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胃疾病患者的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探讨血清PG和G-17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癌患者158例(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健康体检者85例(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的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PGR)值。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PGI和PG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和PGR水平与胃癌的分期和病变部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筛选和诊断胃癌PGⅠ和PGR的最佳临界值PGⅠ为69.6ng/mL,PGR为2.9,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或胃癌组患者中,多灶性病变时血清G-17的水平明显低于胃体和胃窦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和G-17的水平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低水平的血清PGⅠ、PGR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功能三项检查在胃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胃部良性疾病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胃黏膜正常的40例健康者设为正常组。三组体检者均进行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胃泌素17(G-17)水平以及PGR值(胃蛋白酶原比值)检测;胃癌患者采用养和医疗YH04E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进行14C呼气试验。对比三组血清胃功能三项水平;观察14C呼气试验与观察组胃功能三项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PGI以及PG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健康组,PGII以及G-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健康组(P0.05);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C呼气试验阳性患者PGII以及G-17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GI以及PGR值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胃功能三项检查用于临床诊断胃癌以及癌前病变鉴别时有一定的参考依据以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手术组与健康组上述指标,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手术组手术前血清PGⅠ水平及胃蛋白原比值(PGR)明显低于健康组,血清PGⅡ、G-17及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和90 d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上升,血清PGⅡ、G-17、CA12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认,8例患者复发转移(复发组),60例患者未复发转移(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血清PGⅡ、G-17、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G-17及CA125水平可作为早期胃癌人群的筛查指标,早期胃癌患者ESD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的数值随访可发挥预防和监测胃癌是否复发的作用,且术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可间接评价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与胃泌素-17(G-17)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病理检查无明显炎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70例)。患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免疫放射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PGⅠ、PGⅡ、G-17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不同萎缩部位血清PG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G-17水平。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血清PGⅠ、PGR、G-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萎缩性胃窦炎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明显高于萎缩性胃体炎、全胃多灶性萎缩患者(P<0.01);萎缩性胃体炎患者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窦炎和全胃多灶性萎缩患者(P<0.01)。结论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及其化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友谊医院418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其血清胃泌素17(G-17)、血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其中,279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比较化疗前后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同时纳入100例正常对照者和1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R、G-17值分别为149.76±57.45μg/L、10.11±2.30、29.56±12.03 pg/ml,萎缩性胃炎组为115.72±40.87μg/L、7.09±2.02、37.62±15.05 pg/ml,胃癌组为76.75±20.88μg/L、3.90±1.81、54.59±18.77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升高(P0.05),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进一步明显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早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80.11±21.18μg/L、4.39±2.95、48.11±16.99pg/ml,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μg/L、2.79±0.99、58.88±19.0 pg/ml,与早期胃癌组相比,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进展期胃癌组化疗前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μg/L、2.79±0.99、58.88±19.02 pg/ml,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组分别为26.23±17.73μg/L、1.09±0.49、76.89±32.19 pg/ml,患者在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时PGⅠ、PGR进一步降低,G-17升高(P0.05)。④以上各组PGⅡ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化疗后PGⅠ水平下降提示应行进一步胃镜检查。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测定PGⅠ、G-17水平可起到监测患者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血清胃蛋白原Ⅰ/胃蛋白原Ⅱ比值(PGR)、幽门螺旋杆菌(Hp)IgG抗体、胃泌素-17(G-17)表达与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146例早期胃癌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术后12个月采用电话或上门形式随访预后,统计一般资料、血清PGR、Hp IgG抗体、G-17表达及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得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各指标与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相关性,采用Cox向前逐步回归法分析胃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术后12个月随访,复发率为28.78%(40/139)。复发组PGR低于未复发组,Hp IgG抗体阳性率、G-17水平及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得分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2)复发组低风险患者PGR高于中风险、高风险患者,且中风险患者PGR高于高风险患者(P<0.05);复发组低风险患者G-17及Hp IgG抗体阳性率均低于中风险、高风险患者,且中风险患者G-17及Hp IgG抗体阳性率均低于高风险患者(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R与新型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胃癌患者(胃癌组)和非胃癌患者(非胃癌组)各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血清PG和G-17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胃癌组和非胃癌组PG及G-17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与PGⅡ的比值(PGR)明显低于非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PGⅡ、G-17水平明显高于非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GⅠ、PGⅡ、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6%。结论血清PG和G-17水平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胃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9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组)及72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非萎缩性胃炎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G-17、PGⅠ、PGⅡ、Hcy水平差异,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17、PGⅠ、PGⅡ、Hcy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萎缩部位分为胃体萎缩组、胃窦萎缩组及全胃萎缩组,比较三组血清G-17、PGⅠ、PGⅡ、Hcy水平。