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描述男性泌尿生殖层的层面解剖学形态,探讨该层面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层面解剖学方法解剖10具男性尸体躯干与20具盆腔标本,系统地描述泌尿生殖层的解剖形态,并与相应腹腔镜下解剖结构相比较。结果 男性泌尿生殖层为泌尿生殖筋膜包被,整体结构可分3段--腹段、盆段和精索段。泌尿生殖层腹段头侧由泌尿生殖筋膜紧密愈着于膈下筋膜,外侧与腹横筋膜间形成侧锥筋膜,其腹侧为原始体腔膜形成的后腹膜以及后腹膜与腹内脏器固有筋膜形成的融合筋膜,背侧为腰肌筋膜;腹段在肠系膜下动脉以下,形成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的独立层面,在盆腔入口处延续为位于中央的盆段和位于两侧的精索段。精索段外侧界为精索血管,内侧界为输尿管,前界为输精管,外被泌尿生殖筋膜,形似三角,经由内环外出至腹股沟管,延伸至睾丸。盆段入盆后包绕在直肠周围下行,直肠后方的泌尿生殖层约在骶4椎体前方融汇于直肠固有筋膜,其内走行腹下神经;直肠侧方泌尿生殖层内为下腹下神经丛以及输尿管、输精管走行,泌尿生殖筋膜脏层覆盖其内侧表面,行向直肠前方,终于精囊腺-前列腺交界,泌尿生殖筋膜壁层覆盖于下腹下神经、输尿管背侧及外侧,下行与膀胱固有筋膜融汇。结论 泌尿生殖层各段构成结肠、直肠周围毗邻层面,该解剖结构对于结直肠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密切相关的直肠周围筋膜和间隙的解剖结构。方法利用21具固定尸体(男15、女6)制作30个半盆腔和6个3/4盆腔.解剖和观察直肠周围筋膜和间隙。结果直肠后方由前至后存在3层筋膜:包绕直肠系膜的直肠固有筋膜、骶前筋膜和与骶骨骨膜相愈着的梨状肌筋膜。直肠系膜包含两个部分:经典的由直肠固有筋膜所包绕的后外侧脂肪为其后部.由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包绕的直肠前脂肪为其前部。骶前筋膜向前延续于Denonvilliers筋膜前叶.将直肠系膜和梨状肌筋膜之间的间隙分为前方的直肠后间隙和后方的骶前间隙。直肠后间隙向头侧与左结肠后间隙交通,向前与Denonvilliers筋膜两叶之间的间隙(直肠前间隙)交通。结论以直肠系膜为中心,直肠固有筋膜、骶前筋膜和盆壁肌肌膜自内向外呈环形分布。骶前筋膜将直肠周围的间隙分为中心的直肠后间隙和外周的骶前间隙两个环形间隙。直肠后间隙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理想外科平面。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相关解剖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要求,从肿瘤根治和膀胱功能、性功能保护的角度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关键步骤的解剖学要点。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8月施行32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从Toldt间隙的分离、肠系膜下动脉的处理、侧腹膜的解剖、骶前间隙和骶直肠筋膜的分离、直肠侧韧带的分离及直肠前方间隙的分离6个关键性步骤对TME手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Toldt间隙和骶前间隙是一个相互延续的筋膜间隙,走行于该间隙的腹下神经与直肠固有筋膜关系密切。骶直肠筋膜是盆壁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在盆底部的融合,是TME手术盆腔分离的重要标志。在精囊腺平面以下,直肠前方和前侧方的解剖层面最为致密,适度的牵拉暴露和锐性分离有利于寻找正确解剖间隙和保护神经丛。结论紧贴直肠固有筋膜分离并保持该筋膜的完整是直肠癌根治手术中贯彻TME概念并保护膀胱功能和性功能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安全平面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直肠固有筋膜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寻找无血管、神经的间隙,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安全平面"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26例10%甲醛固定的成年男性盆腔标本进行研究,20例沿正中切开行局部解剖观察,6例行断层解剖观察.结果 直肠固有筋膜腹侧与Denonvilliers筋膜相邻,共同构成直肠膀胱隔,两者之间为无血管、神经的潜在间隙.直肠固有筋膜背侧与骶前筋膜水平走行,构成无血管、神经的骶前间隙,此间隙解剖变异较大,16例(80%)标本筋膜间隙明显,内有板层状直肠骶骨韧带走行(分层型) 4例(20%)无筋膜间隙,由肌肉样组织填充或骶前筋膜融合、增厚(融合型).直肠固有筋膜外侧与盆腔壁层筋膜构成直肠外侧间隙,间隙内可见直肠侧韧带和盆腔神经丛,依据神经丛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关系分为紧密融合型(17例,85%)和疏松连接型(3例,15%).结论 直肠腹侧的"安全平面"介于直肠固有筋膜与Denonvilliers筋膜之间,后外侧位于直肠固有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  相似文献   

5.
