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住院的7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结果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81.9%),脑膜刺激征为主(84.7%),全部合并有概率性感染(100%),免疫功能低表现为CD4+<50 cell/μL(83.3%)。结论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37.5%),反复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依据。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氟康唑治疗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2015年45例非HIV感染、非器官移植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转归。根据治疗初始时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同时再联合氟康唑,按此将患者分为二联组和三联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成功或失败)、治疗时间、两性霉素B总剂量和不良事件。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二联组18例,三联组27例。两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隐球菌脑膜炎疾病严重程度的特征相似。三联组和二联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1.48%(22/27)和66.67%(1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尽管如此,三联组治疗成功的时间(71.9±37.3)d与二联组(116.0±59.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三联组两性霉素B总剂量[(3 090.60±1 540.21)mg]少于二联组[(4 889.89±2 787.4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三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15%(13/27)]低于二联组[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在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采用初始即结合氟康唑的三联疗法相比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二联疗法,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缩短疗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实践意 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分离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24株新生隐球菌,采用ATB FUNGUS试剂盒测定其对两性毒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结果:2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均为敏感或中度敏感,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部分表现为耐药.18例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50%(9/18)治愈,50%(9/18)好转,总有效率达100%.另4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治疗,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采用氟康唑口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无进展2例,死亡1例).结论:ATB FUNGUS药物敏感试剂盒可用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增加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新的高效的高效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也许能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隐球菌脑膜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归纳分析42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并总结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2007年所收治42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的药物剂量、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程与预后的关系加以剖析。结果:临床以发热、头痛、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总有效率78.5%,42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24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后失访4例。结论:隐球菌脑膜炎由于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易于误诊;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对疑似病例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效果良好。但需注重合理应用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进展。方法对21例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71.42%(15/11)。结论 CM误诊率高,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有利于早期确诊,减少误诊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新型抗真菌药物机制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鸟类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  结果  共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41例,女21例,中位年龄39岁(16~68岁);有基础疾病者37例(59.7%,37/62), 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3例(37.1%,23/62);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者分别为20例(32.3%,20/62)和9例(14.5%,9/62);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98.4%, 61/62),其次为发热(82.3%, 51/62);19例(30.6%,19/62)伴眼部症状,13例(21.0%, 13/6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器官受累。55例(88.7%,55/62)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 其中34例(61.8%,34/55)颅内压大于33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位计数[71×106/L(0~408 ×106/L)],55例(88.7%,55/62)患者表现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6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测, 其中53例(85.5%,53/62)阳性;55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其中51例(92.7%,51/55)阳性;5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培养检测,其中28例(49.1%,28/57)阳性。25例患者因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方案分4种,包括氟康唑单药治疗(4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7例)、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16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35例),两性霉素B中位疗程19.6周(2~42周),平均用量4139 mg;治愈10例,好转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7.1%(54/62)。  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临床误诊率高。脑脊液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墨汁染色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疗效评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行侧脑室引流术缓解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10例新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讨论其诊断和治疗。认为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在早期诊断上具有较大意义。治疗宜首选两性霉素B合用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M)患者脑脊液检测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患者70例,分别采用真菌培养法、墨汁染色法、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结果患者脑脊液外观均为无色透明,不浑浊,常规检测结果无明显变化,其中白细胞计数为(27.6±31.9)个/微升,血糖水平为(2.74±0.67)mmol/L,蛋白水平为(69.8±53.9)mg/L。外周血中CD4+T细胞计数为(29.9±25.3)个/微升,其中54例50个/微升,15例为50~100个/微升,1例为105个/微升。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法的阳性检出率为100.0%(70/70),真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57.1%(40/70),墨汁染色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0.0%(56/70)。对真菌培养阳性的40株隐球菌进行药敏试验,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37株,中介3株。临床采用单一或联合的抗真菌药对70例AIDS合并CM患者进行治疗,好转48例,未愈15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0%。结论采用墨汁染色法、真菌培养法及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法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AIDS合并CM患者的早诊断,可大大提高CM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9.
