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2015,(9)
目的研究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病例,以1:3的比例随机配对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1.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住院时间22.22±6.65 d较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30.63±9.04 d缩短(P=0.007);2.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61.99±59.40μmol/L,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44.80±11.1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LT/ULN)15.29±7.6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ST/ULN)3.78±2.13,总胆汁酸(TBA)45.60±63.05μmol/L,HBeAg滴度0.51±0.31 S/CO,HBV DNA定量0(0~1.61×102)拷贝/mL均低于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 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肝功能损害较轻,HBeAg滴度和HBV DNA定量较低,住院时间也较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ALT大于15倍正常值上限(15×ULN)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ALT变化情况及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探讨ALT大于15×ULN肝损伤病因诊断.方法 检测70例ALT大于15×ULN肝损伤患者肝炎血清标志物、AL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峰值,分析肝炎血清标志物构成、ALT动态变化,比较不同类型肝炎实验室指标.结果 检出单一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者52例,占74.3%;2种阳性者4例,占5.7%;未检出者14例,占20.0%.不同类型肝炎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对数线性下降,戊型肝炎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血清肝炎标志物结合ALT动态变化可以指导ALT大于15×ULN肝损伤病因分析,作为临床诊断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 HBV)患者目前采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下调的必要性.方法收集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及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患者715例,病毒DNA均低于检测值下限,其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57例(携带组),慢性HBV抗病毒治疗组455例(肝炎组), ALT低于2 ULN经肝穿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组203例(其中ALT1 ULN 133例, ALT1-2ULN70例)(肝穿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胆脾B超等相关数据.肝穿组收集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及抗病毒治疗1年后肝功能数据.结果全部患者(n=715)ALT水平中位数为19 IU/L, 95%百分位数为31.2 IU/L(95%CI:30-34 IU/L), 95%百分位数男性为34 IU/L(95%CI:31-35 IU/L),女性为26.2 IU/L(95%CI:25-30IU/L).肝穿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ALT值下降显著,中位数由37 IU/L降至23 IU/L,具显著统计学差异(F=111.497, P=0.000).根据4种不同ALT正常值上限,肝脏显著炎症(≥G2)的检出率分别为0,38.78%,63.27%和84.69%.以ROC分析ALT对肝组织学显著炎症的评估价值, AUC值(Az)为0.751,对ALT与肝组织学炎症程度作Logistic回归分析, P值为0.331.结论目前应用的ALT正常值上限对评估慢性HBV是偏高的,似乎存在下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且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CHB)管理指南均将ALT水平作为患者是否应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我国现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建议, 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为≥1×正常值上限(ULN, 排除其他原因), 但并未明确规定ALT ULN参考值。除缺乏统一标准外, 我国临床实践中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多为40~64 U/L不等, 远高于部分国际权威CHB指南推荐的ALT阈值, 不利于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自发性HBV DNA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基线ALT、TBil对自发性HBVDNA水平下降的影响.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数据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74例,女性39例,年龄18~65(33.0±10.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12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9例;12周时失访19例(8.92%).所有患者HBV DNA基线均值为(6.66±1.03)log10拷贝/ml,12周时为(5.98±1.53)log10拷贝/ml(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基线时HBVDNA水平均值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分别为(6.45±0.99)log10拷贝/ml与(6.81±1.04)log10拷贝/ml(P<0.05);但两组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基线ALT及TBil值高于HBVDNA>3 log10拷贝/m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与<2 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的基线ALT、TBil水平相近(P>0.05).基线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与>5×ULN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LT≤5 × ULN及TBil≤5×ULN组HBV DNA水平均值高于其他3组(P<0.05),但12周时各组HBV DNA水平均值、HBV DNA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但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2例疗效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2 2例 ,诊断符合 1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具备下列条件 :①HBeAg阳性 ;②HBV -DNA阳性 ;③血清ALT大于正常值上限 2~ 5倍 ;④血清总胆红素(TBil)低于正常值上限 3倍 ;⑤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其中男性 77例 ,女性 4 5例 ,年龄 16 - 6 5岁 (中位数 33岁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6 0例 ,对照组 6 2例 ,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ALT和TBil水平经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LT小于2倍正常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肝患者纤维程度无创评估指标的筛选及其诊断模型的构建过程。