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闭塞是心血管病事件的主要病理机制。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血管功能就可出现异常,斑块破裂与否取决于斑块内在生物特性和外在力学特征,斑块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发生形变,不同类型斑块发生形变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纤维帽薄的脂质斑块及斑块肩部易发生形变而破裂。而斑块回声强弱与斑块的软硬度无明确相关。如何评价斑块的形变大小是目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力学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动脉血管结构、功能及力学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方法,但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和栓塞约占心脑血管事件的70%。早期发现易引发缺血事件的易损斑块并及时给予治疗,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本文综述近年来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正确应用影像新技术检测易损斑块、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冠心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过程,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突发的斑块破裂,大量的血栓形成,出现急性血栓事件,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因此可能成为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新的干预靶点。本文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稳定斑块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事件不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在进展,重要的是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阻塞。这一点早已经被临床病理证实有好几年了。研究还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一系列的改变:裂纹、腐蚀、溃疡和斑块表面的破裂,都涉及到内皮的损伤和斑块表面下的组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倾向破裂的类型的斑块,这种易受攻击的斑块(vulnerale plaque-es)或称为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es)其脂质池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标志,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消长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价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对高血压疗效评价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旨在为高血压治疗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一项安全、无创、经济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可以精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未来的临床事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核磁扫描像素可达到亚毫米级,采用"黑血"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管壁及斑块成分的研究。应用HRMRI评估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包括动脉重塑、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和强化、斑块分布等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卒中和脑内其他血栓栓塞事件通常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中有炎症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脆弱,会增加临床症状出现的几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细胞凋亡、坏死和钙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不仅可以检测而且可以量化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在PET检查的基础上,18F-FDG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显示炎症过程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是一种公认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工具。同时,血管钙化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18F-NaF通过化学吸附沉积在羟基磷灰石上,据此可推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是否存在羟基磷灰石,进一步细化炎症过程中钙化的形成过程。本文基于18F-FDG和18F-NaF在PET/CT和PET/MRI上的不同的成像原理,阐述两种显像剂对与颈动脉斑块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新生血管是指原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经过生芽、迁移、增殖与基质重塑等过程而产生的新血管,成年人生理性的新生血管仅见于月经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生殖器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膜新生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普遍存在的特征,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新生血管在不稳定性斑块及斑块的易损部位更为明显,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史旭波  白英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9,24(6):461-464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慢性疾病死亡的50%,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的血栓事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死因,而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基石。由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ADP受体抑制剂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应用的ADP受体抑制剂还存在很多疗效和安全方面的不足,人们期待着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ADP受体抑制剂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及其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斑块稳定性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8-01/2005-06与环氧合酶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yclooxygenase,coronaryatherosclerosis,plaquevulnelrabili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与环氧合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关文献,检索词“环氧合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研究。②实验或临床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0篇关于环氧合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文献,1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3篇中,44篇为未随机研究或重复性研究,49篇为综述类文章。资料综合:①环氧合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不同阶段均有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环氧合酶2可增强循环中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而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又可快速诱导其表达环氧合酶2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环氧合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巨噬细胞大量表达,但是,在成熟的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可能下调。②环氧合酶2/微粒体PGE蛋白在斑块最常破裂处--斑块肩部大量表达,PGE2可诱导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从而降解斑块组分。③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还是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尚需要进一步验证。结论:环氧合酶及其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斑块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环氧合酶-2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踝臂指数(ABI)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0年10月85例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检测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斑块组(37例)与非斑块组(48例),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Hcy、hs-CRP及ABI特征,并观察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Hcy、hs-CRP表达水平在斑块组、非斑块组和对照组中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BI在3组中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81%(4/37)、4.17%(2/48),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Hcy代谢异常、CRP表达水平升高及低ABI值等特征,检测这些指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研究发现,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后者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因此寻找能反应血液及斑块易损性的循环标志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自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选择高血压伴颈As患者88例,另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病密切相关,及早检出颈动脉斑块并判断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在B型超声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判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是一种新的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手段,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软硬度做出判断,进而判断斑块性质,评估斑块的危险性,对预测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逐渐增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斑块的存在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和定量滋养血管和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和程度,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提供更可靠的评估。本文就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王丽  张望强  段军仓  陈志刚  任宏强  杨云 《临床荟萃》2010,25(24):2156-215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导致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事件。斑块的稳定性与炎症密切相关。CD40/CD40配体(CD40L)作为T细胞活化的共同刺激信号之一,是各种免疫与炎症调节的重要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表现,临床应用超声技术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并可依此判断出斑块的性质、稳定性及对动脉管腔的堵塞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及其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8—01/2005—06与环氧合酶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yclooxygenase,coronary atherosclerosis,plaque vulnelrabili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与环氧合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关文献,检索词“环氧合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研究。②实验或临床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0篇关于环氧合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文献,1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3篇中,44篇为未随机研究或重复性研究,49篇为综述类文章。 资料综合:(1)环氧合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不同阶段均有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环氧合酶2可增强循环中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而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又可快速诱导其表达环氧合酶2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环氧合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巨噬细胞大量表达,但是,在成熟的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可能下调。(2)环氧合酶2/微粒体PGE蛋白在斑块最常破裂处一斑块肩部大量表达,PGE2可诱导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从而降解斑块组分。(3)选择性环氧合酶一2抑制剂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还是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结论:环氧合酶及其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斑块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环氧合酶-2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通常与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限相关.及早发现并稳定易损斑块治疗对阻止或限制其再次发生破裂及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干预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研究多局限于他汀类药物,至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通过抑制ACS患者TLR4炎性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目前仍不甚明确.  相似文献   

19.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2021,12(9):95-97,102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通常与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限相关.及早发现并稳定易损斑块治疗对阻止或限制其再次发生破裂及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干预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研究多局限于他汀类药物,至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通过抑制ACS患者TLR4炎性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目前仍不甚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