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查找重点区域及聚集时间,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0-2016年山东省各县(市、区)网络报告的SFTS疫情数据,结合人口数据、地理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Open GeoDa 1.2.0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东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2 319例,平均发病率为0.34/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230例,平均病死率9.92%,发病数和发病率逐年增多。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2-2016年SFTS空间分布均具有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 Moran’s I值均为正值(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高流行区主要位于淄博、泰安、莱芜、威海、烟台等市的相关县区。时空扫描分析发现3个时空聚集区域:1)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以烟台市芝罘区为中心点,共覆盖16个县(市、区)(LLR=677.15,RR=11.58,P<0.001)。2)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泰安市新泰市为中心点,共覆盖6个县(市、区)(LLR=457.51,RR=9.25,P<0.001)。3)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潍坊市安丘市为中心点,共覆盖28个县(市、区)(LLR=142.59, RR=4.97,P<0.001)。结论 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泰安、莱芜、烟台、威海的相关县(市、区),是我省预防控制该病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对16例SFTS死亡病例(病例组)和16例一般病例(对照组)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蜱叮咬史的比例分别为25.00%和18.75%,有田间劳作史的比例分别为75.00%和8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病例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10天,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4天.病例组从发病到首诊的时间间隔和住院治疗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2.50%的死亡病例伴有基础疾病,显著高于对照组25%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病例组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ALT、AST、LDH、CK和BUN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既往有基础疾病史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16.30)岁,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死率不同(χ2=10.148,P=0.008,P=0.05);农民占89.29%。病例发病前2周内53.85%的病例有户外活动史,多从事种地、割草、采茶等活动,29.09%有明确蜱暴露史,54.90%家里饲养动物,51.06%有老鼠暴露史。大部分病例有发热、疲劳、畏寒、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均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存活和死亡病例间牙龈出血症状不同(χ2=4.114,P=0.043,P=0.05)。存活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平均5.5 d,死亡组7.5 d,病例从确诊到死亡平均3.5 d,其中有2人是死亡后才被确诊。结论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中老年农民高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及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71.4%的患者有基础性疾病,发病到死亡平均时间为9 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厌食(90.5%)、乏力和肌肉酸痛(85.7%)、恶心和呕吐(61.9%)以及头痛和头晕(42.9%)等;9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52.4%有肺部感染表现,47.6%出现出血症状。所有患者血小板降低,81.0%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降低,79.2%的患者出现蛋白尿;81.0%的患者ALT升高,90.5%的患者AST升高。呼吸、循环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死亡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入院时即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诊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由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白蛉病毒SFTS病毒(SFTSV)引起。出血热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异常。有时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全身器官衰竭,SFT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接近10%。SFT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无针对该病毒的治疗方法。保护自己不受感染最简单的方法是避免被蜱虫叮咬。目前,该疾病已经演变成为世界各国人类的严重健康问题。收集SFTS的流行病学资料,了解SFTS的疾病特点和诊疗进展,以帮助应对这种疾病。本综述将从流行病学史、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最新策略展开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16.30)岁,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死率不同(χ2=10.148,P=0.008,P=0.05);农民占89.29%。病例发病前2周内53.85%的病例有户外活动史,多从事种地、割草、采茶等活动,29.09%有明确蜱暴露史,54.90%家里饲养动物,51.06%有老鼠暴露史。大部分病例有发热、疲劳、畏寒、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均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存活和死亡病例间牙龈出血症状不同(χ2=4.114,P=0.043,P=0.05)。存活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平均5.5d,死亡组7.5d,病例从确诊到死亡平均3.5d,其中有2人是死亡后才被确诊。结论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中老年农民高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及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地区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该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地区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首发的5例SF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临床资料并总结特征,观察5例患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结果 患者的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5例患者中,4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5例患者均有明显的发热和乏力症状,其中3例有恶心、呕吐症状,4例食欲减退,3例寒战,轻症患者4例,重症患者1例;5例患者中4例白细胞(WBC)水平下降,5例血小板(PLT)计数均低于正常;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升高;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高龄患者主动放弃治疗,最终死亡。患者3在0—6天发热期和第7—13天MODS期病毒载量高于其他存活4例患者。结论 患者多数有发热乏力表现,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变,经对症支持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死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中无形体病鉴别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中是否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并进行HGA临床分析.方法 将2010年收治的4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1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并发自发性腹壁血肿(spontaneous abdominal wall hematoma, SAWH)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SFTS 并发SAWH的认识。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信阳医疗区感染科收治的12例SFTS并发SAW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5.8岁,发病时间集中在5~10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持续性疼痛,皮下淤血、瘀斑,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12例患者中SFTS普通型2例、重型7例、危重型3例 。SAWH确诊时间均在SFTS病程的7~13 d,其中发生在极期8例、恢复期4例。12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10例,SAWH均发生在肺部感染后3~5 d。10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结论?SAWH是SFTS少见并发症,多发生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极期或恢复期,以腹部持续性疼痛,皮下淤血、瘀斑,HGB进行性下降为突出表现,及时CT检查可早期诊断,经内科综合治疗,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4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市某医院2007年4月—2011年5月收治的4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7月发病,21.80%患者有蜱叮咬史。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纳差、全身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和头痛。体征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实验室指标异常主要为WBC、PLT降低,ALT、AST、CK和LDH升高。68例死亡,病死率为16.1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伴有实验室检测指标明显异常。在诊疗过程中,宜采取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蓬莱市人民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呈高度散发,以农民(94.34%)为主,聚集性发病14例,6—9月为发病高峰。所有患者均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全身酸痛、纳差和恶心,主要体征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触痛(64.15%)、舌体及肢体震颤(58.49%)。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发病早期WBC下降(94.34%)、PLT下降(88.68%)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降低(98.11%),ALT、AST、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空腹血糖升高以及蛋白尿。治愈39例,死亡14例(26.42%)。年龄偏大、既往有基础疾病、发病后未及时诊治以及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防止并发症,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9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寻找重症患者预警指标,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安庆市立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SFTS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其中轻症组44例,重症组46例,比较两组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结果 90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88例为农民,女性62例,男性28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中位年龄更高(分别为62岁和66岁,Z=-2.032,P=0.042);重症组热程更长(Z=-2.558,P=0.010)、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更高(χ2=9.406,P=0.002);重症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均高于轻症组(Z值分别为-2.041、-2.054、-3.576、-4.571、-4.452、-4.993、-4.500,均P <0.05),而血钙(t=-3.471)、血小板(Z=-8.124)、淋巴细胞计数(Z=-1... 相似文献
17.