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内科治疗的249例ALT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筛选出常规临床指标,经Spearman等级相关逐一分析各指标与肝纤维化间的相关性,筛选出有关联的指标(P0.001、r0.200),根据指标相关性的大小及不同组合构建不同模型,比较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指标相对较少且诊断能力佳的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249例,其中模型组204例,验证组45例。筛选19项临床常用指标,其中9项指标[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计数(PLT)、透明质酸(HA)、年龄、HBV DNA、脾厚、胆碱酯酶(CHE)、白球比值(A/G)、碱性磷酸酶(ALP)]与肝纤维化有相关性(P0.01、r0.200)。根据以上指标相关性的大小,拟将各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相对比值分别设定为1.0分、1.1分、1.5分,依次构建了8个模型,综合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确定模型5即DMFibro S模型为最佳诊断模型。以45例患者进行验证,准确度为77.8%。结论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佳的无创性诊断模型需具备纳入的指标较少且诊断能力佳的特性,同时还需要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 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肝脏炎症的相关性,评估GP73联合AST的无创诊断模型对显著肝脏炎症(≥G2)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CHB初治患者422例,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 value,ULN)的患者222例,ALT≥2倍ULN患者200例,全部进行GP73、AST、ALT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ALT2×ULN的患者进行肝活检,分析GP73与肝组织病理炎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无创诊断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对于显著肝脏炎症(≥G2)的诊断效能。结果 ALT2×ULN的患者GP73水平显著低于ALT≥2×ULN的患者,中位数分别为50.68 ng/mL和110.6 ng/mL (P0.01)。ALT2×ULN的患者具有显著肝脏炎症(≥G2)及显著纤维化(≥S2)者分别为57例(25.7%)和110例(49.5%),显著肝脏炎症组(≥G2)的GP73水平高于无明显肝脏炎症组(G0-G1)(P0.01),伴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增加,GP73水平逐渐升高且与肝组织病理的炎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05(P0.01)。Logistic回归构建的GP73联合AST的无创诊断模型诊断显著肝脏炎症的效能(≥G2)明显优于单独应用GP73、ALT以及AST,AUROC为0.836(95%CI:0.781~0.8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44%、80.61%(P0.01)。新模型采用≤2.88以及≥4.2的诊断界值可以使80.6%(175/222)的CHB患者避免行肝活检。结论血清GP73与CHB患者的肝脏炎症密切相关,应用GP73联合AST的无创诊断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显著肝脏炎症,替代肝穿刺,用以判定ALT在2倍正常值以下的患者是否须进行抗病毒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肝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成人急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和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中ALT、AST及γ-GT、ALP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及Glb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急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及γ-GT、ALP等可有一过性异常,且以轻、中度升高为主,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很少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特征,筛选与显著性组织学损伤相关的常规临床生化指标。方法分析2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不同ALT水平的病理特征。进一步分析组织学变化与常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1)CHB患者221例,不同ALT水平的显著性炎症发生率为ALT≤1 ULN组18.6%(8/43)、ALT1~2×ULN组40.26%(31/77)、ALT2×ULN组81.19%(82/101);而显著性纤维化发生率为ALT≤1 ULN组20.93%(9/43)、ALT1~2×ULN组37.66%(29/77)、ALT2×ULN组62.38%(63/101)。ALT2×ULN组患者显著性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发生率均较ALT≤1 ULN组和ALT1~2×ULN组的显著增高(P均≤0.00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LT、AST、Alb与显著性肝脏炎症相关,ALT、AST预测显著性肝脏炎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0.854±0.03);而AST、GGT、AKP和PLT与显著性肝纤维化相关。APAG(AST、PLT、AKP、GGT)模型及APRI指数预测显著性肝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0.874±0.03)。结论 1.ALT正常或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组织显著性改变较常见。2.APAG(APAG=0.034×AST-0.02×PLT+0.02×AKP-0.016×GGT)是预测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不同水平的ALT对FibroScan诊断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血清ALT水平分为ALT<1×正常值上限(ULN)、1×ULN≤ALT<2×ULN和ALT≥2×ULN 3组,分析3组采用FibroScan诊断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判断其诊断准确性.根据不同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受试者工作曲线或其曲线下面积(AURO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3例CHB患者中,FibroScan值与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在3组患者中均有明显的相关性(rs值分别为0.773、0.889和0.412,P值均<0.05).FibroScan诊断2级以上肝纤维化(F≥2,F0~1对比F2~4)和肝硬化(F=4,F0~3对比F4)的AUROC分别为0.916和0.971;其截断值分别为7.0kPa和13.0kPa;准确度分别为84.0%和93.4%.