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大师薛伯寿在临床应用《内经》"木郁达之"之法治疗内科疾病常获显效,以三例医案胃脘痛、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咳嗽为基础,探讨和分析"木郁达之"治则的重要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薛老推崇《内经》"木郁为先""木郁为重",认为木郁是常见的发病病因和病机,"木郁达之"为中医重要治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多种致病因素都可引起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不通而导致疾病。对于这些疾病,中医往往采用"通法"来进行治疗。"通法"作为重要治法,虽列八法之外,但该理论源于《内经》,且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能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之。其含义既包括扶气血、协调脏腑关系,解决"化源"之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又包括祛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疏布津液,以解决"运行"之道路阻塞。基于对《内经》以及相关著作的探析,认为"通法"在扶正祛邪治则的指导下,可包括"通营卫法""通脏腑法""通经络法"等。  相似文献   

4.
《内经》与医学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内经》中关于心身疾病的论述。《内经》认为:人不仅具有五脏构成的形体和营、卫、气、血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而且具有形体派生出来的思想和魂魄等精神活动;健康的精神活动(七情活动)可以防御疾病的发生,过激的精神活动(七情过度)可以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异常(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还提出了治疗心理(情志)疾病的六种方法,即言语开异法、激情刺激法、情志相胜法、气功行为治疗法、方药疗心病法、暗示法。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情志疗法即是指古朴的、初始的、自发的一些情志疗法知识。这些情志疗法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内经》情志疗法形成的基础,对《内经》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其进行文献追溯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内经》作者是如何在秦汉以前不系统的情志疗法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中医情志疗法理论体系的雏形,为今天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医情志疗法奠定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理论高深玄妙,在《内经》中所论抽象,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提及较少。为了发挥"气街""四海"理论在经络系统中指导针灸治病的特色优势,以针灸临床治疗情志病为切入点,应用"气街""四海"理论探讨其病机、指导用穴。  相似文献   

7.
<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自然界的产物。《内经》三虚理论指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时间因素。朱丹溪据此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现论述如下。1三虚理论的由来"三虚"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多篇均有提及。《灵枢·岁露论》对其定义:"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  相似文献   

8.
和法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分析,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伤寒论》中和法的理论及应用。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和"有"和合"与"中和"之意,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等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观念与"和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内经》强调健康状态为平和、疾病状态为失和、养生宜自和、治病要求和,奠定了"和法"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创立了"和解"与"调和"之法,包括和解表里阴阳、调和营卫气血、调和脏腑气机等,为后世"和法"的广泛应用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医者意也"观念形成已久,历代学者说解不一,语义不明。从"医""意"的上古音节构成考证其语源义,发现这两个词声韵所表达的运动状态相似,语义相近。根据"医""意"二词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具体运用,发现"医"的内涵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但精神、思维、情志等"意"的活动一直是医疗活动的必要因素,并在医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内经》中"意"对"医"的主导方式主要是通过心意调节,不医而医;不假砭石汤药,以意医病;通过思维能力诊治疾病,把握患者心意治病。  相似文献   

10.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意念导引法是通过意念想象导引邪气外出的一种治疗之法,其存在与应用可追溯到《内经》时代,并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亦提出"四肢微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统计《黄帝内经》中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养生方法、情志养生的相关字词的频次,总结《内经》中有关心理养生的内容并进行探析。方法:使用WPS中的"查找"功能,将所选的字词在原文中查找出来,再进行统计。结果:《内经》中心理养生的理论基础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形",其次是"神";影响因素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欲",其次是"天地";养生方法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静";情志养生相关字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怒",其次是"惊""喜""恐"。结论:《内经》中的心理养生理论注重自我、内在的调节,强调清静养神,淡泊宁静,以达到心身内外、个体与自然、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心理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中"通"作为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被诸多医家重视。但历代医家在对"通"的相关概念和"通法"这一治法进行阐释时,虽然指出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却均语焉不详。本文基于气化理论和通道理论等观点,通过对《内经》中的重通思想进行整理研究,力求从源头探讨"通"的理论内涵,并认为《内经》中的重通思想在生理、病理、治法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因此,气血经络、五脏六腑等的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而气的不足、气运行的无序以及人体通道受阻均可使人体"不通"而产生疾病,因此,"通"既是治疗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石学敏院士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他以脑腑立论,指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上而确立的。石学敏院士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经》心理治疗理论研究,概括出内经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 ,包括情志相胜法、言语疏导法、移精变气法、习见习闻法、移情易性法、宁神静志法等,并以名家案例阐明其临床理论价值,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7.
探讨阿是穴与“阿是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无固定部位和具体名称,按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确定的针刺穴位。孙思邈在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知识、收集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在反复临床的基础上,首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其在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作了记载。"阿是之法"源于《内经》穴法,是精确揣穴之法,确定腧穴的准确位置,提高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临床中准确取穴的普适性方法。阿是穴是典型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点,是敏化态腧穴,"热敏点"属于阿是穴的范畴。在"热敏点"上施灸容易激发经气感传,实现气至病所。文章对阿是穴和"阿是之法"的由来、"阿是之法"是精确揣穴之法、阿是穴是敏化态腧穴等内容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一般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情志,它是人对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早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候,诸子百家著作中就多有针对心理保健的详细记载和论述,其中《管子》的《内业》篇就是最早的心理卫生专著。至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干金要方》等历代著名的中医著作中,皆有从各个方面论述调理情志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和影响。由此看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情志保健对于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仲景方治疗情志病症浅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已经对情志致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指出了七情失常对脏腑的损伤 ,记载了狂、惊、嗜睡、失眠、太息等情志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辨证 ,并以生铁落饮治疗狂证。至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记载了大量外感和内伤疾病中的情志变化 ,提出了“奔豚”、“百合病”、“脏躁”等具体情志病的名称 ,而且还根据辨证制定了方剂 ,为后世情志病症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仲景治疗情志病症的原则和方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以小柴胡汤类方治疗气机郁滞型情志病症气机不调 ,是导致情志疾病最根本的因素。外邪入里或七情过度 ,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近代医家据《内经》理论治疗耳鸣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脏腑、经络、情志三方面的治疗现状,提出在利用五脏生理特性治疗耳鸣方面仍有缺陷;在针刺的穴位选取、特殊刺法、疗效判定方面与《内经》有明显差异;在用情志生克治疗耳鸣方面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指出进一步挖掘继承《内经》的理论精髓,是中医耳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