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马炬雷  徐云钦  申屠刚  李强 《中国骨伤》2017,30(10):896-900
目的: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9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9例,女94例;年龄17~80岁,平均47.3岁。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有无糖尿病、骨折类型(开放/闭合)、开放性骨折分型(Gustilo-Anderson分型)、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分级(Tscherne-Gotzen分级)、骨折分型(SchatzkerⅤ型/Ⅵ型)、是否有骨筋膜室综合征、ASA分级、麻醉方法、手术时机(急诊/择期)、手术时间(≤150 min/150 min)、手术切口入路、是否联合入路、内固定部位等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9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12例,感染率为4.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χ2=14.496,P=0.001),骨折分型(χ2=4.560,P=0.033),骨筋膜室综合征(χ2=15.631,P=0.001),手术时间(χ2=11.233,P=0.001)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放骨折(χ2=9.696,P=0.002),骨筋膜室综合征(χ2=9.119,P=0.003)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开放骨折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3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39例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究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39例中,13例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P=0.001)、骨筋膜室综合征(P=0.000)、手术时间(P=0.001)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开放骨折(P=0.002)、骨筋膜室综合征(P=0.001)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放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5年12月26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逐一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TLICS评分、是否有机械通气和保留导尿等侵入治疗、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方式、是否有复合伤、入住ICU、住院天数、合并甚而基础疾病与卧床时间等临床资料,对其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TLICS评分高、侵入性操作、入住ICU、住院时间(d)、合并基础疾病、卧床时间长(d)和使用糖皮质激素≥3(d)等8个因素均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是医院感染保护性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年龄(OR1.050,95%C1.006~1.095)、TLICS评分高(OR4.465,95%1.949~10.230)、侵入性操作(OR11.849,95%CI3.302~42.523)和卧床时间(d)(OR1.368,95%CI1.215~1.541)等4个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独立危险因素采取防控,增加保护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本院骨科住院手术的老年患者1 336例,男534例,女802例,年龄60~98岁,平均(68.86±7.58)岁。回顾性调查所有病例资料,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3.14%。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感染(45.45%)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1.82%),手术部位感染(18.18%)。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侵入性操作(OR=3.460,95%CI:1.512~7.919),曾住ICU (OR=3.488,95%CI:1.628~7.473)及住院时间长(OR=5.741,95%CI:1.351~24.389)是骨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骨科老年患者术后易受多因素影响发生医院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危孕产妇围生期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围生期高危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高危孕产妇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危孕产妇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助产或剖宫产、侵入性诊疗、抗生素使用≥3种及住院时间≥7d,与医院内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助产或剖宫产、侵入性诊疗、抗生素使用≥3种为围生期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围生期高危孕产妇中,助产或剖宫产、侵入性诊疗、抗生素使用≥3种是孕产妇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合理控制此3项危险因素可降低高危孕产妇围生期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828例眼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及非感染组(776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8%(52/828),感染部位主要为切口感染3.38%(28/82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夏季住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14 d、多人病房、侵入性操作、接触性检查、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Ⅱ类切口及操作者资料< 3年与眼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有关。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 60岁(OR = 2.995,95%CI:1.406~6.383)、住院时间≥ 14 d(OR = 3.102,95%CI:1.267~7.597)、合并糖尿病(OR = 3.494,95%CI:1.948~6.266)、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OR = 4.768,95%CI:2.233~10.181)、侵入性操作(OR = 5.652,95%CI:2.197~14.537)以及接触性检查(OR = 6.135,95%CI:2.919~12.895)是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加强对老年、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管理,术前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1 62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0例)和对照组(1 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形成风险评估量表,对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52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结果住院时间> 15 d、使用三联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全身麻醉、合并肝病、合并血液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激素治疗、放疗或化疗、手术时间> 3 h以及侵入性操作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建立风险评估量表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00%,低于评估量表建立前的31.98%(χ2 = 6.622,P < 0.05)。 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评估患者感染风险,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并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原发性消化道肿瘤患者320例临床资料,根据合并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84例)和非感染组(236例),对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感染率为26.3%(84/320),其中呼吸道感染占45.2%(38/84)。年龄≥65岁、住院天数≥15 d、放化疗、有侵入操作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感染分布率均较高(P0.05)。Logistic分析,高龄(x~2=27.99,OR=4.72),长时间住院(x~2=49.18,OR=10.83),放化疗(x~2=15.99,OR=3.07),侵入操作(x~2=11.98,OR=2.46)、含5-氟尿嘧啶/吡柔比星(x~2=7.47,OR=2.18)以及营养不良(x~2=6.61,OR=2.14)均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存在高龄、住院时间长、存在放化疗、有侵入性操作、含5-氟尿嘧啶/吡柔比星方案、营养不良和肿瘤晚期素等因素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应对部分因素进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骨折部位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并探索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发肌肉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有112名5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性骨折(髋、脊柱或腕)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患者的骨密度和肌肉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肌肉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期间112例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42例(37.5%)确诊为肌肉减少症,髋部骨折41.8%(18/43),脊柱骨折36.7%(15/41),桡骨远端骨折32.1.6%(9/28)。各组之间的体质指数(BMI,P=0.005)、慢性肾病(CKD,P=0.002)和类风湿性关节炎(P=0.001)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中,BMI,CKD和RA与肌肉减少症风险增加相关。结论根据骨折部位评估了骨骼肌减少症的患病率,并确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出现肌肉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BMI,CKD和R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693例,男257例,女436例,年龄65~103岁,BMI 16.5~33.1 kg/m2,ASAⅡ~Ⅳ级,分别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术前合并症、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6.64%)在住院期间发生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绞痛25例(3.61%)、心律失常19例(2.74%)、心力衰竭5例(0.72%)、心肌梗死4例(0.58%)和心源性猝死2例(0.2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全麻方式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95%CI 1.06~1.17,P0.001)、心脏疾病(OR=1.98,95%CI 1.02~3.85,P=0.045)、脑血管疾病(OR=2.14,95%CI 1.06~4.32,P=0.033)、高血压(OR=2.61,95%CI 1.23~5.51,P=0.012)、糖尿病(OR=2.06,95%CI 1.04~4.09,P=0.039)和肾功能不全(OR=17.42,95%CI 3.69~82.80,P0.001)是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术后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关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切口不愈合风险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的:分析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206例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男130例,女76例,年龄21~87岁,平均(48.1±17.5)岁。