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住入院的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120例,所有病例冠状动脉狭窄50%~70%,未行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心电图、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比较2组4周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在总有效率(84.21%vs73.33%)及心电图改善(77.19%vs 66.6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证候评分、hs-CRP、HCY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气虚血瘀证候评分、hs-CRP、HCY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气虚血瘀证UA有效且安全,可提高患者的心绞痛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揿针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需要择期PCI治疗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治疗上予内关、膻中、膈腧、血海、足三里、公孙,双侧取穴,置入揿针治疗3 d。比较两组术前0.5 h、术后12 h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比较两组揿针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两组患者hs-TNT在PCI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hs-TN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CK-MB在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hs-CRP在PCI术后显著高于术前,但观察组的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揿针可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程度,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预后。内关、公孙、膻中、膈腧、血海、足三里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参宁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双参宁心颗粒剂治疗组(颗粒剂治疗组,62例)和双参宁心汤剂治疗组(汤剂治疗组,61例)。对照组予降脂、抗凝等西医常规治疗,两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双参宁心颗粒或汤剂进行治疗,观察3组患者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脂水平、心电图、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两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hs-CR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P0.05);两治疗组血脂水平、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参宁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脂水平,且临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类方药。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中斑块类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略高于对照组的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8个疗程末,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第1个疗程末,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稳定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稳定斑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246例分为两组各12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口服,研究组辅以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5.12%、对照组7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效果较好,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将其分为2组:常规西药治疗41例作为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1例作为观察组,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胸闷、胸痛、气短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积分优于对照组;心电图导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能加快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市第五医院就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2例,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浊内阻证、心脉瘀阻证、阴寒凝滞证、气虚血瘀证4组,每组33例。对比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组Lp-PLA2、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4个证型组中Lp-PLA2、hs-CRP水平均增高,其中痰浊内阻证组和心脉瘀阻证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阴寒凝滞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P均<0.05);痰浊内阻证组和心脉瘀阻证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组(P均<0.05);Lp-PLA2与hs-CRP在阴寒凝滞证、气虚血瘀证中无相关性(r=0.153和0.132),其在痰浊内阻证和心脉瘀阻证中呈负相关关系(r=0.485和0.327)。结论Lp-PLA2、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医辨证结合Lp-PLA2、hs-CRP检测更能准确地把握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变情况,为临床早期防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2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心电图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血脂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和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可有效缓解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征象,减少患者硝酸甘油使用量,降低TG、LDL-C水平。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23-725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1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脾两虚及心肾阴虚5种证型。另外选取非心绞痛患者6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组hs-CRP水平,并对入选患者进行相应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hs-CR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血瘀组、痰瘀互阻组和阳虚寒凝组hs-CRP含量均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损害程度也高于心脾两虚组和心肾阴虚组,且主要以重度狭窄为主(P<0.05);hs-CRP与狭窄程度总积分相关性比较发现hs-CRP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8752,P=0.01)。结论:气虚血瘀和痰瘀互阻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期主要证型,hs-CRP的含量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绞痛贴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进行心绞痛贴膏外敷;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硝酸甘油用量变化情况。结果: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绞痛贴膏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和心绞痛症状,减少了硝酸甘油的用量,临床应用疗效肯定,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养心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上使用自拟养心活血汤(麦冬、黄芪、丹参、川芎、人参等),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对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养心活血汤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穴位贴敷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穴位贴敷治疗。结果: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 50%,对照组为66. 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 33%,对照组为66. 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血脂各项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复方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薛婧 《国医论坛》2013,28(2):26-27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疗程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四项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SOD以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RDW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74例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补心汤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际观察36例(1例脱落),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心汤组实际观察35例(2例脱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台补心汤,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血脂水平及RDW等方面的疗效。结果:补心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总积分(5.14±2.56)分,对照组(8.06±3.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心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22%(26/36);在硝酸甘油停减率、血脂水平、RDW水平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确有疗效,能缓解心绞痛发作,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脂及RDW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牛国民 《环球中医药》2012,5(7):536-538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活血煎联合西药对稳定型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加服自拟补气活血煎治疗。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检测患者心电图、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总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调节血脂代谢,降低患者血CRP水平,IL-6水平,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补气活血煎联合西药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整脂代谢、抑制炎性标志物CRP、IL-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通瘀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改善情况及血清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ET-1、Hcy、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ET-1、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益气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用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患者血清ET-1、Hcy、hs-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冠通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VEGF和b 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冠通复脉方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率变异性和安全性,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观察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和PNN5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EGF和b F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冠通复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率变异指标,提高VEGF和b FGF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伟霞  白岩 《陕西中医》2011,32(10):1276-1277
目的:观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将UA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胸痹者106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汤(人参、降香、丹参、三七、川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hs-CRP水平下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水平比较亦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本汤对UA患者能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从而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痛宁方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心痛宁方加味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显效16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7%。结论:以心痛宁方为基础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丹参粉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丹参粉针治疗;观察组采用丹参粉针+灯盏花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和hs-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联合丹参粉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降低hs-CRP水平,缓解心绞痛,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