[摘要]?自2010年以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SFTS诊疗能力的提高,我国SFTS整体病死率下降,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为提高对重症SFTS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组织专家,结合近十余年SFT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诊疗经验,讨论并形成本共识,为进一步提高重症SFTS的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对温度的敏感性,为SFTSV的消毒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将SFTSV细胞培养上清液分装到250 μL的PCR管中,100 μL/管,分别放置在4 ℃冰箱,以及25 ℃、37 ℃、39 ℃、56 ℃、70 ℃金属浴中,处理预定时间后,再将其感染Vero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随温度的升高,病毒滴度下降速度加快,在4 ℃、25 ℃、37 ℃和39 ℃放置24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 μL分别下降到107.00/100 μL、106.75/100 μL、106.50/100 μL和105.00/100 μL。同一温度,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下降趋势也愈加明显,SFTSV在4 ℃、25 ℃、37 ℃放置72 h后,病毒滴度由107.25/100 μL分别下降到106.63/100 μL、106.50/100 μL和103.38/100 μL。SFTSV在39 ℃放置72 h失去感染性,在56 ℃作用180 min或70 ℃放置5 min即被灭活。结论 SFTSV 70 ℃放置5 min即被灭活,但其在4 ℃和25 ℃条件下放置3 d,病毒滴度变化不明显,实验室和医务人员应重视个人防护和对被SFTSV污染过的物品的消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及病毒基因序列,为SFT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例SFTS死亡病例(病例组)和24例存活病例(对照组)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MEGA5.1对毒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1)死亡病例组有田间劳作史的比例为50.00%,存活病例组为8.33%,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3),OR=11.00;死亡病例组家中养有动物且动物身上有蜱虫发现比例为37.50%,存活病例组为4.17%,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39),OR=13.80。2)死亡病例组中有畏寒症状比例为25.00%,存活病例组为79.17%,(P=0.02),OR=0.08;死亡病例组中有腹泻症状比例为37.50%,存活病例组为83.33%,(P=0.04),OR=0.12;死亡病例组中初诊有体表淋巴结肿大比例为50.00%,存活病例组为12.50%,(P=0.04),OR=7.00。3)死亡病例组及存活病例组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水平,死亡病例组血小板均值高于存活病例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2)。4)日本与这4株死亡病例所在的岱山岛均为海岛环境,其L、M核苷酸序列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然而基于S片段的进化树上江苏的代表株也进入到这个分支。结论 有田间劳作、家中动物身上有蜱虫及初诊体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而有腹泻及畏寒症状的病例死亡风险较低,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另外布尼亚病毒在海岛环境上可能有比较独特的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参数变化,为尽早识别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省4家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部症状分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SFTS病例208例,其中合并脑部症状组 62例,未合并脑部症状组146例。组间比较分析发现,合并脑部症状SFTS患者病死率较高(17.74% vs 5.48%,χ2=7.884,P=0.005)。在整个住院期间,两组12项实验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期,合并脑部症状的SFTS患者BUN(Z=2.084,P=0.037)、CREA(Z=-2.698,P=0.007)、UA(Z=-2.289,P=0.022)、CRP(Z=-3.209,P=0.001)、PCT(Z=-2.647,P=0.008)更高,而LYNP(Z=-2.240,P=0.025)、PLT(Z=-2.469,P=0.014)、TP(Z=-2.142,P=0.032)、ALB(t=2.172,P=0.032)、CO2CP(Z=-2.245,P=0.025)、FDP(Z=-2.829,P=0.002)较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GRA(Z=-2.346,P=0.019)、TB(Z=-3.199,P=0.001)、CRP(Z=-2.605,P=0.009)和Ca(Z=-2.807,P=0.005)较高,LYNP(Z=-2.790,P=0.005)、RET(Z=-2.329,P=0.020)和AMY(Z=-2.144,P=0.032)较低;恢复期,合并脑部症状组的CK(Z=-2.007,P=0.045)较高,PLT(Z=-2.856,P=0.004)、AMY(Z=-2.586,P=0.010)较低。结论 合并脑部症状SFTS病死率较高,住院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密切关注BUN、CREA和CO2CP变化,尽早识别可能的合并脑部症状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