术后3个月内发生浅表或深部感染的19例为感染组,其余187例为非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发生SSI的潜在危险因素:①患者相关: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合并症;②创伤相关:损伤机制、骨折分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及是否合并脱位等;③手术相关: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内置物类型、术中出血量、缝合方法及术后石膏固定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SSI的影响因素。结果:SSI发生率为9.2%(19/206),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7%(18/19),吸烟史(P=0.034)、手术时间延长(P=0.046)和术后未行石膏固定(P=0.021)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劝告患者术前术后戒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早期阶段石膏固定或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骨科住院并发生肺部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未发生肺部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s统计分析方法来寻找骨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骨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4.1%;骨科住院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低体质量指数、低蛋白血症、入侵性操作、机械通气、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及糖尿病史密切相关(P均0.05);患者年龄(OR=0.369、95%CI:0.118~0.514、P=0.024)、COPD(OR=0.541、95%CI:0.232~0.841、P=0.008)、吸烟(OR=0.211、95%CI:0.121~0.812、P=0.031)、糖尿病(OR=0.442、95%CI:0.041~0.758、P=0.016)及住院的时间(OR=0.328、95%CI:0.178~0.651、P=0.029)均为骨科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慢性肺部疾病、吸烟、糖尿病及住院的时间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在Gustilo III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Gustilo III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71例,男42例,女29例,年龄19~61(41.5±16.1)岁,左侧37例,右侧34例。71例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31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治疗组),40例进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对照组),最后均行游离皮片移植或(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平均手术次数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Gustilo III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较常规换药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手术次数少,感染率低,骨折愈合快。[结论]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Gustilo III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骨折去除外固定器改内固定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4例胫腓骨开放骨折一期临时外固定二期改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二期术前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降钙素原(PCT)、外固定器放置时间等情况,评价各项指标对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缺损、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5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2个月。N、hs-CRP、PCT是术后感染、皮肤坏死缺损、骨折延迟愈合、踝关节功能障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3项指标的P值分别为0.029、0.046、0.011。结论胫腓骨开放骨折外固定改内固定应待N、hs-CRP、PCT 3项指标降至正常区间后施行手术,可减少术后感染、皮肤坏死缺损、骨折延迟愈合、踝关节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动力化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采用骨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弹性动力化组(A组)和恒弹性固定组(B组),每组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组患者术后按传统方法,根据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经验评价骨折愈合程度,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A组术后12周开始根据X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对患者进行轴向力学载荷比测试,轴向力学载荷比为5%~10%时进行动力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架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A组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24.77±1.4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23.04±1.30)周,与B组的(34.38±1.71)周和(32.46±1.66)周比较均显著减少(t=16.10,P=0.00;t=15.58,P=0.00)。A组术后发生针道感染2例、肌力减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1%;B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肌力减退1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骨外固定动力化能够加速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本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依据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患者分为骨折组(35例)和对照组(191例)。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VAS评分降低(P0.05),随访6~36个月,35例(15.5%)患者发生新发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患者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易发生再骨折,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2011至2013年收治的2 458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征,研究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8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7%1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呼吸道、手术伤口和胃肠道,分别占32.80%、25.81%和15.05%。186例医院感染者共分离出72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59.72%),革兰阳性菌24株(占33.33%)和真菌5株(占6.94%)。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为鲍曼不动杆菌,为16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和大肠埃希菌10株。单因素分析显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术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尽早去除置留管道,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9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1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2%;共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03%,革兰阴性菌占63.64%;高龄(75岁)、遗留死腔、手术时间长(3 h)、有植皮、合并糖尿病或多种并症等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中精细化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消除死腔和控制血糖等并发症、并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动力化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采用骨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弹性动力化组(A组)和恒弹性固定组(B组),每组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组患者术后按传统方法,根据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经验评价骨折愈合程度,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A组术后12周开始根据X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对患者进行轴向力学载荷比测试,轴向力学载荷比为5%~10%时进行动力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架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5.7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A组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24.77±1.4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23.04±1.30)周,与B组的(34.38±1.71)周和(32.46±1.66)周比较均显著减少(t=16.10,P=0.00;t=15.58,P=0.00)。A组术后发生针道感染2例、肌力减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1%;B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肌力减退1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骨外固定动力化能够加速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