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查及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Spastin基因突变,了解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彝族、布衣族、苗族)Spastin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9例HSP患者(包括3个家系中7例现证者和2例散发患者)Spastin基因1-17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被发现存在突变的外显子,其次行家系内其他成员相对应外显子的筛查。结果在9例HSP患者中发现家系3两例患者(Ⅴ24、Ⅴ25)的Spastin基因第4号外显子同一位点上发生错义突变c.847C>T,其他参与抽血的亲属均无该位点突变,推测该位点的突变为一多态。另外的突变位点均位于外显子序列前后的内含子区域。结论此次贵州地区部分少数民族spastin基因突变率低,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汉族人群不同。  相似文献   

2.
44例人脑胶质瘤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PCR-SSCP及DNA直接测序研究了44例人脑胶质瘤。发现13例有P53基因突变。33例星形细胞瘤12例有P53基因突变。11例非星形细胞瘤1例有P53基因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所有突变均在P53基因第5~8外显子,发现了一些新的突变位点,并发现在3例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P53基因的多个位点的突变。该结果提示在大多数非星形细胞胶质瘤并不涉及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多位点的P53基因突变可做为星形细胞瘤进展到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我国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形式和分布,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PD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病例组由35例散发性早发PD患者组成,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分别采用琼脂糖电泳法观察外显子的大片段缺失及其分布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DNA序列测定法确定外显子中点突变的存在和分布。结果:(1)在35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缺失各1例,外显子3缺失2例;(2)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1例患者的外显子7存在1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和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MYOT基因突变致肌原纤维肌病3型的临床表型特点、肌肉病理、基因突变及相关蛋白进行分析, 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和综述。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1例MYOT基因突变致肌原纤维肌病3型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高通量致病基因筛查, 发现候选致病突变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的验证, 同时对发现的MYOT的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学验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综述。结果该患者为47岁女性, 因双下肢无力8年就诊。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提示部分肌纤维内异常物质沉积及镶边空泡。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患者携带MYOT基因c.170C>T(p.Thr57Ile)杂合突变, 其儿子、女儿也存在着相同的突变位点。患者儿子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肌电图偶见自发电位, 患者女儿无异常;患者2名弟弟未检测到上述变异位点。蛋白功能研究提示MYOT基因c.170C>T突变可导致myotilin的部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且p62蛋白与myotilin的异常聚集参与疾病的致病过程。经文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国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20、28、29、39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及评价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异源双链(PCR-SSCP/HA)技术在NFl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PCR—SSCP/HA技术,结合DNA测序,筛查56例患者NF1基因20、28、29、39号外显子的突变或多态性。结果在20号外显子发现一个家系父子3人的SSCP/HA出现泳动异常,DNA测序证实为20号外显子上T—G的杂合突变即Leul 141Arg错义突变;发现1例患者28号外显子的SSCP/HA检测有泳动异常,测序证实为28号外显子5’端上游的第28位核苷酸G—T杂合;29、39号外显子未检测到泳动异常的条带。结论联合应用SSCP/HA的方法可提高基因突变检测敏感度及检出率,NF1基因20、28、29、39号外显子不是突变热点或突变率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NOTCH3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CADASIL的4例先证者、来自3个家系10例患者及4例无类似临床表现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NOTCH3基因PCR扩增及变性高压液相色谱分析(DHPLC)检测;对DHPLC阳性结果进行DNA双向测序,明确致病性突变或多态类型.结果 在CADASIL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中共发现134半胱氨酸→酪氨酸(Cys134Tyr)、141精氨酸→半胱氨酸(Arg141Cys)、90精氨酸→半胱氨酸(Arg90Cys)3种突变类型,存在于第3、第4外显子,为杂合错义突变.同时发现15种多态类型.其中家系1和家系2中分别发现1名成员与先证者存在相同位点的NOTCH3基因致病性突变,尚未出现与先证者相应的临床表现,被确定为临床前期患者.结论 NOTCH3单基因突变是CADASIL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第3、4外显子可能是中国CADASIL家系的热点突变区.第4外显子Cys134Tyr突变类型为国内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spastin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贵州16例少数民族(布依、苗、彝族)HSP患者(其中14例患者来自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2例散发患者)spastin基因的8、10、14号外显子进行分析.将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组SPG4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16例患者的spastin基因8、10、14号外显子直接DNA测序结果均未发现有突变.