其诊断F≥2的AUROC和准确度均低于肝硬化.ALT<1×ULN、1×ULN≤ALT<2×ULN和ALT≥2×ULN 3组在诊断明显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939、0.967和0.687,其敏感度分别为90.0%、89.7%和47.8%;准确度为90.5%、93.9%和68.4%.ALT≥2×ULN组的AUROC、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低于另两组;而ALT<2×ULN两组的AUROC和准确度相近.ALT<1×ULN、1×ULN≤ALT<2×ULN和ALT≥2×ULN 3组在诊断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970、0.985和0.952,其敏感度分别为93.8%、100%和100%;准确度分别为:88.9%、95.9%和92.1%.3组的AUROC、敏感度和准确度均较高,未随ALT升高而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FibroScan是诊断2级以上肝纤维化,尤其是肝硬化可靠的检测方法; FibroScan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的准确性可能受ALT升高的影响不明显;诊断2级以上肝纤维化的准确性对于ALT<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影响,但是对ALT≥2×ULN的患者,其诊断的准确性降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whether or not the accuracy of 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with transient elastography (FibroScan) for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influenced by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213 consecutive CHB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biopsy and LSM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the criteria of ALT<1×ULN, 1×ULN≤ALT<2×ULN and ALT≥2×ULN. The 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AUC) were analyzed and the accuracy of FibroScan for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were detected i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stages of liver fibrosis and LSM (rs=0.773,0.889 and 0.412, P<0.05). AUCs of LSM in all patients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F≥2, F0-1 vs F2-4)and cirrhosis (F=4, F0-3 vs F4) were 0.916 and 0.971 respectively.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cirrhosis were 84.0% and 93.4% respectively.AUCs of LSM in ALT<1×ULN,1×ULN≤ALT<2×ULN and ALT≥2×ULN groups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were 0.939, 0.967 and 0.687 respectively.The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90.0%, 89.7% and 47.8%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ies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90.5%, 93.9% and 68.4% respectively. The AUC,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ALT≥2×ULN group for significant fibros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AUCs of LSM in three groups for cirrhosis were 0.970, 0.985 and 0.952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93.8%,100%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i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88.9%, 95.9% and 92.1% respectively.The AUCs,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for cirrh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didn't change with elevated ALT. Conclusion Transient elastography (FibroScan) is a reasonable noninvasive tool to diagnose significant fibrosis,especially liver cirrhosis in CHB patients. The accuracy of FibroScan for diagnosis of liver cirrhosis may not be influenced by elevated ALT. While in ALT≥2 ×ULN group, the accuracy of FibroScan for diagnosis of significant fibrosi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s compared to the ALT≤2×ULN group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有效预测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显著肝脏炎症的简易血清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纳入278例ALT2×ULN(ULN=40 U/L)的CHB患者。显著肝脏炎症定义为炎症程度(G)≥2。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ALT2×ULN的CHB患者显著肝脏炎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标志物对显著肝脏炎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278例患者中175例(62.9%)无显著肝脏炎症(G0~1组);103例(37.1%)伴显著肝脏炎症(G2~4组)。2组在ALT、AST、ALP、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透明质酸(HA)、甘胆酸(CG)、Ⅲ型前胶原(PCⅢ)和IV型胶原(ⅣC)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T、AST、ALP、GGT、Glb、PT、HA、CG、PCⅢ和ⅣC的水平越高,伴显著肝脏炎症的可能性越大[比值比(OR)均1,P值均0.05];PLT、Alb和ANC的水平越低,伴显著肝脏炎症的可能性越大(OR均1,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GGT、PT、IVC和HA是ALT2×ULN CHB患者显著肝脏炎症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分别为1.015、1.600、1.151、1.014,P值分别为0.008、0.021、0.003、0.018)。GGT、PT、IVC和HA诊断显著肝脏炎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04、0.722、0.707和0.632。GGT≥48.5 U/L预测显著肝脏炎症的特异性为90.3%、阴性预测值为74.6%。结论 GGT、PT、IVC和HA是ALT正常或2倍以内升高CHB患者显著肝脏炎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以GGT的预测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4.
