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梗死体积的变化,系统评价早期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CT灌注成像测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参数,MRI测定梗死体积。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BF、CBV、MTT、TTP及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15d后2组患者CBF、CBV提高,MTT、TTP下降,梗死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1),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更好,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多模式CT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320排多层螺旋CT对76例AICVD(发病时间24h)患者急诊进行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一站式扫描检查,分析灌注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变化及CT血管成像(CTA),并于入院后3d内行头颅MRI,评估其脑灌注特点及血管影像。结果在获取的76例CTP数据中,通过感兴趣区识别划分筛查,有59例患者有明确的异常CTP,有17例患者未发现明确感兴趣区。59例异常CTP中包括急性脑梗死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异常CTP特点:发病在4.5h以内的4例患者CTP表现为患侧CBF均较健侧下降,CBV正常或者轻度增高,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4.5~6h内的4例:其中2例CTP表现为CBF降低,CBV正常,MTT、TTP延长,2例表现为CBF降低,CBV轻度降低,MTT、TTP延长;发病时间在6~24h内的39例:其中30例梗死区与CTP异常脑灌注区部位一致,均表现CBF明显降低,CBV明显降低,MTT、TTP延长;12例TIA患者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MTT、TTP延长,CBF正常或减低,CBV升高。CTA发现责任动脉重度狭窄5例,血管闭塞10例,7例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多模式CT能够对AICVD提供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血管情况、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用于评估大脑半球卒中,多模式CT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单侧和双侧痫性放电CT灌注成像的变化。方法将21例颞叶癫痫患者根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分为单侧痫性放电组11例、双侧痫性放电组1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作间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每例患者双侧颞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 me,MTT)的灌注参数,并比较每组患者颞叶CBF、CBV、MTT以及两组的CBF、CBV、MTT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结果2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无异常,每组患者发作间期双侧颞叶CBF、CBV、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BF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P=0.035),CBV和MTT不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侧痫性放电组中,痫性放电侧颞叶脑血流量较对侧有所减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3,P=0.063)。结论颞叶癫痫CT灌注成像显示颞叶区发作间期单侧痫性放电较双侧痫性放电脑血流量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36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血管重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术前、术后侧额、颞叶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延长,MTT无显著变化,吻合血管通畅;35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MTT降低,侧支吻合血管形成,术后TTP、MTT平均值低于术前,CBF、CBV平均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应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术前可掌握患者靶组织的灌注状态、血管形态及脑组织缺血程度,术后可评判血管吻合情况和脑血流量改善情况,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h内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VCTDSA重建图像结果。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部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图上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下降、CBV下降、MTT延长、TTP延长或无TTP出现。VCTDSA可见23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余7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VCTDS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PWI)及动脉成像(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双源FLASH螺旋CT-PWI及CTA检查,测量并比较脑梗死区、边缘区及健侧对照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观察头颈部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与健侧对照区比较,脑梗死区、边缘区MTT更高,CBF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边缘区比较,脑梗死区CBV、CBF更低,MTT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15例为多发狭窄,10例为单发狭窄,共显示动脉狭窄100处。狭窄部位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见,占33%。狭窄程度以重度狭窄多见,占48%。灌注异常区域与狭窄脑动脉供血区符合率为80%。结论在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双源CT灌注成像(PWI)及动脉成像(CTA)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该院外伤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6例(观察组)以及同期轻型脑外伤60例(对照组),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头颅256排CT灌注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组的脑血流灌注率(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及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伤后24 h内脑基底节区、脑干、额叶、顶叶CBF低于对照组,M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脑干区、额叶、顶叶区CBF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呈正相关(rs=0.902,rs=0.891,rs=0.859,rs=0.786)。基底节丘脑区CBV与GOS评分有关。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的CBF值下降,MTT值延长,且CBF值与预后呈正相关,全脑CT灌注成像对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49-15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 CT 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发病6 h 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平扫、CTP 及 CT 血管造影(CTA),分析 CTP 各个参数并评估患侧大血管情况。以血管情况分为血管正常组(17例)、血管狭窄组(10例)和血管闭塞组(18例)。另外,发病时、发病14 d 、发病90 d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CTA 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者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者8例,颈内动脉狭窄者4 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0例。3组患者在缺血区脑血流(CBF)面积、脑血容量(CBV)面积、梗死区相对 CBF(rCBF)、梗死区相对 CBV(rCBV)、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管闭塞组以上参数均差于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仅 CBF 面积高于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比较,CBF 面积、CBV 面积、TTP 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各组间患者仅 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血管狭窄组及血管闭塞组(P <0.05)。