作者收集5431例手术资料,发生盆腔大出血111例,其中死亡7例,平均发生率2.04%,病死率6.31%。现结合文献,对其防治简要综述如下。①术前必须熟悉掌握盆腔局部解剖。骶前间隙(或直肠后间隙)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易被钝性分开。骶前筋膜与骶骨之间夹有骶中动脉和骶前静脉丛。腹会阴筋膜前层与前列腺囊和精囊腺的附着处极易分离,后层与直肠前壁附着较紧。直肠侧韧带内有直肠下血管经过。骶前静脉丛主要由骶中静脉和骶外侧静脉所形成,属椎外静脉系前丛的一部分,是椎静脉系统的尾端,缺乏静脉瓣,相互沟通的血池,称肺静脉,腔静脉、门静脉系之外的第四个静脉系统。其沟通上下腔静脉且血流具“双向”特性。在截石位麻醉下椎静脉的压力比腔静脉高3~4倍。骶骨椎体静脉在穿出骨孔处外膜与骶椎骨膜相融洽,损伤时破裂的静脉断端立即缩至骨孔内使出血孔持续开放难以止血。②手术操作运用术者熟练掌握的方法:术者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方法,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避免出错。常用者有钝性分离法,直视下锐性钝性相结合直肠游离法、锐性分离法、直视下高频电刀电切分离法。大肠癌手术易发生盆腔大出血的部分有三处:即骶前静脉丛、膀胱前列腺后方与两侧的膀胱前列腺静脉丛以及女性的阴道静脉丛,还有直  相似文献   

6.
男性盆丛解剖标志在下尿路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下尿路手术中避免损伤盆丛的解剖标志,对10个盆腔器官标本作盆丛大体解剖或大切片,观察盆丛与盆腔器官的毗邻关系,结果表明,盆丛位于直肠的前外侧,精囊腺的后外侧,在前列腺基底部与前列腺外侧的血管形成神经血管束,于尿道感染部的外侧和后外仙穿过尿生殖膈,认为精囊腺和神经血管束可作为下尿路术中避免损伤盆丛的解剖标志,文中还对盆丛的解剖分布及其与医源性阳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一肛肠外科和妇科重要的解剖学术语,进而阐明与直肠癌手术相关的妇科解剖。方法对32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外科解剖把盆腔筋膜由外向内、由背侧向腹侧依次为壁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脏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出膀胱、子宫的神经分支,而在侧后方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妇科解剖所述膀胱子宫韧带深层、直肠子宫韧带或子宫骶骨韧带以及输尿管系膜实际上都是外科解剖中的盆脏筋膜的一部分。膀胱子宫韧带浅层是膀胱腹下筋膜。  相似文献   

8.
