体思想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应用外治法,内治外治同等重视,笔者归纳了禤教授阴阳辨证、经络辨证、病程辨证和局部辨证等几种外治辨证方法,总结了禤教授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及其他疗法等外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分别阐述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对现代疾病的诊治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如此,书中提及的外治法对现代肛肠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手术等,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外科名著《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7.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过敏性鼻炎(AR)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是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清《杂病源流犀烛》载:"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亦多有涉及,现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有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推拿、拔罐等。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思维,那就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医外科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充分重视中医传统的四诊,进行临床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作为外科来讲,外治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收效迅速、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易学易用、容易掌握、经济简便、患者乐于接受等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外治法。吴氏对医学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外治经验著成《外治医说》,后易名《理瀹骈文》,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书中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阐述了外治法的理论根据,以及膏药的制法、用法和治疗范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中医外治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 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建立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以来 ,包括 1989年在南通召开的一次 ,至今共举办六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和一次海峡两岸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现将历届会议资料归纳 ,择要做一简述 ,由此也可反映近十年来中医外治发展的一般概况。1 文献整理在首届全国中医内病外治学术交流会上就有吴自强的“《千金要方》外治法初探”、山东中医学院王小平等的“《圣济总录》内病外治法初探”、南通妇产科医院刘芳的“《校正妇人良方》外治法初探”等。嗣后有周玲的“试论张仲景的外治疗法”、吴震西的“《本草纲目》外治法要…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外治法萌始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汉唐以来,至清代达到鼎盛。医者一直以外治大师吴师机的外治基本理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为宗,充分的将外治法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敷贴疗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制成膏药、药饼或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的一种外治法。早在《内经》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历代医家应用敷贴外治更是不乏其人,记载甚多。清代吴师机则编著了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理论骈文》。敷贴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适应证广。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法治疗疾病,体会颇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大多不能耐受放、化疗等治疗。李佩文教授将中医外治的方法应用到肿瘤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散见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直到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的问世使中医外治法更加成熟完善。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并指出在施外治之法时才可以“补内治之不及”而“与内治并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外治的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李佩文教授中医外治肿瘤常见并发症:恶性腹腔积液、放射性皮炎及多汗症的中医外治经验及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肿瘤的中医治法种类繁多,中医药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有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和转移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远期疗效。清·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赵尚华教授与钟长庆先生1989年1月合作编著出版了《中医外科外治法》[2]一书,书中介绍了中医外科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很多医生根据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原理,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外治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诸内必形于外”精辟地阐述了体表皮肤与体内脏腑统一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皮肤病,既重视内治以调整脏腑功能,也重视外治以改善皮肤病理变化,这里着重谈谈有关外治法中的外用软膏剂型改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膏药外贴内病外治探讨李煜中邯郸市丛台区刘二庄光华堂膏药门诊(056004)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的。正如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尚无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节选自《理淪骈文》。作者吴师机(公元1806~1886年)原名安业,字尚先,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的中医外治法专家。他积了十余年的外治经验,著成《外治医说》一书,刊成后易名《理淪骈文》,盖取“医者理也,药者淪也”之意。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书中每证用药,都以膏药为主,附以点、搐、熏、擦、熨、烙、掺、敷等法。这是中医中别树一帜的一部著作,对发展中医外治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外治法的起源是伴随着古人的生产、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原始古朴的方法,被用来预防、治疗病痛,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外治疗法。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全书现存283方中,有147方用到了外治法,占二分之一多,五十二个病种中有三十六种病用到了外治法,占三分之二左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