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管的颅脑手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置管的颅脑手术后感染的患者资料,探讨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治愈,1例未愈死亡。结论脑室外引流置管、V—P分流置管、引流管置管时间长、违反无菌操作、置管中出现脑脊液漏、未重视引流管的护理等,是置管的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脑脊液引流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继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以在本院进行脑脊液引流手术的6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60例接受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穿刺部位、手术方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基础疾病等相关情况,筛选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天和7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TNF-α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和脑脊液取样次数是脑脊液引流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和脑脊液取样次数是脑脊液引流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脊液引流术后脑出血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非手术患者,合并基础疾病、GCS评分、脑脊液取样次数均是继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后颅内感染率、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关预防测量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396例,对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脑脊液漏、术中是否存在鞍隔破损、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术后有无留置引流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应用激素等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9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19例,感染率为4.7%;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和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颅内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对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激素治疗及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仍与颅内感染明显相关,术后脑脊液漏、留置引流管以及激素治疗均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及时修补、加强留置引流管护理、严格掌握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以及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能会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介入影像学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造影剂肾病,亦称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是院内发生AKI的常见病因,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目前,对CI-AKI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重在针对其致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等进行预防和干预,故CI-AKI的发生机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就CI-AKI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麻醉手术后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经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中,可影响生存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的 探讨POC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以便降低其发病率.内容 综述POCD的定义并讨论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趋向 尽管POCD被普遍认为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其主要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老年人口的增加促使更多的研究关注POCD,以探索其潜在的发病机制,为防治其发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920例开颅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入选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将可能导致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差异的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开颅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和开放性颅脑损伤增加了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脑创伤并行脑室外引流手术患者,按照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和正常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区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名患者,男性98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5.7±13.1)岁,共有16例(10.2%)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组患者脑室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正常组(8.9±2.1 vs 7.1±2.3,P=0.0016);感染组合并其他系统的感染比例高于正常组患者(87.5% vs 42.1%,P0.001),感染组脑脊液采样频率每周大于3次的患者比例也高于正常组(75.0% vs 30.7%,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导管留置时间(OR=15.81,P=0.001),合并其他系统感染(OR=6.75,P=0.019),脑脊液采样频率(OR=44.28,P0.001)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留置天数,合并其他系统感染,脑脊液采样频率3次/周是颅脑创伤患者脑室外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甲状腺与乳腺同属激素依赖性器官,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乳腺癌患者多并发甲状腺形态学、病理学及功能改变.尽管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入,但其结果却不甚一致,相关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2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对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2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脑感染8例,感染率为3.6%;感染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与颈项强直,临床体征为脑膜刺激征,影像学主要特点为脑室均匀性扩大;实验室指标检查方面,脑脊液呈浑浊改变,脑脊液多表现白细胞水平、糖蛋白水平升高,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单因素分析,手术时间长、多种合并症、GCS评分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和置管、开放性损伤、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症治疗后,治疗有效率87.5%,病死率为12.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感染多具有明显临床特点,且具有多项复杂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确定。许多因素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如年龄、内分泌状况和遗传特性等,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内、外因素。乳腺癌是一局限性恶性肿瘤,其中致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对其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有人报道,乳腺机械性创伤是发生乳腺癌的一种危险因素,根据苏联和其它国家一些作者的资料,乳腺受创伤后发生癌症约为4.2~44.6%。认为创伤在乳腺癌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1.
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恶件程度高.其发生发展涉及很多危险因素,但导致胆管细胞癌变的共同通路是慢性炎症和胆汁淤积两个基础性病理过程.本文以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病理机制为切入点,就与之相关的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治体会,为制定防治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变、手术治疗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有关。本组经治疗后感染控制总有效率痊愈90.00%(27/30),治疗期间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病情危重,手术次数多、手术时间较长等危险因素较多的颅脑手术患者,应合理控制基础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发生感染后积极完善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及时干预,可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几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后常以5%白蛋白扩容,但白蛋白有致敏和传播致病原的危险,而且价格较高,来源有限。6%羟乙基淀粉作为代血浆可以弥补白蛋白的不足,但文献报道大剂量羟乙基淀粉对凝血机制有影响。本文比较了不同剂量的羟乙基淀粉和白蛋白在小儿体外循环后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生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其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最为常见[1].健全的静脉关闭机制对于诱发和维持阴茎的勃起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与胶原含量维持一定的比例是静脉关闭机制正常发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出现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8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检验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年龄≥50岁、接受后颅窝手术、手术时间≥4小时、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GCS评分低于非感染组,探头留置时间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后颅窝手术、GCS评分、探头留置时间是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早期颅内感染具有较多危险因素,年龄增加、后颅窝手术、低GCS评分和探头留置时间长均会增加颅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压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9,自引:16,他引:69  
从压疮主要研究方法、经典学说和危险因素等方面阐述压疮的发生机制,结合近年相关研究,提出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各危险因素在压疮发生中的相互作用、危险因素的人群特异性等研究疑点,认为压疮机制研究应体现因素完整性和人群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在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多种致病因素中,胰腺血流分布异常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循环灌注的改变是中、重度胰腺炎的特征并与其严重程度相关,争论之处在于缺血是造成坏死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还是单独的致病因素。作者通过大鼠胰腺低灌注的模型后发现,缺血导致早期异位胰蛋白酶原激活,血淀粉酶升高及随之发生的急性胰腺炎的组织损伤特征,由此提出缺血可能是急性胰腺炎病理改变的初始因素。 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n=35;实验组n=64,造成失血性低血压状态30分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术后谵妄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尽管术后谵妄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但年龄、全麻、阿片类药物等可能是其危险因素[2]。即使没有任何目前已知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同样面临罹患谵妄的危险[3]。对于心胸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几率更高,危险因素更为复杂[4]。新近研究显示,全麻术中应用1μg/kg右美托咪定和复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是指发生在股骨头的原因不明或仍不能确定的骨坏死.好发于50岁以下的成人,男多于女,双侧病变率约40%,许多疾病或治疗方法与本病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多数学者已将这些因素视为病因或致病危险因素,但是这些危险因素是如何引起骨坏死的尚不太清楚,本文简单叙述了国外在本病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致病危险因素【激素】长期超生理剂量或短期过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19.8~27.8%的骨坏死患者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约4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32例作为观察组,未感染的1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及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结果开放性损伤、手术部位、次数、时间、术后蛋白量、脑脊液漏形成及留置引流管是导致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经治疗和综合护理后,治愈20例(62.50%),好转9例(28.13%),死亡3例(9.37%)。结论针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综合护理,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