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了解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中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二孩家庭的养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鲁西南地区16所幼儿园2646名二孩家庭和2074名一孩家庭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忽视状况调查.结果 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学龄前儿童的总忽视率为27.37%,忽视度为(40.15±5.51).男童身体忽视率(10.39%)、情感忽视率(21.85%)、总忽视度(38.15±4.88)和情感忽视度(46.12±6.91)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4.57,6.65,4.58,4.72,P值均<0.05);不同年级儿童总忽视率、总忽视度、各层面忽视率和忽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兄弟姐妹年龄在7~<13和≥13岁的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30.44%,32.77%)、身体忽视率(10.20%,12.00%)、情感忽视率(23.06%,25.35%)、总忽视度(44.71±5.98,45.33±5.20)和情感忽视度(45.95±7.12,48.86±4.97)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1.10,4.55,27.92,24.13,19.83,P值均<0.05).二孩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27.37%)、情感忽视率(23.47%)以及总忽视度(40.15±5.51)、情感忽视度(43.68±6.83)均高于一孩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4.98,4.96,3.76,8.53,P值均<0.05).影响二孩家庭学龄前儿童是否受到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兄弟姐妹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主要实施人(OR值分别为0.58,0.61,1.54,P值均<0.05).结论 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中学龄前儿童的忽视情况高于一孩家庭,其中学龄前男童和长子处在学龄期的学龄前儿童忽视情况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吴凡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37-1040
  目的  了解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多胎家庭养育质量的意见。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波市12所幼儿园中2 200名多胎家庭和1 200名单胎家庭的儿童,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评价量表”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总忽视率为21.5%,总忽视度为(37.98±5.49)。忽视率在不同兄弟姐妹年龄差和儿童数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其中年龄差为3~ < 6岁组在各个层面忽视率上均最高。不同儿童数量组在总忽视率、身体忽视率、情感忽视率和教育忽视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2,4.65, 28.12, 0.75,P值均 < 0.05),在情感忽视度和教育忽视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7,2.67,P值均 < 0.05),其中家庭儿童数量>2个的在各项忽视率上均高于二胎家庭。多胎家庭在总忽视率、情感忽视率、教育忽视率以及总忽视度、情感忽视度、教育忽视度均高于单胎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影响多胎家庭3~6岁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儿童气质类型、兄弟姐妹年龄差、家庭儿童数量、家庭月收入和母亲文化水平(OR值分别为1.55,1.59,1.92,0.74,0.58,P值均 < 0.05)。  结论  宁波市多胎家庭3~6岁儿童忽视状况高于单胎家庭,其中情感忽视和教育忽视尤为明显。平等对待每位儿童,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和母亲文化水平能有效改善多胎家庭儿童忽视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非独生儿童的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非独生儿童忽视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城区9所幼儿园的1 141名儿童家长使用中国城市3~6岁儿童忽视评价常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忽视率为28.6%,忽视度为(40.21±6.67),其中非独生儿童忽视率为32.6%,忽视度为(41.14±6.73)。非独生儿童总忽视率、身体忽视率均高于独生儿童,总忽视度和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忽视度维度忽视度均高于独生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6.21,17.57;3.95,4.98,3.45,2.70,2.01,3.11,P值均<0.05)。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类型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家庭子女排行儿童忽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59,2.99,P值均>0.05),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9,3.04,P值均<0.05)。家庭总月收入越高、家庭受教育程度较高、父母关系越好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相对较低,主要照顾者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主要照顾者为父母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总月收入<5 000元的儿童忽视危险度是家庭总月收入≥12 000元儿童的2.73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为主要照顾者的儿童忽视危险度是父母作为主要照顾者的2.17倍,父母关系良好的儿童忽视危险度是父母关系非常好儿童的2.29倍(P值均<0.05)。  结论  南通市城区非独生学龄前儿童忽视状况较为严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父母照顾儿童的参与度,改善父母关系,有利于降低非独生儿童忽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3~6岁儿童231名,采用首都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自行设计的睡眠及家庭相关因素问卷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男童和女童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5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发育商方面,女童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入睡时间与发育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二胎、晚上8~10点入睡、夜间睡眠时间充足和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家长应更多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3~6岁农村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唐山市农村1 166名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的总忽视率为47.8%,总忽视度为(44.3±6.4)。男童的身体忽视度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2),男女童其余各层面及总的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在身体、安全和社会层面的忽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岁儿童的身体和社会忽视度较为严重,6岁儿童的安全忽视率及忽视度均较高。儿童以受单项忽视为主,发生率为24.2%,构成比为50.6%。结论唐山市农村学龄前儿童受忽视现象较为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南通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本地区儿童忽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通市城区9所幼儿园,采用“中国城市3~6岁儿童忽视评价常模”量表对1 141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南通市城区学龄前忽视率为28.6%,忽视度为40.21±6.67。