ALT小于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ALT小于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与AL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3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肝功能、进行肝脏活检,肝脏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测.结果 ALT小于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64.68%有2级以上的炎症改变,56.44%有2期以上的纤维化.本组中ALT男性均值为(39.73±19.14)U/L,女性为(29.21±13.90)U/L.结论 ALT与炎性分级、纤维化分期均有相关性.ALT正常与不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炎性分级、纤维化分期不同,随着ALT数值的升高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了307例病人血清sIL-2R(其中2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6例脂肪肝均做了肝活检,16例慢性重型肝炎未做肝活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血清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G)、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指标在肝脏病理各级炎症及各期纤维化中的改变.结果血清sIL-2R、TB、G、ALT、ALP和γ-GT均值随着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加重而逐渐增高,A均值则随着肝脏病理炎症程度加重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sIL-2R、G均值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而逐渐增高,A均值则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sIL-2R、TB、A、G、ALT、ALP和γ-GT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定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参考指标,sIL-2R、A、G可作为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LT水平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硬度值(LSM)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及各分中心经肝穿刺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初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血常规、生化、HBV DNA、AFP、LSM、腹部超声和肝穿刺资料。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不同ALT水平的LSM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结果共入组104例患者,根据ALT水平分成3组[≤2倍正常值上限(ULN)、2~5 ULN和≥5 ULN],3组在性别构成比、BMI、HBeAg状态、HBV DNA水平、Alb水平、PLT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的LSM中位值分别为15.4、18.8及29.9 k Pa,LSM随着ALT升高而升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P0.05)。校正年龄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LSM与ALT仍呈正相关(r=0.220,95%可信区间:0.101~0.468,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LSM随着ALT升高而升高,患者年龄在不同ALT水平组间有差异,而校正年龄因素后,LSM与ALT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病理学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与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处理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292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符合慢性HBV携带者标准(G0~G1且S0~S1)与慢性肝炎标准[G>1和(或)S>1]分为携带组和肝炎组,比较不同年龄分层及ALT水平分层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同时比较其他可能与病理诊断相关的临床、生物化学及影像学指标,Logistic回归方程(后退法,极大似然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有140例,占47.9%;慢性肝炎152例,占52.1%.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在≤35岁与36~40岁、>4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6,8.534;P=0.047,0.003); ALT水平在<0.5×正常值上限(ULN)、(0.5~1.0)×ULN、(1.1~1.5)×ULN、(1.6~2.0)×ULN、>2.0×ULN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14,P<0.01),但ALT在(1.1~1.5)×ULN与>2.0×U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0,P=0.05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饮酒史、ALT分层、HBV DNA水平及超声检查肝表面是否光滑是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5、0.224、0.516、1.308、0.270,P=0.005、0.007、0.000、0.025、0.001).结论 年龄35岁以上且ALT水平介于(1~2)×ULN的患者行肝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8.
正【据《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年5月报道】题:预测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况的一项非侵入性模型(作者Gao S等)肝脏活组织检查仍是评估肝组织学状况的金标准。然而,其仍具有局限性。来自山东齐鲁医院肝病科的Gao等构建了一项非侵入性模型,用以预测ALT≤2倍正常值上限且HBe Ag阳性的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组织学状况。共298例HBe Ag阳性、ALT≤2倍正常值上限、HBV DNA载量≥20 000 IU/ml的患者纳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拉米夫定联合香菇多糖治疗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 99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我院住院及门诊 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2 2例 ,对照组 1 8例 ,均符合 1 995年北京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的诊断标准 ,且具备下列条件 :HBe Ag阴性 ;HBV- DNA阳性 ;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大于正常值 ( 0~ 40 U/L)上限 2~ 5倍 ;血清总胆红素 ( TBil)低于正常值 ( 0~ 1 7.1 μmmol/L)上限 3倍 ;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临床特点,为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HBe Ag阳性组(n=51)和阴性组(n=2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起病,ALT水平为523~2940 U/L,表现为黄疸型肝炎64例(86.49%),4周内临床治愈65例(87.84%)。HBe Ag阳性组与HBe Ag阴性组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HBe Ag阴性组患者的TBil水平[(141.1±132.9)μmol/L]较阳性组[(80.1±68.8)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5,P=0.007)。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发病过程类似于急性乙型肝炎,HBe Ag阴性患者的TBil水平较高,肝细胞损伤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