结论 贵州少数民族HSP患者spastin基因8、10、14号外显子的突变可能较少见,其与汉族HSP患者的spastin基因突变形式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个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的基因新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的NF2基因突变位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29岁,临床表现为右耳进行性听力下降伴眩晕、复视。基因检测发现一个新的NF2基因突变位点:c.516+1GC(鸟嘌呤胞嘧啶)。结论 NF2基因5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突变(c.516+1GC)可以导致患者Merlin蛋白缺失、功能障碍,患者可能起病较早,病情较重且进展较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early-onset parkinsonism,EOP)DJ-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测序技术对160例EOP患者进行了DJ-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对DJ-1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发现,4例新的DJ-1基因外显子2的杂合缺失突变,突变频率2.5%(4/160);DNA直接测序方法未发现DJ-1基因的致病突变,发现了4种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SNP)和1种新的SNP,分别为:IVS4+30 T→G、IVS4+45 G→A、IVS4+46 G→A、IVS5+31 G→A和IVS6+52 C→T.结论 DJ-1基因外显子2的杂合缺失突变扩展了DJ-1基因的突变谱,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EOP DJ-1基因突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痴呆患者早老素-1基因第6号外显子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53例SAD患者、60例VD患者及90名健康老年人早老素-1基因第6号外显子。结果DNA测序在SSCP泳动异常标本中发现1123位点和1300位点发生错义突变,其中,SAD组2例在1123位点发生突变、2例在1300位点突变,VD组1例在1123位点发生突变;1123位点发生C→G突变(cys23Trp),1300位点发生A→C突变(Asp 200Ala)。结论SAD患者存在早老素-1基因第6号外显子突变,本实验结果显示的2个突变位点均处在早老素蛋白的重要功能区,考虑此突变为病理性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我国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是否存在PINK1的基因突变,并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探讨基因突变或缺失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通过基因学的研究来探讨PINK1基因突变与早发型PD及晚发型P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技术进行PINK1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未发现外显子3、4缺失,外显子2缺失3例。DNA测序发现1例家族性PD患者PINK1基因外显子2中G153A杂合子突变。2例散发PD患者PINK1基因外显子3中内含子突变。PINK1基因在早发型和晚发型PD患者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PINK1基因突变的PD患者初发症状多以震颤为主,症状波动、抑郁、便秘、睡眠障碍症状较严重,其中杂合子突变对PD有何明确意义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且PINK1基因缺失突变在早发型与晚发型PD中可能无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NF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28个家系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NF1-GRD相邻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探讨和分析中国人NF1,基因的突变规律、突变类型、机制以及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潜在的突变热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和(或)异源双链分析(SSCP/HA)技术,结合DNA测序方法,对56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28、29、39号外显子的突变或多态性进行筛查。结果在所检测的28个家系中有一家系父子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NF1基因第20号外显子均出现异常移动的电泳条带,重复检测单链构象多态实验无异常发现,而异源双链实验则仍显示有1条移动异常的双链电泳条带,DNA测序证实为该家系第20号外显子上T—G的杂合性突变,即kull41Arg错义突变。同时发现,另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第28号外显子亦表现为电泳条带移动异常.测序证实为第28号外显子5’端上游第28位核苷酸G→T杂合子。未发现第29号和39号外显子电泳条带移动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与异源双链分析联合应用,可提高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检出率。所测28个家系56例患者NF1基因的第20、28、29及39号外显子并非突变热点或突变率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南方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血清抗AQP4抗体水平及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NMO、38例MS、13例复发性脊髓炎(RM)、6例复发性视神经炎(RON)患者及39名对照,PCR扩增AQP4外显子0及外显子1启动子基因(即AQP4-promoter0和AQP4-promoter 1),并行DNA测序.结果 共发现14个AQP4-promoter0及6个AQP4-promoter 1基因多态性位点.血清抗AQP4抗体阳性患者AQP4-promoter 0中-1003 bp多态性位点(A突变为G)发生率比血清抗AQP4抗体阴性患者(13/18与20/45,P=0.046)及对照组(13/18与10/39,P=0.00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抗AQP4抗体阳性患者及血清抗AQP4抗体阴性患者AQP4-promoter 1中- 401 bp与-400 bp之间多态性位点(插入1个C)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5/16与0/28,P=0.008; 8/38与0/28,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O及MS患者-1003bp多态性位点及-401 bp与-400 bp之间多态性位点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O:11/18与10/39,P=0.010;4/15与0/28,P=0.020;MS:19/38与10/39,P=0.027;8/34与0/28,P=0.018).结论 AQP4启动子区基因存在多态性位点,且与NMO、MS易患性有一定的关系;AQP4外显子0启动子中- 1003 bp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血清抗AQP4抗体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并分析1个新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和位点.