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胃肠穿孔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呼吸管理、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穿孔仍有很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新生儿胃肠穿孔病例进行分析,对早产儿与足月儿胃肠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后等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肠穿孔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为改善新生儿肠穿孔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1例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肠穿孔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41例,40.6%),其次为特发性肠穿孔(17例,16.8%)、先天性巨结肠(10例,9.9%)。特发性肠穿孔组患儿平均出生体重和平均胎龄明显高于NEC组(P0.05);NEC组致病菌以肠球菌为主,特发性肠穿孔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两组病原菌分布不同(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多部位肠穿孔、穿孔至手术时间较长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肠穿孔病因多样,以NEC为主;NEC所致肠穿孔与特发性肠穿孔具有不同的致病菌,两者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疾病;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是挽救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生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单纯肠穿孔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8例单纯肠穿孔(IIP)以及1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与NEC穿孔相比,IIP常发生于胎龄较大、出生体重较高的新生儿。IIP平均发病年龄为(20·0±17·8)d,晚于NEC组[(7·8±2·6)d,P<0·05],发病形式较缓,从发病至肠穿孔平均时间为(5·0±4·1)d[NEC组(2·6±2·0)d,P<0·05]。50%病例穿孔前合并腹泻、肠炎或其他炎性疾病的病史,穿孔以回盲部(60%)及横结肠脾曲(22%)为多见。其病死率为16%(NEC组56%,P<0·05),预后明显好于NEC穿孔组。结论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为区别于NEC穿孔的独立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单纯肠穿孔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8例单纯肠穿孔(ⅡP)以及1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NEC穿孔相比,ⅡP常发生于胎龄较大、出生体重较高的新生儿.ⅡP平均发病年龄为(20.0±17.8)d,晚于NEC组[(7.8±2.6)d,P<0.05],发病形式较缓,从发病至肠穿孔平均时间为(5.0±4.1)d[NEC组(2.6±2.0)d,P<0.05].50%病例穿孔前合并腹泻、肠炎或其他炎性疾病的病史,穿孔以回盲部(60%)及横结肠脾曲(22%)为多见.其病死率为16%(NEC组56%,P<0.05),预后明显好于NEC穿孔组.结论 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为区别于NEC穿孔的独立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生儿休克发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休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发病和致死的高危因素.结果 新生儿休克发病率6.7%,其中日龄3 d内占75%,窒息和硬肿所致休克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36.7%和32.3%.休克合并脏器损害5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33例,总病死率51.6%,窒息居首位占64%.早产儿休克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原发病情况、休克程度、脏器功能损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新生儿休克多发生于新生儿早期,以心源性休克最常见,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早产儿的病死率高于足月儿.新生儿休克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要加强监护,重视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症状,早期治疗,适时的呼吸支持.保护脏器功能才能改善预后.预防窒息和早产是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进行死亡新生儿围产期异常因素、死亡原因及死亡等级总结。结果 41 910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480例,病死率为1.1%,其中早产儿病死率1.7%、足月儿病死率0.7%;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2008年的1.4%降至2014年的1.1%,以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重1 000 g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早产儿和足月儿中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过期产儿的病死率又有升高。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新生儿病死率以男性较高(1.31%vs 0.92%,P0.05)。死亡新生儿中有明确围产期异常因素的占61.3%,包括羊水异常(29.4%),胎膜早破(16.9%),胎盘异常(16.9%),胎儿宫内窘迫(14.0%),脐带异常(12.3%)等。480例死亡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死亡者57例,占11.9%;2~7 d死亡者181例,占37.7%;8~28 d死亡者242例,占50.4%。前3位死亡原因为:感染、出生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2008~2011年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2~2014年以感染为最主要的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及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的最主要原因;感染是出生胎龄32~42周、出生体重1 500~4 000 g及生后8~28 d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是过期产儿主要死亡原因。480例中不可避免死亡(一级)的占54.4%;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二级)占23.3%;因担心预后或因经济等原因不配合治疗死亡(三级)的占22.3%。结论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较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更明显。加强围产期管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等疾病,增强患儿家长救治信心,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30)。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同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的诊治经过,探讨新生儿胃肠穿孔的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 1998年7月至2008年8月本院共收治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78例,其中胃穿孔15例,肠穿孔63例.观察分析指标包括穿孔部位、原发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78例中,治愈51例,治愈率为65.4%,发病后4 h内手术患儿治愈率达88.2%.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和选择合理术式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胃肠穿孔的治愈率,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与自发性肠穿孔(SI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5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NEC发生肠道穿孔以及同期收治的SIP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围生期相关指标,主要合并症或并发症,治疗结局等。结果共纳入101例肠穿孔患儿,NEC组70例、SIP组3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比、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宫内窘迫、早产和低体质量比例,以及发病日龄、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患儿病死率高于SIP组,合并或并发低蛋白血症以及败血症的比例均高于SI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最常见穿孔部位为大肠,其次为小肠;SIP组最常见穿孔部位为小肠,其次为大肠;NEC组与SIP组患儿穿孔部位及穿孔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IP患儿相比,NEC患儿更容易罹患败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病死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为西北地区RDS 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 年1 月至12 月西北三省12 家三级医院诊断为RDS 的新生儿440 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n=247)、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 周,n=131)和足月儿组(胎龄≥ 37 周,n=62),收集各组患儿发病基本情况、围产因素、防治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多胎率最高;两个早产儿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率高于两个早产儿组。产前激素应用率以早期早产儿组最高;早期早产儿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率及首次应用时间均高于其余两组(PPP结论 西北地区不同胎龄RDS 患儿在围产期因素、产前预防、PS 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探讨新生儿胃肠道穿孔发病特点及预后分析,对111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显示1.常规腹部X片检查,阳性108例.2.111例中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最多见(26.3%),先天性胃肌层缺损24.3%,其它较常见包括特发性穿孔,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腹膜炎及先天性肠闭锁.3.除先天性胃肌层缺损外,原发病及穿孔部位与病死率关系差异无显著性.4.早产儿有较高病死率,围手术期监护及TPN可降低病死率,因此,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与早产、穿孔部位、手术期监护及TPN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对新生儿气腹症的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资料。对早产、原发疾病、就诊时间、手术时间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72例气腹症,腹胀、呕吐为其早期和常见症状,腹壁发红及红肿高度提示气腹症,及时腹部直立位X线检查和腹腔穿刺有助诊断;手术治疗64例,其中62例为消化道穿孔,2例为非消化道穿孔,8例放弃治疗出院;手术患儿中治愈37例,治愈率57.8%;死亡27例,病死率42.2%。不同原发疾病病死率不同,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最高,达78.3%。对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手术时间(P<0.05)、早产(P<0.05)、多脏器功能受损(P<0.0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24h内手术者疗效较佳(P<0.01)。结论新生儿气腹症中绝大多数为消化道穿孔性气腹,病死率高,死亡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脏器功能受损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enterocolitis ,NEC) ,是新生儿阶段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 ,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严重者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 ,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目前 ,国内本病的病死率为 10 %~ 5 0 % ,美国本病在体重 <15 0 0g的早产儿 ,其发病率为 2 %~ 5 % ,病死率足月儿为 5 % ,而体重 <10 0 0g的早产儿 ,其病死率仍可高达 5 0 % [1] 。NEC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现将NEC在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治疗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多认为是由早产、感染及…  相似文献   

14.