总结泌尿生殖膜结构的分层、延续和附着,探讨膜间隙通连关系,提出"膜"术师手术理念,为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提供精细解剖指导。结合术前影像规划,术中对泌尿生殖膜结构认真辨识和膜间平面确认,术后反复观看手术录像。我们认为存在一个独立的包绕肾、输尿管、生殖血管、膀胱、前列腺、精囊、输精管的泌尿生殖筋膜系统,将腹膜后和腹膜外划分为数个无血管解剖间隙。沿此间隙精确手术,可以避免副损伤、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速度。把泌尿生殖筋膜当作整体去认知,掌握其精细解剖结构,循膜间平面操作是安全快速手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间入路,悬吊子宫,自骶岬水平切开乙状结肠系膜及腹膜反折,向左牵拉系膜,显露Toldt’s间隙,解剖肠系膜下血管鞘,离断IMA、IMV,清扫淋巴结。乙状结肠系膜向右牵拉,显露Toldt’s线。在此向头侧游离Toldt’s间隙,避免损伤输尿管和血管。在乙状结肠系膜后方,向尾侧扩展至直肠后间隙,避免损伤腹下神经和骶前静脉丛。暴露直肠系膜与盆壁筋膜之间的无血管间隙并行钝性分离,从后壁中央开始,逐步向两侧进行分离,离断直肠骶骨韧带,分离直肠前壁。对直肠远切端可行肠壁裸化。经肛拖出后离断肿瘤,行腔内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盆腔内脏神经的走行及与盆腔筋膜的关系,寻找安全的操作平面,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内脏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例人骨盆标本,观察盆腔内脏神经的走向分布及与筋膜间隙的关系。结果腹下神经全程走行于骶前筋膜内,下腹下丛走行于盆壁层筋膜内,并于直肠2点及10点处(截石位)在多个平面交叉穿入Denonvilliers筋膜汇入泌尿生殖血管束,Denonvilliers筋膜内存在横行的神经交通支。结论直肠后方及侧方的手术操作平面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靠近直肠固有筋膜一侧,在直肠前方的手术操作应注意保护直肠2点及10点位置的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及Denonvillers筋膜内的神经交通支。  相似文献   

11.
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提出推动了结直肠外科进入膜解剖时代,极大降低了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及改善了泌尿及性功能的保护。但由于盆丛及神经血管束与直肠系膜间存在多处微血管及神经的支配关系,导致直肠系膜在侧前方及侧后方与盆壁均存在致密粘连,神经血管束被分为多层的Denonvilliers筋膜包裹及分割,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向后与盆筋膜壁层的前叶相延续,盆筋膜壁层分层包绕腹下神经、盆丛及神经血管束,保护Denonvilliers筋膜后叶及盆筋膜壁层的完整性是保护神经血管束的重要原则,神经纤维周围有微血管并行,来自髂内血管系统走向直肠系膜的滋养血管具有不同于盆筋膜壁层表面微血管的走行特征,可作为辅助筋膜辨识的重要标志。适当的牵拉暴露、分离手法,优化的手术流程,熟悉筋膜解剖以及微血管对筋膜辨认的作用是避免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筋膜的结构、范围及其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层次关系。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对由广东药科大学生命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与胚胎学系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2具(男性5具、女性7具)骨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对Denonvilliers筋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0例直肠癌病人(男性10例、女性10例)的盆腔磁共振图像和手术视频进行解剖学印证。结果 12具骨盆大体标本显示,盆筋膜与Gerota筋膜相延续,部分纤维于S4水平构成直肠骶骨筋膜,向下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终止于联合纵肌;部分纤维与后方骶前筋膜融合构成肛提肌上筋膜及肌间纤维。Denonvilliers筋膜在盆腔前外侧约2点、10点处与盆筋膜相延续构成完整筒状结构,包绕内层由直肠固有筋膜封套的直肠系膜;除“侧韧带”处有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淋巴管、直肠中动脉相连外,两层筋膜形成完整的双筒状结构,横断面呈同心圆状。除直肠支进入直肠固有筋膜外,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支均位于盆筋膜内层及Denonvilliers筋膜以外,沿直肠固有筋膜轮廓游离能够避免损伤盆腔自主神经。