结果三组血清G-17、PGⅠ比较,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cy比较,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组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G-17、PGⅠ、Hcy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0.803、0.804、0.736,P0.05),Cut-off值分别为7.135pmol/L、85.865 ng/ml、17.090μmol/L。9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体萎缩组14例,胃窦萎缩组57例,全胃萎缩组20例;三组血清G-17比较,胃窦萎缩组全胃萎缩组胃体萎缩组;血清PGⅠ比较,胃窦萎缩组全胃萎缩组胃体萎缩组(P0.05);血清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萎缩组、全胃萎缩组血清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胃窦萎缩组(P0.05)。结论血清G-17、PGⅠ、Hcy水平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萎缩部位有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有积极意义,血清PGⅡ水平波动幅度较小,观察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萎缩性胃炎(AG)、胃癌疾病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PGⅠ与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其作为筛查AG、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消化科就诊的310例患者,行胃镜检查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按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轻度非AG)66例,AG组126例,胃癌组1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计算PGR;采用尿素呼气试验行Hp检测。比较各组及各组不同民族间患者的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情况和血清PGⅠ、PGR、G-17诊断AG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各组PGⅠ和PGR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胃癌组、AG组、对照组,G-17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AG组、对照组、胃癌组,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组、胃癌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PGⅠ及PGR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G-17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G-17水平汉族低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AG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本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可得出PGⅠ、PGR及G-17诊断AG的最佳临界值。结论血清PG、PGR、G-17水平及Hp感染可作为新疆地区AG、胃癌患者筛查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及其化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北京友谊医院418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其血清胃泌素17(G-17)、血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其中,279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比较化疗前后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同时纳入100例正常对照者和1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R、G-17值分别为149.76±57.45 μg/L、10.11±2.30、29.56±12.03 pg/ml,萎缩性胃炎组为115.72±40.87 μg/L、7.09±2.02、37.62±15.05 pg/ml,胃癌组为76.75±20.88 μg/L、3.90±1.81、54.59±18.77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升高(P〈0.05),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进一步明显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早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80.11±21.18 μg/L、4.39±2.95、48.11±16.99 pg/ml,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 μg/L、2.79±0.99、58.88±19.0 pg/ml,与早期胃癌组相比,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进展期胃癌组化疗前 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 μg/L、2.79±0.99、58.88±19.02 pg/ml,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组分别为26.23±17.73 μg/L、1.09±0.49、76.89±32.19 pg/ml,患者在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时PGⅠ、PGR进一步降低,G-17升高(P〈0.05).④以上各组PGⅡ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化疗后PGⅠ水平下降提示应行进一步胃镜检查.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测定PGⅠ、G-17水平可起到监测患者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癌胚抗原(CEA)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单独或联合检测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该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GR和HIF-1α,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PG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IF-1α及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和HIF-1α诊断胃癌的灵敏度较高,两者均显著高于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CEA诊断特异度较高,均明显高于PG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诊断准确度高于PGR和CEA,但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R、CEA和HIF-1α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CEA和HIF-1α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最高,其明显高于PGR+CEA、HIF-1α+PG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EA+HIF-1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R、CEA和HIF-1α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准确度最高,与各组合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GR、HIF-1α和CEA具有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的特点,能有效提高胃癌的诊断效率,有助于胃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肿瘤相关胰蛋白酶原-2(TAT-2)联合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的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癌前病变31例(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32例(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32例(进展期胃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DKK-1、TAT-2、PG及G-17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癌前病变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PG-Ⅰ水平逐渐降低,PG-Ⅱ、G-17、DKK-1、TAT-2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胃癌组与进展期胃癌组TAT-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KK-1水平与胃癌患者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G-Ⅰ、PG-Ⅱ、G-17、DKK-1、TAT-2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早癌(EGC)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IgG(Hp-IgG)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326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进行对照,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G-17和Hp-IgG水平。