方法采用长链RT-PCR技术,从外周血提取总RNA并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分4个片段扩增致病基因编码区,将纯化后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找出基因突变的位点.同时应用限制性酶切分析的方法,分析发病家系所有成员的基因组DNA,以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基因外显子2上的第343位密码子发生了GGC→GTC改变,使原来编码的甘氨酸被缬氨酸(G343V)取代;患者母亲为G343V突变携带者,患者哥哥的基因型和患者完全相同,其父亲为正常基因型.结论在中国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中发现一个新的ABCD1基因突变,即G343V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 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ICCA)患者CCM1基因 17号外显子新的同义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 2 1例ICCA患者及 3 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静脉血 ,抽提DNA、PCR法扩增 17号外显子后直接测序 ,并与Genebank比较。结果 :1例ICCA患者的CCM1基因17号外显子第 1875位碱基C被T取代 (1875C→T) ,为新发现的同义突变 ,位于编码的KRIT1蛋白FERM结构域内。其余检测均无异常。结论 :在 17号外显子中未发现致病的CCM1基因突变位点 ,但仍然存在 1875C→T的基因变异 ,可能与 1CCA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dopa responsivedystonia,DRD)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uanosinetriphosphatecyclohydrolaseⅠ, GCH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方法 对 2个DRD家系的 5例患者和 6例散发患者及其 18名亲属和 20名健康对照者的GCH1基因编码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对PCR SSCP异常的外显子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若患者 6个外显子PCR SSCP均无异常,则对所有外显子测序;为了确证突变,引入Sph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结果 在 1个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D家系中发现 1个新的杂合型点突变(A224G)。此突变位于 1号外显子,由酪氨酸错义突变为半胱氨酸(Tyr75Cys), 20名健康对照者等位基因无此突变。另 1家系和其他散发患者在GCH1基因编码区未发现基因突变。序列分析提示与 2号外显子邻近的 1号内含子部分和与 3号外显子邻近的 3号内含子部分存在基因多态性。结论 我们描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Tyr75Cys,GCH1基因编码区突变能解释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并分析2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TSC2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31个家系的34例TSC患者及其父母33名进行TSC1基因和TSC2基因全长编码外显子基因检测。测序后发现第25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40的框内移码突变5238-5255 del 18 bp,第11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23错义突变Arg905Trp。进一步采用变性凝胶电泳及内切酶技术在患者与120名正常对照中检测这两种突变。结果第25家系先证者外显子40出现5238-5255d el CATCAAGCGGCTCCGCCA突变,导致6个氨基酸缺失的框内移码突变(1746-1751del His-Ile-Lys-Arg-Leu-Gly),第11家系先证者外显子23出现2713 C>T(Arg905Trp)错义突变,2713位碱基由胞嘧啶(C)改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第905位氨基酸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12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TSC2基因5238-5255 del 18 bp及2713 C>T突变为两种致病性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型尼古丁胆碱能受体α4亚单位(CHRNA4)基因外显子3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Alzheimer病(SA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DNA测序技术分析23例SAD患者(SAD组)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CHRNA4基因外显子3基因序列。结果对CHRNA4基因外显子3测序发现3个新多态性位点:C104T、A136G、G169A;此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频率在SAD组分别为35%、46%、61%,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在CHRNA4基因外显子3新发现的3个多态性位点可能与SA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AIP基因突变与垂体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Knosp分级标准筛选出侵袭性垂体瘤18例,非侵袭性垂体瘤16例.两组共34例垂体瘤标本分别行PCR和AIP基因6个外显子的DNA测序,根据测序比对结果,对两组样本中AIP基因的突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侵袭性垂体瘤中有4例出现Exon4的突变,而16例非侵袭性垂体瘤中仅有1例出现突变,前者AIP基因突变率为22%,后者为6%.经卡方检验,两组样本中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突变位点是Exon 4序列中一处C突变为T的突变位点.结论 侵袭性垂体瘤中AIP基因的突变率要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瘸,表示AIP基因的突变与垂体瘤的侵袭性之间存在相关性;Exon 4序列中有一处C突变为T的突变位点,表示样品中位于Exon 4该位点的基因型为CT杂合型;AIP基因有可能成为诊断并治疗侵袭性垂体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SPG4)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4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 方法观察HSP4型患者1个家系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抽取家系5个成员的外周血,选择与已知HSP致病基因位点在物理距离上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STR进行标记.连锁分析并构建其单体型后进行突变筛选.结果 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了D2S2351与D2S2255与致病基因不排除连锁.其他位点LOD值为负值排除连锁,因此初步定位于HSP致病基因(SPG)4,所对应的候选基因是spastin基因.突变筛查发现患者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位置碱基A/G杂合突变.结论该HSP家系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为spastin基因第8外显子1168核苷酸的位置上A/G杂合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