在7具女性骨盆标本中均能见到菲薄的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直肠癌病人的横断面磁共振图像能够看到直肠固有筋膜与外侧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和间隙,手术视频资料也可见到完整盆壁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结论 直肠癌手术中,在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两层结构的间隙进行分离,并保持两层筋膜的完整性,对于保证肿瘤根治性和保护排尿及性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分析基于膜解剖的 “两间隙”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解剖学理论,探讨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行“两间隙”清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解剖观察24具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成人尸体标本,对与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相关的筋膜和间隙进行记录和描述。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行3D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两间隙”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1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24具尸体均可以明确解剖出直肠固有筋膜、尿生殖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闭孔筋膜(壁筋膜),并在直肠侧方从内至外依次排列。直肠固有筋膜表现为覆盖在直肠及其周围脂肪表面的最内侧薄层筋膜。尿生殖筋膜是位于直肠侧后方的盆腔最为致密的筋膜,其中20例(83.3%)腹下神经位于尿生殖筋膜内;4例(16.7%)腹下神经位于尿生殖筋膜的深面。膀胱腹下筋膜是由脐动脉、膀胱下动脉和膀胱壁组成的“三角形”筋膜。临床实践表明,14例病人均在3D腹腔镜下完成侧方淋巴结清扫。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时间为(175±27)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mL,2例病人出现并发症,淋巴漏和下肢疼痛各1例,术后住院时间(11±2) d。3例(21.4%)病人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侧方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为单纯性髂内淋巴结转移,平均侧方淋巴结检出数目(8.4±1.3)枚。结论 “三筋膜”(尿生殖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闭孔筋膜)构成了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两间隙(膀胱旁间隙和Latzko直肠旁间隙)。基于膜解剖的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两间隙”清扫术依据膜解剖标记完成,层面容易辨识,血管、神经定位明确,初步的手术经验证实临床切实可行,不但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保证手术的根治性,值得进一步积累病例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男性盆丛神经(IHP)及其分支的局部解剖特点,减少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中对IHP的医源性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具成年男性尸体骨盆标本,了解IHP及其分支的分布特点。结果:IHP位于腹膜后精囊腺的后外侧,是均一排列的矩形神经丛;IHP纤维分为上、中、下支,上支支配膀胱,中支支配前列腺和精囊,下支纤维支配直肠下部;精囊腺的各面均有IHP纤维支配,以后外侧面为主。IHP的纤维位于膀胱颈的侧面,支配膀胱的侧后壁,膀胱的前表面没有神经支配;IHP与血管形成VAN结构,静脉位于最侧面。海绵体神经起源于IHP的前下方,于前列腺的后外侧形成宽约6mm的神经血管束,在血管的外侧向前下方走行。结论:精囊可作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沿精囊和IHP之间的解剖平面分离,可避免对IHP的损伤;紧靠前列腺被膜向下分离至前列腺尖部,并充分显露尿道,可有效地保护海绵体神经血管束。  相似文献   

15.
从盆腔筋膜的外科解剖来理解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壁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膀胱、子宫神经分支,而在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在直肠后方为脏、壁筋膜之间,而在直肠侧方实际上位于脏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之间。侧后方的腹下神经、侧前方的盆丛及其分支是正确层次的标记。  相似文献   

16.