一、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现状2000年美国真菌治疗协作组制定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中将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分为3个阶段,具体如下:①急性期:首选两性霉素B 0.7~1 mg·kg~(-1)·d~(-1)联合氟胞嘧啶100 mg·kg~(-1)·d~(-1)诱导治疗2周;②巩固期:改用氟康唑400 mg/d巩固治疗10周以上;③慢性期:氟康唑200~400 mg/d,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等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氟康唑方案治疗组和两性霉素B方案治疗组,并对根据患者的预后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以头痛症状入院,18例(64.3%)伴发热,13例(46.4%)伴脑膜刺激征;26例(92.9%)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100/μl;28例患者均在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9例(32.1%)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异常,包括脑实质损伤3例、脑积水3例、颅内占位3例。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使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剂量750 mg、两性霉素B剂量1 500 mg、CD4~+T淋巴细胞20/μl、颅内压272mm H_2O与1年归因病死率减少显著相关。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多以头痛为主诉,伴发热及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多见;应用两性霉素B、CD4计数、颅内压测定可作为判断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但误诊率高,为64.7%。34例均使用二性霉素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联合氟胞嘧啶治疗,11例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治愈率50%,好转26.4%。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反复多次脑脊液检查是防止误诊的方法。二性霉素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联合氟胞嘧啶疗效确切,脑积水患者可行侧脑室外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5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为主。有基础性疾病者30例(占56.6%)。发病前有鸽子、禽类接触史者30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1例,其中49例超过200 mmH_2O。3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53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17例。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新型隐球菌,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误治。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4例,并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检索探讨其发病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4例均在脑脊液培养中发现新型隐球菌,其中2例墨汁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免疫力低下患者易感;脑脊液压力高;主要与结核性脑炎/脑膜炎鉴别;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诱导治疗,氟康唑维持及巩固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疑似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涂片及培养,减少患者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定量检测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CN)的荚膜相关蛋白10(capsule associated protein 10,CAP10)基因mRNA,探索将其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估的可行性。 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GEMT-Easy-CAP10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反应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利用建立的FQ-PCR体系检测11例氟康唑联用5-氟胞嘧啶治疗、9例两性霉素B联用5-氟胞嘧啶治疗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CSF)CAP10 mRNA拷贝数的变化,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建立的FQ-PCR体系适合于CAP10 mRNA拷贝数的测定。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组CAP10 mRNA的拷贝数的log值治疗前为3.43±0.84,治疗后下降为2.35±0.85(P<0.05);氟康唑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组治疗前为2.65±1.24,治疗后下降为1.84±1.07(P<0.05)。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 结论 构建的新生隐球菌CAP10 mRNA的FQ-PCR定量检测体系适合于脑脊液标本的检测,为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抗真菌药物疗效的判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艾滋病人群中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优化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3月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相关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根据两性霉素B使用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收集治疗前后临床检测结果、临床预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入组57例患者,其中标准剂量组(0.7 mg·kg-1·d-1)25例,低剂量组(0.4~0.5mg·kg-1·d-1)32例,两组患者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186),主要包括低钾血症、贫血、肝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可以显著缩短脑脊液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P<0.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P=0.921)及90 d病死率(P=0.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收治的艾滋病人群中使用标准剂量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可以有效加快脑脊液中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误诊或漏诊,传统的治疗药物是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是新型抗真菌药物,但用于CM治疗的报道很少.2006年1~12月,我们对8例CM患者应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并比较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例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男性,2年前出现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头颅MR示脑室系统扩张,脑脊液检查发现隐球菌感染,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起病隐匿,可能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临床中应注意排查。  相似文献   

18.
伊曲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志英  陈万金  王柠 《新医学》2004,35(6):369-37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药、化学治疗药物等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数的增加,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对隐脑的治疗主要是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国内常规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总量成人为3~4g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性脑膜炎42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诊治隐脑42例,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误诊率高,达81%,其中以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最高;②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或)氟康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为64.7%。结论:隐脑的误诊率高,临床上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时应提高隐脑警惕性;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台献忠 《临床医学》2016,(9):103-104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行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为对照组,另30例行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观察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良好,小儿的机体恢复快速,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