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尚书·洪范》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后人一般认为“润下作咸”是从海水得出的观念;“炎上作苦”是物焦则变苦;“曲直作酸”是由木果得来的;“稼穑作甘”是酒酿得来的。但对“从革作辛”却无完满的解释。古人对“从革作辛”的“辛”相关的解释主要有二,一是“辛”谓“新”,言秋季庄稼新成熟,而五行与四季的配属是秋属金。《礼记·月令》“其日庚辛”,郑玄注:“庚之言更也,辛之言新也。日之行秋,西从白道,成熟万物,月为之佐,万物皆肃然改更,秀实新成”。二是“辛”即金味。《周礼·疡医》“以辛养筋”,郑玄注:“辛,金味,金之缠合异物似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胜酸”,王冰注并言:“辛,金味”。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生辛”,王冰注:“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也”。《洪范》“从革作辛”,孔颖达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为金之气味”。我认为,“从革作辛”这句话应从古人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申申 《家庭中医药》2006,13(6):13-14
五味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提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为了与五行属性相应,常将一些味合并,如“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王好古《汤液本草》中说:“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后经李时珍、徐大椿等人的论述,“淡附于甘”逐渐发展成一种理论。涩味虽然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如乌梅酸温平涩、何首乌味苦涩、石衣涩冷等,但在讨论药性时,常认为涩是酸的变味,如徐大椿:“矾石味涩,而云酸者,盖五味中无涩,涩则酸之变味,涩味收涩,亦…  相似文献   

3.
略论五行说的起源和演变及其在《内经》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行的产生及其唯物性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述箕子答周武王问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大传》中有下述这样一段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夜宿,士卒皆欢乐以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日:孜孜无怠,火水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此外《尚书·甘誓》中也有五行字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TheRulesofInter-ActionoftheFiveElementsandPsychotherapyofEmotionTreatedbyEmotionin“InnerCanon”一、五行概念的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形成大约是在先秦与秦汉之际,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尚书·洪范)篇中相当明确地阐述了“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回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稿。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稿作甘。”具体地描述了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与性质。然而,这种描述不是单纯对五种物质作说明,而是从复杂的物质现象中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5.
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对临床遣药制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某些药物还具有淡涩二味,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对于药物五味属性,梅氏认为最初形成只是药物本身的一种味觉感官刺激,随后逐步发展成为用  相似文献   

6.
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五味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吕氏春秋·本味》也提到了五味,曰:“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中的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神农本草经》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以来,各种中草药书籍论述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鉴别认识药物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而现代药学是根据其所含成分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这是对五行特性的概括。其中所谓“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木曰曲直”是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用以说明木有条达(板直)与柔和(揉曲)的两种属性,条达属阳刚,柔和属阴柔。  相似文献   

9.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7,(6):512-513
酸,小篆写作醇,《说文解字》曰:“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酢”就是古代醋的别称,纯度没有现在高,更像酸味的饮料,“酸”由酢,进而引申指酢的味道.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酸是重要的五味之一.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相应,分别是“酸入肝”“辛人肺”“苦人心”“成人肾”“甘人脾”.古时人认为,酸在四季中与春气相应,在人体脏腑中与肝相对,而在“东西南北中”五方方位中则与东方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五味的归经最早见之于《素问·五藏生成篇》谓:“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至真要大论》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自《素问》提出了五味的归经后,历代医家沿用至今,载于中医院校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五味,就是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5种味,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五官即五脏,合五行配属关系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相似文献   

13.
《灵枢·九针论》:"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其中"苦走血,咸走骨"在《太素》卷二《调食》中记为"苦走骨,咸走血"。本文通过心配土说以及《灵枢·五味论》、《素问·宣明五气篇》等篇中的相关经文论证《灵枢·九针论》最初的经文应当是:"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  相似文献   

14.
正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药性核心理论之一。中药五味有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从广义上来说,辛味药能散、能行,可以发散风寒、起到活血行血的作用;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即可补虚、和中、调和药性,可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酸味药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能泄、能燥,具有燥湿、泄浊的作用;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完全是口尝的结果吗? 答:不完全是人口尝的结果,有人亲口尝过285种中药,所尝得的味与中药书籍记载相符的只占78.6%。又有人对365种中药进行了辨味试验,除了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外,还有麻、涩、凉、碱、腻、淡六感,尽管中药有五味六感可辨,但习惯上仍称五味。五味是药物作用的标志,如辛有发散、行气、行血或润养的作用;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酸有收敛、固涩作用;苦有泄热和燥湿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安政 《河北中医》2008,30(3):268-268
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中,"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时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辛润"的理解,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两说.  相似文献   

17.
杂粮保平安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五味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按照人体所需合理调配,以利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必须讲究食物的搭配,注意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只有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协调,百病不生,真元充沛,形体  相似文献   

18.
1 饮食不当,病之由也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化生阳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受到伤害而产生疾病,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说明,阴精之所化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偏嗜又可损伤五脏阴精,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五行学说的“自生”,“反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学说产生于殷周时期。《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日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日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说明了五行的内容及性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家将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运用于医学领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广泛的阐述,提出五行各元素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等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传统五行关系的剖析,根据五行各元素复合关系的代数系统,推出新型的五行关系,认为五行各元素间还存在着“自生”、“反生”两种  相似文献   

20.
对中药药性气味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药性理论,所指范围认识尚不一致,多数则将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作为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拟首先对气味理论作一些探讨。气味,或称性味,常称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即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之说。即每个药物有其气和味,以标志其功效和主治。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古今许多书籍对药物性味之记载不尽一致,尤其是对某些药物的味的记载,很不相同。如以当归为例,《纲目》谓其苦,《别录》谓其辛,李杲《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