1骶前静脉丛的局部解剖 骶前筋膜是盆筋膜层增后部分,开始于第一骶椎体前方,附着于第三、四骶椎前方,向前附着于直肠肛管交界处和直肠筋膜。此筋膜与骶骨之间有骶中动脉和骶前静脉丛。骶前静脉丛属于椎外静脉系前丛的一部分主要由骶中静脉和骶外静脉所形成,是椎体静脉系统的尾端部分。通常与直肠系膜静脉无交通支。椎体静脉在椎体骨松质中具有静脉窦状结构,起自椎体的中央,有分支向后穿出与椎内静脉的前丛相连,另有分支由椎体的前外侧穿出与椎外静脉的前丛相连。在骶骨处,这些静脉孔常位于第3~5骶椎,其一端呈直角汇入骶前静脉丛,另一端在骨膜下的椎体浅部形成静脉窦状结构。骶骨椎体静脉系统是骶前静脉丛与椎内静脉系尾端的骶管内静脉丛之间的通道,其在穿出骨孔处,外膜与骶椎骨膜相融合,手术损伤时,破裂的静脉断端可回缩至骨孔,从而使出血难以停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精索壁化正确的外科操作平面。方法:回顾分析为63例成人男性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复习、再认识精索壁化的解剖学特点及意义。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并发症少;腹横筋膜表面有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分布;腹直肌后鞘连续性覆盖在腹膜下筋膜浅层表面;输精管及生殖血管位于腹膜下筋膜深浅层之间,腹膜与输精管、生殖血管表面的筋膜之间有天然的间隙,腹膜及腹膜下筋膜深层表面均有呈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结论:精索壁化的外科平面在腹膜与腹膜下筋膜深层之间;辨认这些重要的解剖标志——腹膜及筋膜结构表面的微小血管,以其为导向,可进行精准的外科操作,是TEP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明健康男性直肠周围筋膜和神经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 观察健康成年男性的CT和MRI影像资料各10例、男性尸体骨盆标本MRI扫描影像5例.结果 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显示为环形直肠系膜后外侧的联合层;此联合层于S5椎体水平增厚为直肠骶骨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是联合层在直肠系膜前面的延续.下腹下丛为联合层后外侧,联系直肠、膀胱和盆侧壁的网孔结构.直肠周围筋膜的MRI T2影像较T1和CT影像更清晰.结论 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在MRI T2影像中为连续、清晰的联合层,在指导直肠癌的影像学评估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后腹腔镜下肾筋膜应用解剖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后腹腔镜下肾筋膜的应用解剖分型,为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的深入开展提供活体形态学基础.方法:2000年2月~2009年2月,对453例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术中采用自制气囊扩张腹膜后间隙,建立人工气腹后,常规清理腹膜外脂肪组织,观察肾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的后腹腔镜下解剖特点,并用照片和(或)视频的方式记录解剖学特征.421例镜下肾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方式的解剖资料记录完整.结果:肾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的镜下解剖形态分为三型.Ⅰ型:肾前、后筋膜在肾外侧融合成单一的侧锥筋膜;Ⅱ型:肾后筋膜的外侧份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于肾外侧续于肾前筋膜,后层向外侧续为侧锥筋膜,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亦相延续;Ⅲ型:肾前、后筋膜分别经肾前和肾后行向外侧,观察不到侧锥筋膜结构.421例手术观察肾后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方式的后腹腔镜下分型,其中Ⅰ型93例(22%),Ⅱ型最常见,273例(65%),Ⅲ型55例(13%).本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小样本尸体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结论:肾后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方式的后腹腔镜下分型研究有利于正确定位肾旁前间隙(肾前筋膜和后腹膜之间的间隙).根据不同的肾筋膜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分离层面准确地解剖该间隙,可减少腹膜间位器官损伤,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分析直肠的局部解剖学特点,总结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的关键步骤、解剖层次及操作技巧.收集32例行腹腔镜TME的患者资料,对术中Toldt间隙及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骶前间隙、直肠侧韧带及直肠前方间隙分离等术中关键步骤、解剖平面及操作技巧进行观察和描述.Toldt线是进入侧后方解剖平面的标志线,Toldt间隙是起始解剖的标准外科平面,直肠后壁为天然的外科平面,Toldt间隙和骶前间隙为相互延续的筋膜间隙,Denonvilliers筋膜是直肠前分离的标志平面.这些直肠局部解剖学特点对根治性直肠癌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