其中男生与女生的忽视率分别为28.0%和29.2%,忽视度分别为40.29±6.54和40.13±6.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别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独生子女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独生子女(χ2=6.209,t=3.947,P<0.05)。家庭月收入越高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越低(χ2=28.487,F=25.453),Green评分为中等水平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最低(χ2=11.595,F=17.215),主要照顾人为父母的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低于祖父母/外祖父母(χ2=19.269,F=5.402),差异均具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预防儿童忽视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市8所幼儿园1 148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哈尔滨市3~5岁城区儿童总忽视率为34.9%,总忽视度为33.7,与2002年全国的调查结果相比,总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忽视率和忽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与母亲在采用保护担忧、鼓励成就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性。父母教养方式中接受、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等与忽视各维度的忽视度呈显著负相关,拒绝与身体忽视度、情感忽视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惩罚定向与医疗忽视度、安全忽视度呈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无忽视组家庭在接受、鼓励独立、惩罚定向、保护担忧及鼓励成就等五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有忽视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较全国严重,并且儿童忽视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珠海市城区托幼机构3~6岁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为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珠海市城区6所幼儿园的1 242名3~6岁儿童父母进行忽视状况的调查。 【结果】 珠海市城区3~6岁儿童的总忽视率为14.8%,总忽视度为21.5。男童忽视率为15.0%,忽视度为22.1;女童忽视率为14.6%,忽视度为20.8。男、女童及不同年龄组儿童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儿童除在情感忽视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层面的忽视率及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岁组儿童情感忽视率最高。 【结论】 珠海市城区儿童被忽视现象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以便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方法】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整群调查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638名儿童家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19.91%,总忽视度为39.39。男女童在总忽视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总忽视度高于女童,男童的教育忽视度、医疗忽视度和总忽视度高于女童。各年龄组间总忽视率有差异,6岁组忽视率最大(27.40%),4岁组忽视率最小(12.50%)。儿童忽视以同时受1种忽视和2种忽视为主(82.54%),同时受4种以上的忽视较少(5.55%)。【结论】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忽视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防治儿童忽视措施提供数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调查广东省广州从化市4所幼儿园3~6岁的536名儿童家长或照顾该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48.32%,总忽视度为45.51,儿童忽视现况严重。男女童的总忽视率分别为48.45%和48.1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的总忽视度分别为45.58和45.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儿童的总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情感、教育、医疗层面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岁组情感、教育、医疗层面忽视率最大,6岁组相对各层面忽视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大,忽视率逐渐减小。不同年龄组的教育、医疗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岁组的教育、医疗忽视度最大,6岁组的最小,随着年龄增大,忽视度逐渐减小。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总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家庭类型儿童的身体忽视率、身体和医疗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亲家庭儿童各层面忽视率和忽视度均较高。结论: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学龄前儿童忽视现况严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儿童冷执行功能特征,并探讨其家庭状况方面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南山区心理筛查的托幼机构中随机抽取6所,对其3~5岁幼儿进行维度变化卡片任务(DCCS)测试。结果 共测试355人,3岁~组儿童得分最低,5岁~组儿童得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亲大学及以上学历组得分大于父亲专科及以下学历组,家庭月收入≥3万组得分大于家庭月收入<1万组,省市级幼儿园儿童得分大于无等级幼儿园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s回归显示儿童年龄和父亲学历是DCCS结果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年龄越大、儿童父亲学历越高DCCS结果更容易正确,另外DCCS结果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玉霞  章涵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86-1289
目的 了解河南省信阳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常模”中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调查1 005名3~6岁儿童忽视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忽视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总忽视率为31.7%,男童总忽视率和身体忽视率高于女童(均P<0.05);不同年龄组总忽视率和安全忽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儿童在总忽视率、情感忽视率、医疗忽视率层面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均P<0.05);调查儿童忽视度为(45.7±6.8),男女童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5,P=0.172),但男童身体忽视度高于女童(u =2.95,P=0.002);不同年龄组总忽视度、身体、教育及安全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儿童总忽视度、情感、教育、安全和医疗忽视度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儿童(均P =0.0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类型(OR=4.689,P=0.009)、父母亲职业(OR =0.064;P =0.001)、父母亲文化程度(OR=0.130,P=0.000)、父母的关系(OR =4.578,P=0.000)4个因素是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信阳市3~6岁儿童受忽视程度比较严重,影响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类型、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父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8905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进行视力筛查,并完成《儿童视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表》的填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完成视力筛查和调查问卷的学龄前儿童共计8905名,应答率为96.33%。