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将ESD患者进行亚分组,分为复发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差异,并分析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EGC患者G-17水平和Hp-IgG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人群,PGⅠ和PGR均低于健康人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PGⅠ和PGR水平明显升高(P<0.05),G-17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组手术前后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清PGⅠ和PGR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G-17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GⅠ、Hp-IgG和PGR为影响EGC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PGⅠ、Hp-IgG和PGR预测EGC患者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0.612和0.835(P>0.05)。结论ESD是治疗EGC的有效方法,监测手术前后PG、G-17和Hp-IgG变化,可为预测肿瘤复发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比值(PGR)、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采用紫杉醇+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G-17、PGR、CA199水平,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G-17、PGR、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1、0.13、0.73,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17、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2.28、2.19,P均<0.05),PGR水平高于对照组(t=-2.03,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脱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分别=5.50、4.18、5.00、16.05,P均<0.05)。观察组治疗完成后1年累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的300例包括健康查体者以及因上腹部疼痛不适疑似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d内于胃窦和胃体处各取1块活检组织,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51例)、胃溃疡组(37例)、胃癌组(93例)、萎缩性胃炎组(6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5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定性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比较各组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率。结果健康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泌素-17水平分别为(11.93±8.54)pmol/L、(12.03±8.37)pmol/L、(10.26±7.51)pmol/L,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胃泌素-17水平分别为(23.64±7.82)pmol/L、(15.68±9.75)p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的胃泌素-17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分别为(58.21±14.31)μg/L、(84.47±14.35)μg/L、3.23±1.29、7.24±6.8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6%、87.4%、85.2%、86.5%、92.3%;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大于85.0%。结论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较高;临床上可广泛用于胃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对胃癌的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锦州市妇婴医院21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20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G17水平,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定性检测血清中Hp阳性结果。观察两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G17、PGⅠ/PGⅡ(PGR)水平及Hp阳性率,以及Hp阳性和Hp阴性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G17及PGR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PGⅡ、G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p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受试者血清PGⅡ、G17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受试者,Hp阳性受试者血清PGⅠ、PGR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G17及Hp检测对于早期胃癌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PG、G-17结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因上腹不适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573例,同期进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根据病检结果分为A组(非萎缩性胃炎组)、B组(胃癌癌前病变组)和C组(早期胃癌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PGⅠ、G-17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573例患者均进行了白光内镜检查,218例行NBI+ME精查,其中92例行靶向活检,126例行BSD术,其中A组387例、B组123例、C组63例。与A组比较,B组和C组PGⅠ、PGR水平较低,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PGⅠ、PGR水平较低,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PGⅠ<70.1μg/L且血清G-17>14.1 pmol/L为标准,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96.5%,联合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三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7.3%和88.9%,B组、C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A组(P<0.05),C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B组(P<0.05)。结论PGⅠ降低、G-17升高提示胃癌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高风险,PGⅠ与G-17联合检测结合白光内镜、NBI+ME精查、靶向活检及诊断性ESD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纳入8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82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比2组血清PG、G-17水平。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G-17含量明显升高,PGⅠ、PGR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度胃黏膜病变患者的PGⅠ、PGR含量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5);不同病变部位对患者血清PG、G-17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患者胃黏膜缺血缺氧、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泌素含量升高,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血清PG、G-17水平与患者病程进展相关,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联合胃泌素-17(G-17)水平用于普查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诊治的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分为胃癌组(A组,n=10)、浅表性胃炎组(B组,n=15)、萎缩性胃炎组(C组,n=13)和胃溃疡组(D组,n=12);另以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为对照组(E组,n=45),比较各组间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结果:A组、D组、B组及C组PGⅠ水平及PGⅠ/PGⅡ(PG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D组、B组及C组PGⅠ水平、PGR值均明显高于胃癌组(P均0.05);A组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E组、B组和D组(P均0.05)。结论:PGⅠ、PGⅡ联合G-17水平检测有利于临床普查胃癌,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胃蛋白酶原筛查试验在无症状胃癌高危人群中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和南京西路街道社区中无症状的胃癌高危居民,测定其幽门螺杆菌抗体、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和Ⅱ水平,并行内镜检查、胃黏膜活检,根据胃黏膜病理结果中CAG的累及范围分为无萎缩组、胃窦为主萎缩组、胃体为主萎缩组和胃广泛萎缩组4组。结果:本研究共入组居民178人,血清PGⅠ、PGⅡ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无萎缩组及胃窦为主萎缩组相比较,胃广泛萎缩组及胃体为主萎缩组的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PGⅠ/PGⅡ)显著降低(P0.05)。当PGR临界值选择≤5.16时,检出胃广泛萎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1.8%和61.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当临界值选择≤6.43时,诊断胃体为主萎缩性胃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7%和65.5%,曲线下面积达到0.750。结论:血清PGR在检出累及胃体的CAG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望作为在胃癌高危人群中筛查CAG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