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前准确定位及定性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进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B超、CT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以进一步明确B超、CT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眼眶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征 ,提出对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 2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分别行MRI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的TSE序列T1加权、T2 加权扫描 ,平扫不压脂 ,增强扫描均压脂。结果  14例位于肌锥内 ;5例位于肌锥外 ,均呈边缘清楚锐利的椭圆形或长条状 ;4例位于眼眶与海绵窦 ,呈哑铃形 ,跨眶尖 ,为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结论 MRI的三维立体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以及增强表现 ,并能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病理诊断眼眶病变回顾性分析,观察CT、MRI特征表现。结果;误诊为神经鞘瘤4例,皮样囊肿5例,炎性假瘤4例,血管性病变4例,眶内转移瘤5例,眶内原发恶性肿瘤1例。结论:CT、MRI能显示眼眶病变影像特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6例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本组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其中病变位于舌根、胸壁、腹膜后各1例,病变位于下肢3例.经病理结果证实首次诊断正确者2例(小腿神经鞘瘤),误诊4例,误诊为血管瘤、转移瘤、横纹肌肉瘤和卵巢肿瘤各1例.6例确诊后均予手术切除,其中左侧大腿神经鞘瘤1例因肿块未完全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余5例均完整切除,预后良好,未见复发.结论 CT、MRI检查对周围神经鞘瘤术前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对于发生于少见部位且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良性周围神经鞘瘤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海绵样血管窦构成,为先天性错构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生长缓慢,女性较男性多见.CT和MRI是诊断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增强模式。方法应用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造影模式。结果 5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9个(49/52,94.23%)瘤体表现为典型的增强模式,在增强早期瘤体由周边开始增强并出现小结节状突起,小结节状突起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强度后造影剂增强幅度维持一个短暂的平台期,然后缓慢消退;2个瘤体(3.85%)迅速不均匀增强,然后快速消退;1个瘤体(1.92%)整体无增强。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滚雪球"样增强模式,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衡快速场回波(balanced-fast field echo,B-FFE)成像替代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囊肿的可行性。方法分析MRI增强扫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1例(175个病灶)、肝囊肿患者126例(273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肝囊肿患者36例(海绵状血管瘤病灶58个、肝囊肿病灶75个)的B-FFE成像检查结果,并与MRI增强扫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B-FFE成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灶221个,诊断符合率94.85%;诊断肝囊肿病灶332个,诊断符合率95.40%;总体鉴别正确543个病灶,鉴别正确率95.18%。结论 B-FFE成像鉴别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囊肿能力接近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CT、MR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CT、MR表现.结果:MRI诊断符合率92.3%,CT诊断符合率75.9%.其中肿块型7例,位于肌锥内,包绕视神经,但视神经清晰可见;泪腺型11例,为泪腺区软组织肿块,11例泪腺型中合并眼外肌肥大8例,合并巩膜周围炎5例;肌炎型21例,累及眼外肌与眶壁,眼外肌肥厚;弥漫型8例,呈广泛性充填球后部分,密度、信号不均,边界不清.结论:眼眶炎性假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CT、MRI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分型,并对眼眶炎性假瘤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MRI的定性诊断能力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眶外周神经源性肿瘤(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PN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3例眼眶PNST患者(包括23例神经鞘瘤、15例神经纤维瘤、5例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位置、形态、MRI信号强度、CT值、强化方式等,统计三者影像学特点,对比差异。结果:眼眶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在是否伴发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Ⅰ)、肿瘤的好发位置、骨质是否受累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鞘瘤较多发生于肌锥内间隙,骨质受累较少见;神经纤维瘤较多发生于肌锥外间隙,骨质受累多见。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两者在肿瘤形态及密度、信号均匀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形态多规则,密度、信号多不均匀。PNF的MRI表现为肿瘤沿神经弥漫性生长,呈“蠕虫样”外观,肿瘤内部信号与神经纤维瘤类似,具有特征性。结论:眼眶PNS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考虑肿瘤是否伴发NF-Ⅰ、好发位置、骨质是否受累等特征对眼眶PNST的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 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 结果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 结论 CT和MRI分别结合3D VR血管成像和3D 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张建珂 《临床医学》2009,29(4):26-27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价值。方法分析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结果,以及常用的序列对照。结果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平扫定性者为35例,4例为MRI增强扫描后定性,3例结合CT、彩超定性。