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丰富多样,虽然后世尚未对其脉诊种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等。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中医学脉学理论,为使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4.
寸口脉诊分候法与其他部位脉诊法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钰华 《光明中医》2000,15(2):45-47
脉诊部位因脉诊方法不同而异。如寸口诊脉法之三部分候是指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而言;而《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脉诊法则为遍诊法,有头、手、足三部,部又有天、地、人三候;而汉代张促景提出的三部脉法包括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5.
《内经》对脉诊的论述非常精详,提出了“虚静为保”为前提,巧取寸口为依据,切按虚里候宗气的脉诊方法和原理,此外尚有尺肤结合诊法、人迎寸口相互盛衰呈倍率对比以及脉神门以断妊娠等法。笔者通过《内经》的学习,对其脉论略有心得,兹就《内经》中关于三部三才诊脉法试作浅析。《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一部位又定出三个切脉部位命之曰天地人。如“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尺肤"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意义,参考日本汉方医家的腹诊著作,提出"尺肤"乃是鸠尾至脐部皮肤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腹部皮肤分区对应的脏腑及汤证,介绍腹诊的基本方法,利用腹部皮肤"寒热、缓急、小大、滑涩、坚脆"的差异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为临证提供更多参考。选取大建中汤证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5个经方腹诊代表汤证结合临床分别论述,力图使腹诊之学于理论上有源头活水,于临证上亦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内经》尺肤诊法浅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黄建军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361003)赵银龙关键词内经,尺肤诊法,理论研究尺肤诊法是《内经》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据《灵枢·论疾诊尺》记载:“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  相似文献   

8.
《难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建树颇多,纵观全书对《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理论的拓展,可谓特色鲜明,不拘一格。其原创思想彰显于承袭《内经》诊脉理论并创独取寸口之诊法,首创寸口分部,提出上中下三部与脏腑主病,阐发寸口异常脉象及预后推测,创建五色之与脉当合参之综合诊法,对中医脉诊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内经》中有非常丰富的脉学内容,记载了多种不同的脉诊方法,如三部九侯脉支、十二经脉遍诊法、人迎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脉法、寸口尺肤脉法等等,据统计其中记载人迎寸口脉支的篇章16篇,超过记载脉法的篇章总数的一半,而以《灵枢》中的《经脉》、《终始》和《禁服》为主。人迎即足阳明经的人迎穴,结喉两旁的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不同,是一种双手多脉对比诊脉法,其诊脉部位为人迎、寸口两处,以人迎侯阳寸口侯阴,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处的脉动变化,判断人体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进行经脉辨证。  相似文献   

10.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11.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12.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相似文献   

13.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关于诊脉的部位古代分为三种诊法 :即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 ,详见于《难经》 ,推广应用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后因前二种诊脉方法繁琐、费时 ,且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女性病人运用不便 ,而渐少用 ,惟“寸口脉法”得到推崇并沿用至今。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是通过走行于腕关节内侧的桡动脉的跳动来测定。从解剖学来看 ,桡动脉一般走行于腕关节桡骨内侧而上至鱼际 ,桡骨处为关 ,上为寸 ,下为尺。但也可因生理性的变异或外伤等而使桡动脉反行于桡骨的背侧 ,由于其背面反于正…  相似文献   

14.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15.
中医有望、闻、问、切4种诊病方法,切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方法可分为古代脉法和后世脉法。古代脉法采用遍诊法,有十二经、三部九候、人迎寸口和尺寸等诊法。自王叔和著《脉经》始,进入后世脉法时代。《脉经》采用独取寸口桡动脉搏动处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左右手  相似文献   

16.
《难经》的功绩之一,是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寸口脉诊系统。其中某些问题,历代争论很大,迄无定论。近读《难经》,颇有心得,今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就正于同道。一、独取寸口一般认为,“独取寸口”为《难经》所首创。但《内经》也曾提出“气口独为五脏主”、“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是否也可理解为“独取寸口”?若是,则“独取寸口”非《难经》之首创。考《内经》脉法,除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法外,还有寸口、人迎、手少阴以及太溪、神门、趺阳等单一脉位法。而后者可能是某些医家对遍诊法中某一脉位单独运用,并加以发挥的结果。如偏用寸口者,根据“中部天,手太阴也”以  相似文献   

17.
“独取寸口”渊源于《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瑶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63-364
寸口,亦称气口或脉口,是中医最常用的切脉部位。关于切脉的部位,中医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有遍诊全身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动脉以分峰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诊法,以及独取寸口诊法。然而后世何以取“寸口”为诊脉之主要部位?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渊源于《难经》“独取寸口”之说。笔者通过系统整理《内经》中有关脉法的论述,发现《内经》论诊脉部位虽有三部九候,然独以“寸口”为重,其中明确论及寸口(气口、脉口)条文达SO多处,早已阐明了寸口脉对于诊病和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意义,由此认…  相似文献   

18.
李季国 《新中医》1995,27(12):4-5
本文论述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并介绍了尺肤诊法在儿科疾病诊断的运用方法,主要诊察尺肤的色泽,疏密,温凉,滑涩,润燥等,并参合四诊以了解疾病之新久,寒热,虚实,津液盈亏以及顺逆等。  相似文献   

19.
《难经》承《内经》学术思想之说,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内经》的脉学理论,对脉诊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法及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生理脉象随四时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各种病理脉象的描述及其包含的病理信息和意义、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的辨证关系等问题的记述奠定了中医学经典脉学理  相似文献   

20.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