吗丁啉治疗新生儿呕吐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英 《新生儿科杂志》1997,12(4):182-183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我院于1995年2月~1995年10月在明确诊断前提下对48例新生儿内科性呕吐试用吗丁琳口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将内科性呕吐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同。其中治疗组48例,男28例,女20例;早产儿18例,足月儿30例,日龄<3天21例,>3天17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34例;日龄<3天22例,>3天18例。两组病例呕吐的病因构成基本相同,见表1。二、治疗方法两组同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洗胃、体位治疗、抗感染、纠正缺氧及酸中毒、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初发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初发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共284例,男:女=1.51:1。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中,足月儿组ABO溶血、败血症的发生概率高于早产儿组;而早产儿组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高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产儿比较,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日龄和黄疸高峰日龄均较早,黄疸持续时间较短,胆红素下降速率较快,黄疸高峰时白蛋白水平较高,黄疸高峰时的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足月儿非溶血组相比,足月儿溶血组黄疸出现日龄较小,黄疸达高峰的日龄也较小,黄疸高峰时总胆红素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溶血组经皮胆红素峰值水平高于早产儿非溶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胆红素脑病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与胆红素峰值水平并不完全一致。结论足月儿与早产儿、溶血性与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经影像学确诊的19例新生儿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19例脑梗死新生儿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11例。8例足月儿均为缺血性脑梗死;早产儿中3例为缺血性脑梗死,8例为出血性脑梗死。11例缺血性梗死患儿中,9例梗死部位为大脑中动脉;8例出血性脑梗死则均为脑室旁静脉性梗死。发病因素包括血管发育异常6例、围生期缺氧6例、重症感染3例、先天凝血因子缺乏2例,4例病因不明,5例为多因素。8例足月儿脑梗死患者中6例表现为惊厥,发生在生后4天内;11例早产儿起病无特异性,仅2例表现为惊厥,发生于生后7天内。好转出院12例;家属放弃治疗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结论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可发生新生儿脑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生儿胃肠道穿孔发病特点及预后分析,对111例新生儿胃肠道穿孔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显示:1.常规腹部X片检查,阳性108例。2.111例中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最多见(26.3%),先天性胃肌层缺损24.3%,其它较常见包括特发性穿孔,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腹膜炎及先天性肠闭锁。3.除先天性胃肌层缺损外,原发病及穿孔部位与病死率关系差异无显著性。4.早产儿有较高病死率,围手术期监护及TPN可降低病死率。因此,新生儿胃肠道穿孔预后与早产、穿孔部位、手术期监护及TPN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156例RDS新生儿,依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周)42例,晚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36周)52例,足月儿组(出生胎龄≥37周)62例。回顾性分析RDS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56例RDS新生儿中,男女比例2.25:1;3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比例为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发病时间和入院年龄随胎龄增加均有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高危因素分析,出生窒息、胎盘异常、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均以早期早产儿最多,晚期早产儿次之;足月儿剖宫产率最高;早期早产儿不明原因早产概率高于晚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足月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率最低;早期早产儿X线分级Ⅱ级以上的比例最高,吸氧和住院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肺部感染、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概率均为最高,足月儿合并气胸的比例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发病特点、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的时候需考虑胎龄因素。对于足月儿要严格掌握择期剖宫产的指证,减少RDS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气腹症72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对新生儿气腹症的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气腹症的临床资料.对早产、原发疾病、就诊时间、手术时间等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72例气腹症,腹胀、呕吐为其早期和常见症状,腹壁发红及红肿高度提示气腹症,及时腹部直立住X线检查和腹腔穿刺有助诊断;手术治疗64例,其中62例为消化道穿孔,2例为非消化道穿孔,8例放弃治疗出院;手术患儿中治愈37例,治愈率57.8%;死亡27例,病死率42.2%.不同原发疾病痛死率不同,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最高,达78.3%.对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手术时间(P<0.05)、早产(P<0.05)、多脏器功能受损(P<0.0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24 h内手术者疗效较佳(P<0.01).结论 新生儿气腹症中绝大多数为消化道穿孔性气腹,病死率高,死亡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脏器功能受损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