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脾虚痰湿、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8种证型并分类施治,观察各型疗效。结果:治愈率达86%,有效率为96.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难愈其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或兼湿阻、湿热、血瘀,中医分型施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柴夏芩姜汤治疗肝胃气滞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肝胃气滞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名老中医董湘玉经验方柴夏芩姜汤口服;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联合口服;疗程均为28天。结果:两组内镜下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夏芩姜汤治疗肝胃气滞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慢性萎缩胃炎的中医分型问题中医对本病的治法,有传统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专方治疗、固定方药治疗三种。由于中医治疗是方随法出,法随证立,因此证型的确立,对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各作者认识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气滞、气虚、虚寒、阴虚、湿阻,湿热、血瘀、痰浊、肝胃不和、肝胆郁热等。潘秀珍等概括为虚证和实证两个方面,认为气虚常兼湿阻、气阴虚多兼热郁。笔者在1989年南昌会议上提出脾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湿热、血瘀五型,虽基本上可以概括本病的中医辨证,但尚嫌烦琐,因而同意有的作者提出可简单区分为脾胃气(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大类。因本病以脾胃虚弱为主,但每可兼气滞、  相似文献   

4.
王涛  陈洪国  尤文 《中医研究》2012,25(1):40-4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5个证型,分别进行治疗,给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肝胃不和型51例有效率占94.12%,脾虚气滞型26例有效率占84.61%,脾胃湿热型40例有效率占90.00%,气阴两虚型12例有效率占66.67%,气滞血瘀型7例有效率占57.14;浅表性胃炎61例有效率占96.72%,萎缩性胃炎29例有效率占68.96%,糜烂性胃炎17例有效率占8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有效率占86.95%,疣状胃炎6例有效率占6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6.
梁雪 《陕西中医》2006,27(9):1160-1162
1中医辨证分型及现代医学相关临床类型FD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故中医方面多见于“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蒙氏[1]在统计2906例FD的病例中,分为18个证型,以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型常见,以肝郁气滞、气滞湿阻、湿阻中焦、气滞血瘀型次之,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方法]将76例分肝胃气滞、胃热内蕴、脾胃气虚、胃阴亏虚等四型,辨证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76例中,治愈32例,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玉琴 《陕西中医》1996,17(7):298-298
对10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为肝胃气滞、湿滞胃脘、脾胃虚寒、阴虚胃热四型,分别采用疏肝和胃、化湿理气、温胃健脾、养阴和胃法治疗,临床治愈率80.4%。四型中以肝胃气滞及湿滞胃脘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春 《陕西中医》2008,29(1):26-27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用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50例用黄连素及硫糖铝治疗,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76.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针对性强,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属于肝胃不和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辨证施治的疗效.方法:对110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施治及发病年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31~40岁为高发年龄,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肝郁湿热、脾虚夹湿、肾阴虚夹湿、肾阳虚夹湿五型,其中湿热下注和肝郁湿热占77.2%,中药总有效率89.1%.结论:湿热和肝郁为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因,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结合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从总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来看,排在前4位的是:脾胃虚弱证(160例,占54.1%),肝胃不和证(151例,占51.0%),肝郁脾虚证(113例,占38.2%),脾虚气滞证(110例,占37.2%).结论:脾胃虚弱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病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郁脾虚为其常见的基本证候,其次为脾胃湿热和胃阴不足.  相似文献   

13.
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37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中医辨证分型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胃气滞型占49.2%,脾胃虚寒型占22%,瘀阻胃络型占16.7%,胃热炽盛型占5.9%,胃阴亏虚型占3.8%,寒邪犯胃型占2.4%。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治疗宜以理脾胃、疏肝木同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根据朱良春的诊治经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3型论治,即1.阴虚木横,肝胃不和型;2.脾虚气滞,瘀阻胃络型;3.中阳不振,气滞夹湿型。通过对系统观察的107例进行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84.11%。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进行系统化、规律化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7.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阴不足型居多[1].2003年以来,笔者以五香健胃颗粒治疗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并与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15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中医分型与胃黏膜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频率最低的为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在不同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疗法.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将其分为脾胃湿热型、肝气犯胃型、胃阴亏虚型、气滞血瘀型,分别以温胆汤、柴平汤、清心养胃汤、疏肝养胃汤加味治疗.结果:通过辨证施治,均获痊愈.结论: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