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cl-2和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46例2004年1月~2014年6月经行淋巴结活检初诊的DLBCL病例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患者组织中Bcl-2及Bcl-6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免疫组化指标与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46例DLBCL中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63.04%(29/46例),行Bcl-6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91%(34/46例)。②Bcl-2和Bcl-6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全身症状、有无结外侵犯及PS评分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呈正相关(P<0.05)。③Bcl-2和Bcl-6表达阳性患者其近期疗效和预后(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和Bcl-6阳性表达提示近期疗效与预后不佳,其水平可被视为独立的DLBCL分析因素,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发展的预测、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B淋巴细胞来源最常见的、且具有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就DLBCL的最新分型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发病最多的亚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1].为进一步确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及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4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入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DLBCL患者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分别设定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未行任何治疗。选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cyclin D2、Bcl-2蛋白表达情况,对cyclin D2、Bcl-2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病理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75%(27/80)、62.50%(50/80),对照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00%(1/20)、10.00%(2/20);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2蛋白表达、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Ann Arbor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30%~40%,而在发展中国家比例还要高些[1]。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任何部位,可为原发或由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而来。化学治疗通常能改善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Bcl-2、核因子κB(NF-κB)、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三者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NF-κB、C-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21%、62.69%、77.61%,在R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9.05%、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发病部位、临床分期、IPI分级以及血清LDH水平显著相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LDH水平以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Bcl-2与NF-κB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强正相关(r=0.671,P0.05),而与C-myc无相关性(P0.05),NF-κB与C-myc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弱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Bcl-2、NF-κB、C-myc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IPI分级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评价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在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最新分类中,DLBCL被定义为:B细胞起源的、有大的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需要高效力的化学治疗的一组恶性淋巴瘤。这类肿瘤发生于结内或结外,可原发或继发于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演进。DLBCL发病的具体机制不清,但Bc1-6基因与其关系较密切,可能与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近年来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2年来,我院发现4例,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MALToma)和B小淋巴瘤细胞组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各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Bel-6、Bcl-2、P53在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混合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差异。方法收集6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2例滤泡性淋巴瘤,16例弥漫混合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观察Bel-6、Bel-2和P53在其中的表达。结果正常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表达Bel-6,而未进入生发中心套细胞,离开生发中心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不表达。Bel-2、P53在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混合性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有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的变化规律。结论提示Bcl-2可能与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有关,而P53可能与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淋巴瘤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属于一类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系统,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生于结外的淋巴瘤大多数为NHL,原发于睾丸或侵犯睾丸的NHL较罕见,我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睾丸原发NHL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为原发于睾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Iarge B-cell Iymphoma,DLBCL),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前驱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浆细胞瘤(PCL)、套细胞淋巴瘤(MCL)、滤泡淋巴瘤(FL)、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NK/T细胞淋巴瘤(NK/T)、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进行Pax-5和CD20检测,并同时对CHL进行CD15和CD30检测.结果 8例B-LBL中,Pax-5全部(+),6例CD20(-);115例DLBCL中,4例Pax-5(-),3例CD20(-);4例LPL、21例MCL和11例FL中,Pax-5和CD20全部(+);10例PCL、11例T-LBL、25例NK/T、37例PTL、9例ALCL中,Pax-5和CD20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ax-5和CD20的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41例CHL中37例RS细胞Pax-5(+),12例CD20(+),Pax-5与CD20的表达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Pax-5是-个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B细胞特异性标记,具有辅助诊断B-ALL/B-LBL及鉴别诊断CHL和ALCL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异质性大B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MYC基因位于人染色体8q24,Savage等[1]研究发现,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MicroRNA(miRNA)是一种大小约19~24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对应靶向mRNA的3’非翻译区(3’UTR)非完全或完全配对结合,阻止其翻译或破坏稳定性,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miRNA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并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miR-155位于2l号染色体上,在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合性淋巴瘤(CL)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与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少见类型的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3例CL中2例为转化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例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转化为DLBCL(Richter综合征);另1例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转化为DLBCL;第3例为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合并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结论 CL是一种特殊类型淋巴瘤.发生转化后的Richter综合征预后差;NLPHL预后较好,但可进展为侵袭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HL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l-2、C-myc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2例DLBCL组织标本中C-myc、Bcl-2、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卡方检验统计分析:bcl-2在患者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病理分型之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C-myc在患者的临床分期及IPI评分之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bcl-2和C-myc蛋白共表达和非共表达在患者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IPI评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bcl-2蛋白表达及bcl-2/C-myc共表达与患者的平均OS及平均PF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原发部位、C-myc蛋白表达的平均OS和平均P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COX多因素分析: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与O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与PF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和bcl-2蛋白可以初步判断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的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C-myc的单独表达尚不能作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樱姿  刘丰 《新医学》2015,(3):202-204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并且可伴发恶性肿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其中40%的患者可有结外表现。皮肌炎伴发DLBCL的报道少见,该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很强的侵袭性,预后不佳。EB病毒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EB病毒诱导的基因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EBI3)亦参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进程,与预后呈负相关。本文对EBI3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探讨EBI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进展。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B细胞淋巴瘤的40%,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大的一个亚型,也是中国患者最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正>原发性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一种分子亚型,通常多发于年轻患者[1-2]。原发性纵膈B细胞淋巴瘤的定义结合了临床和组织学的特点,其病理学上还具有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些特点[1-4]。PMLBCL主要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 IV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罕见亚型, 发病率约0.5/100万。与其他结外淋巴瘤不同, IVLBCL的特点为大量肿瘤细胞聚集在小或中等大小血管管腔, 尤其以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多见, 易侵犯神经系统、皮肤、骨髓和肺等器官, 而淋巴结较少受累。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将其明确归类为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个独立亚型[1], 2022年WHO第五版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仍然保留该亚型[2]。既往资料显示, IVLBCL患者中位生存期约1年, 预后极差[3]。由于IVLBCL临床少见, 对该疾病的认识尚未统一, 诊治尚不规范。为加强我国临床医师对IVLBCL的认知, 提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2007年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制定的IVLBCL临床实践指南[4]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讨论并制定本共识。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在过去的10年里,其发病率明显增加,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组在形态学、生物学行为和临床上具有显著异质性的恶性肿瘤,DLBCL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复杂。多年来,病毒感染与DLBCL的关系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主要讨论Epstein-Barr病毒、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1感染相关性DLBCL的临床及免疫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