结论低场MRI对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及海绵状血管瘤的血流成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眼眶肿瘤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扫查(直接法),用探头压迫眼球,使压力传递至肿瘤,观察加压和解除压力过程中,以及加压前、后的彩色血流图像变化。结果用探头压迫眼球和解除压力过程中,30例眼眶肿瘤患者中6例(6/7)海绵状血管瘤内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解除压力过程中血流方向与压迫眼球时完全相反;施加压力前和停止加压后均无血流信号显示;13例实体性肿瘤内(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瘤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瘤1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假瘤1例)加压前后多可显示红、蓝血流信号,且压迫眼球时部分血流信号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流信号恢复,但血流方向不发生改变;2例静脉曲张检查时,在对颈内静脉施加压力和解除压力过程中,出现流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其余8例囊性病变内(皮样囊肿4例、黏液囊肿3例、脓肿1例)均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压迫眼球也无变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加压过程中,特征性动态血流信号的改变可以作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对眼眶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疑似患者16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3例,169例疑似患者均行MRI与CT检测,统计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果,比较MRI、CT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结果:经MRI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8例,经CT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74例,经二者联合检测确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真阳性91例;MRI、CT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97.85%、诊断准确率93.49%较单一检测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有助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早期诊断及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27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肿瘤均单发,良性25例,恶性2例。良性包膜均完整;18例硬膜内生长的良性肿瘤呈长圆形或结节状,7例跨硬脊膜生长而呈类哑铃形,其中6例良性伴椎管骨质压迫吸收,5例见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硬化带。恶性包膜欠完整,椎管骨质显破坏;1例椎旁软组织广泛侵犯。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较脊髓),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显强化;12例瘤内伴囊变,囊变区近似脑脊液信号,4例出血,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强化。27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囊变情况术前均正确提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9%(24/27)。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段,对术前指导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髓室管膜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分析32例颈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依据颈髓管膜瘤的MRI表现能作出定性诊断者占81.2%。32例均行手术治疗,获全肿瘤切除30例,次全肿瘤切除2例。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依据MRI表现颈髓管膜瘤的术前定性率高,但仍需与胶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脊髓炎等鉴别。显微手术和肿瘤全切除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27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肿瘤均单发,良性25例,恶性2例。良性包膜均完整;18例硬膜内生长的良性肿瘤呈长圆形或结节状,7例跨硬脊膜生长而呈类哑铃形,其中6例良性伴椎管骨质压迫吸收,5例见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的硬化带。恶性包膜欠完整,椎管骨质显破坏;1例椎旁软组织广泛侵犯。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较脊髓),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显强化;12例瘤内伴囊变,囊变区近似脑脊液信号,4例出血,多呈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强化。27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囊变情况术前均正确提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27/27),定性诊断符合率88.9%(24/27)。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是诊断椎管神经鞘瘤的有效手段,对术前指导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探讨115例眶内肿瘤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115例眶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5例中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者33例、炎性假瘤30例、皮样囊肿12例、多形性腺瘤11例、腺样囊性癌6例、脑膜瘤6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眶内转移瘤3例(包括肺癌2例、结肠癌1例)、继发性肿瘤1例(视神经母细胞瘤眶内浸润)、横纹肌肉瘤、脂肪瘤、淋巴瘤、原发性眶内黑色素瘤及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各1例。结果:良性肿瘤CT表现为大多数呈边缘清楚圆形、椭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移位,眶壁骨质无破坏。恶性肿瘤大多数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压迫或包绕周围组织,眶壁骨质破坏。CT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76.8%(88/115),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率达80.1%(81/101),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率50%(7/14)。结论:眶内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根据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对大多数眶内肿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