视力筛查异常1266名,发生率为14.22%。视力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61,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0,P0.05);城市高于农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52,P0.05)。经确诊视力异常692名,发生率为7.77%,主要有弱视、斜视等。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因素包括遗传、户外活动时间1 h、近距离看电视、电子视频时间1 h、父亲陪伴时间0.5 h、看书时间3 h、母亲文化程度、营养状况、睡眠时间、生活采光。结论社会及相关部门、家庭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在校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为改善学生受忽视现状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9个省、直辖市中28个县共8 252名12~17岁在校中学生,男女比例均衡。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规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总忽视率为47.3%,总忽视度为(49.40±9.48),不同学段与不同性别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论按性别或是年级分组,12~17岁中学生在忽视的6个层面忽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生和女生在情感、安全和社会忽视层面上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情感忽视上的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国12~17岁农村中学生受忽视状况严重。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关注并付诸于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程度和特点,为制定学生忽视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陕西省和重庆市部分地区6~17岁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604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总忽视率为30.30%,总忽视度为(45.27±8.71);男、女生忽视率分别为34.88%、2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P<0.001),男、女生忽视度分别为(46.50±8.79)、(43.92±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9,P<0.001);6~8、9~11、12~17岁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率分别为30.69%、28.74%、3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忽视度分别为(43.34±6.86)、(42.90±8.42)、(48.49±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49,P<0.001),12~17岁中学生忽视度最高;核心家庭和三代同堂家庭的子女忽视程度明显低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独生子女受忽视程度低于非独生子女。结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忽视程度较严重,应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等对儿童忽视的认知和理解,重视儿童忽视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及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提高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378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长处、困难问卷(SDQ)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5%。在养育观念分歧方面,家庭父母观念一致的家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低,存在分歧的家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严重,不同类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其他人口学类别方面,即性别、是否独生、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班级、共睡情况、睡眠环境、养育风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0.22、-0.03、1.21、0.01、0.43、0.65、0.82、0.72,均P0.05)。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SDQ总分为14.69±3.54,CSHQ总分为47.31±6.44。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0±0.54)h,午休时间为(1.0±0.39)h。Pearson分析显示,夜间睡眠时长与品行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13,P0.05)。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得分与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得分存在普遍的相关性(r=-0.29~0.32,P0.05或P0.01)。结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人口学变量、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因素和睡眠因素等存在关系,睡眠觉醒和睡眠持续长短对哈萨克族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无锡市滨湖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2017年对滨湖区48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分析儿童龋病流行特征。结果共调查3~6岁学龄前儿童21589人,总患龋率为38.78%,龋均为4.25颗,充填率为3.06%。患龋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χ^2趋势=905.624,P<0.05),学龄前儿童龋均数和充填率均以6岁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99.366、69.790,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和充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公办园儿童患龋率(41.57%)、龋齿充填率(3.24%)均高于民办园(35.12%、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78、4.76,P值均<0.05)。城市儿童患龋率(36.30%)低于乡村儿童(42.41%),龋齿充填率(3.95%)高于乡村儿童(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586、112.672,P值均<0.01)。结论滨湖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较高,龋齿充填率偏低,尤其是乡村地区,应加强龋病早期防治及口腔卫生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铜陵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城区9所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1 650名儿童,采取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问卷和"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铜陵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35.5%,总忽视度为58.35,忽视总分值为159.29,儿童受单一种类忽视为主(51.9%),同时受4种以上忽视的比率较小(14.6%),影响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气氛、母亲易冲动烦躁、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子女的主要照顾人、以及家庭近一年的平均月收入等。结论铜陵市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比较严重,社会和家庭应当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