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二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出院后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施行延续护理。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儿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Barthel指数、脑瘫量表评分。结果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儿的Barthel指数、脑瘫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脑瘫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家长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寻找最佳康复方法,同时又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方法选取126例脑瘫患儿,在治疗师治疗的同时,观察年龄、病情基本相同的患儿家长参与训练时间不同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轻度脑瘫患儿康复总有效率100%(51/51),中度脑瘫患儿康复总有效率97%(58/60),重度脑瘫患儿康复总有效率80%(12/15);家长参与训练时间长者康复效果优于家长参与训练时间短者。结论家长参与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时间越长,康复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对脑瘫患儿伴随语言语言障碍的研究已引起普遍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国内外主要从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治疗几个方面着手研究。语言脑区受到损伤,且常合并其他障碍是导致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S-S法和Gesell发展量表是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常用的测量量表;在相关治疗方面,祖国传统医学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 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 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 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间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间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评分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深圳市罗湖妇幼保健院52例脑瘫患儿的营养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孕时产时因素、产后因素、喂养情况、疾病情况等因素与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做相关分析,以筛选出与脑瘫患儿营养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相关高危因素,为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收治5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非脑瘫患儿和健康儿童进行1∶2匹配,为对照组。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及询问儿童父母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妊娠高血压、多胎、早期破水、早产、低体质量、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体质量、多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羊水早破、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8项指标是发生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体质量、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多胎为小儿脑瘫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小儿脑瘫病因复杂,做好围产期和分娩期的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坐位能力获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基础上加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法进行治疗。采用坐位能力分级量表(LSS)对患儿坐位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 L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帮助脑瘫患儿坐位能力获得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医生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对坚持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单双号分为沟通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照正常治疗,并向家长解释目前患儿症状、障碍程度、治疗目的,并指导家长当前需要康复的内容。沟通组除上述措施外,医生还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单独沟通、交流。2个月后观察坚持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沟通组32例中,31例治疗依从性好;对照组28例中,10例依从性好。沟通组坚持治疗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生在治疗中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可提高家长陪同患儿坚持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临床康复效果的巩固,对最终达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指导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给予饮食指导、安全指导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指导训练,在康复治疗室的训练结束后,由康复专科护士以及具有多年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针对患儿的个体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向家长进行知识宣教和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时间为6个月。观察患儿康复前后ADL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康复指导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了对家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治疗的依从情况分组,将治疗全过程有固定家长陪伴患儿、并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家庭康复训练者作为观察组(50例),将各种原因不能实施综合康复治疗、不能有效配合家庭康复训练者作为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等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并结合家庭训练及管理,定期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化、个体化培训及心理辅导。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香港学前儿童小肌肉发展评估量表(HK-PFMDA)分别进行评定,观察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总百分比、HK-PFMD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总百分比、HK-PFMD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依从性影响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依从性良好的患儿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能力,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其身心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分型脑电图特点及癫痫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01/2010-03诊断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34例癫痫的发作类型、脑性瘫痪临床分型、首次发作年龄、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以及抗癫痫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8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4例合并癫痫,占8.9%。癫痫发病年龄小于1岁22例(64.7%)。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异常改变28例(82.3%)。癫痫以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发作12例(35.2%),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17.6%),复杂部分发作4例(11.7%),强直-阵挛性发作4例(11.7%),强直发作1例(2.9%),肌阵挛1例(2.9%),Lennox-Gastaut综合征1例,婴儿痉挛症5例(14.7%)。28例(82.3%)的癫痫患儿需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背景活动异常伴痫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运动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4~6岁GMFCSⅡ级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每日进行1次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每日增加运动控制训练15min;对照组每日增加肌力训练15min。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观测两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E区分值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之D区和E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合并吞咽障碍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辽宁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伴有吞咽障碍的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脑瘫患儿吞咽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康复专科护士、康复科医师、营养科医师、治疗师、高压氧医师、心理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治疗8周后评定临床疗效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营养状况改善均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状况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能有效提高脑瘫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个体化营养管理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对37例脑瘫患儿建立营养管理档案及综合营养评价,进行为期3个月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比较营养干预治疗前后年龄别身长(HAZ)、身长别体质量(WHZ)、年龄别体质量(WAZ)、年龄别体质量指数(BMIZ)等测量指标。结果 37例患儿中消瘦率为43%,生长迟缓率为38%,低体质量率为30%。根据WHZ值将患儿分为营养良好组、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干预治疗后,营养良好组WHZ(0.4±0.8)及BMIZ(0.6±0.8)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WHZ(-0.8±0.6;-1.5±1.0)、WAZ(-1.6±0.9;-2.4±1.0)及BMIZ(-0.7±0.7;-1.1±0.9)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不良在脑瘫患儿中发生率高,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近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71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混合型22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71例脑瘫患儿家长SCL-90评分结果除人际关系因子与偏执因子外,其他项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患儿家长除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脑瘫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及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提高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病房住院治疗的101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患儿生活能力,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中医药治疗、理疗等综合康复方式进行护理。分别对患儿在入院3日内和出院前给予评估,评价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动作及认知交流方面的康复情况。结果出院前动作评分为(57.3±12.1)分,ADL总分为(59.4±10.3)分,明显高于入院时的(45.7±10.2)分、(47.7±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ADL量表指导开展针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减轻家属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锻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锻炼),连续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价患儿D区和E区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MAS)评价下肢肌张力,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协调3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区和E区GMFM-88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下肢M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TI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锻炼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及提高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感觉统合训练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脑瘫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感觉统合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3个月后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分值及GESELL大运动发育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GMFM百分位及GESELL粗大运动发育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GMFM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 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113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50例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脑瘫患儿和体检儿童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儿童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体血清25(OH)D水平为(20.7±6.0)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25.3±7.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段观察组25(OH)D水平均低于同年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3岁和3~6岁25(OH)D不足和缺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岁两组25(OH)D不足和缺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在对脑瘫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应关注维生素D水平,从而有利于患儿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发生便秘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继续维持治疗前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采用药物治疗,即口服微生态制剂思连康或金双歧,必要时应用开塞露;观察组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基础治疗,包括合理饮食、足量饮水、增加活动量、排便习惯训练及心理行为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43/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30/4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即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脑瘫患儿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