发病后14 d 、90 d ,各组患者 NIHSS 、BI 、mR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 CTP 显示的缺血范围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方法 用64层螺旋CT对25例CCCI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TPI检查,感兴趣区(ROI)选择双侧豆状核、丘脑、额、颞、顶、枕叶、放射冠区,测量其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CI组各个脑区的CBF、CBV均显著降低(P<0.05 ~0.01),MTT、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CBF、CBV比其他脑区明显降低(均P<0.05);而左右侧各脑区CTPI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CCI患者各脑区的CBF、CBV明显降低,以额叶和深部白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46例单侧MCA闭塞患者,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循环丰富组和侧支循环减少组,获取双侧MCA供血区的各项脑灌注参数值,即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局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flood,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用Rcbv、Rcbf、Rttp、Rmtt表示患侧与健侧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对比分析健患两侧的脑灌注差异及两组患者脑灌注的不同。结果相比健侧,患侧MCA供血区TTP明显延长(P0.05),CBV、CBF略升高(P0.05),MTT略延长(P0.05)。侧支丰富组Rcbv、Rcbf均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Rmtt低于侧支减少组(P0.05),Rttp高于侧支减少组(P0.05)。结论丰富的脑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闭塞MCA远端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进展性和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患者进行CTP及CTA检查,获取相对CBF(rCBF)、相对CBV(rCBV)数据,并获得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2组rCBF、rCBV和颈动脉系统中度以上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可采用CTA及CTP检查来明确脑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情况,辨别潜在病情进展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连用2周;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在治疗后14、30、90 d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同时采用CT灌注成像(CTP)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梗死区rCBF(局部脑血流量)、rCBV(局部脑血容量)、TTP(达峰时间)和MTT(平均通过时间)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1)在治疗后的14 d 2组患者NIHS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下降,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14 d治疗组较对照组rCBV、rCBF均增加,TTP、MTT均缩短(P<0.05);(3)在治疗后30 d、90 d 2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数(MBI)相比治疗前均呈现好转,但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氢溴酸樟柳碱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 灌注成像(CTP)、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12 h内行头CT平扫、CTP、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灌注缺损区CBF、CBV、MTT各参数值,与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并于发病2~7 d复查CT平扫。结果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C T平扫未发现异常,14例可见腔隙梗死灶或软化灶,1例可见脑梗死早期低密度改变。10例C T P未见明显异常,20例C T P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大小不等的灌注减低区,18例可见不同范围缺血半暗带。CTA 显示1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可见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CTA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显示缺血半暗带,判断闭塞血管,对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对自发性幕上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0例自发性幕上出血患者于引流术后行CT灌注成像,以血肿侧和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央区、血肿周围水肿区、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距离水肿边缘1 cm)和远隔皮质区作为兴趣区,测量各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1)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与对侧镜像区相比较,血肿侧血肿中央区CBF值(P=0.000)和CBV值(P=0.000)降低、MTT值延长(P=0.000),但未见峰值;血肿周围水肿区CBF值(P=0.000)和CBV值(P=0.000)降低、MTT值延长(P=0.000);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CBF值(P=0.000)和CBV值(P=0.000)降低;而血肿侧与对侧镜像区远隔皮质区CBF、CBV、MTT和TT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后自血肿中央区至远隔皮质区灌注参数呈阶梯样改变。血肿侧自血肿中央区至远隔皮质区CBF值和CBV值逐渐增大(均P 0.05)、MTT值逐渐减少(均P 0.05),而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央区、血肿周围水肿区、血肿周围水肿区外侧与远隔皮质区CBF、CBV、MTT和TT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引流术后血肿周围水肿区CBF值(P=0.000)和CBV值(P=0.000)高于术前。结论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明显提高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320层CT灌注成像探讨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产生机制.方法 45例窦旁脑膜瘤患者根据MRI检查T2相表现,分为二组:A组29例,肿瘤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表现;B组16例,无瘤周水肿.术前行320层CT检查,将容积数据导入Toshiba公司的4D~灌注专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得出灌注图像及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二组瘤组织CBF、CBV、MTT无明显差别(P>0.05),肿瘤组织的TTP:A组(13.8±1.4)s、B组(19.1±2.4)s,二组相差显著(P<0.01).瘤周脑组织TTP:A组(0.5 cm、1.5 cm):(27.7±3.6)s、(24.1±3.2)s,B组:(14.8±1.3)s二组间有显著差别(P<0.01).灌注成像与CTA图像融合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肿瘤组织、脑组织、引流静脉以及与窦的关系,A组可见肿瘤引流静脉迂曲、引流不畅.结论 320层CT灌注成像对窦旁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肿瘤组织TTP延长可能是产生瘤周水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320排CT灌注成像方法,评估其对该脑膜瘤诊治的价值。方法对3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行320排CT检查,将容积数据导人Toshiba公司的4D-Perfusion专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得出灌注图像及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38例灌注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轮廓。瘤组织CBF、CBV、TTP分别是(778.1±104.2)ml/100ml·min、(81.7±20.4)ml/100ml、(18.9±1.1)s,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瘤组织MTT是(7.4±2.2)s,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差别(P>0.05)。灌注成像与CTA图像融合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肿瘤组织、脑组织、引流静脉及与矢状窦的关系。结论 320排CT灌注成像为矢状窦旁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了解肿瘤内部血流状态及微血管的改变有一定的价值。灌注成像与CTA图像融合对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溶栓时间窗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阿替普酶针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单用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14d行CTP检查,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的变化情况,对比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及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梗死中心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较治疗前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梗死灶周围CBV、CBF较前均增加(P0.05),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梗死中心、梗死周围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较前明显增加(P0.05),其中梗死灶周围rCBV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p和Vm明显增高,血清NSE水平降低显著,NIHSS评分也降低明显(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中心及周围区域的组织灌注,且改善梗死周围区域组织灌注更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脑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