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缺乏高效率的细胞培养体系,人们对HCV生活史的认识、对相关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寻找高效率的HC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一直是HCV研究的重点,现就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容易导致HBV的变异,从而产生耐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种族特异性而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已成为HBV感染防治研究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介绍了HBV DNA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基因型与患者临床表现、抗病毒疗效和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HBV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人种特点、临床意义及检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乙型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外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是:①对HBV颗粒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对HBV的生活周期有了更多了解;②发现了一种HBV侵入肝细胞的抑制剂,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全序列分析,将HBV分为A、B、C、D四种基因型。目前,根据HB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差异≥4%,将HBV分为8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H。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如A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A1(Aa)、A2(Ae)、A3(Ac)亚型;B基因型分为B1(Bj)、B2(Ba)、B3、B4和B5亚型;C基因型分为C1(Cs)、C2(Ce)、C3、C4和C5亚型;D基因型分为D1、D2、D3和D4亚型;F基因型分为F1和F2亚型等[2-6]。一、HBV基因型的地域和种族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种族和… 相似文献
7.
本介绍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类型特点及其在HBV致病性、HBV相关性肝癌、HBV基因表达调控、抗病毒药物筛选和HBV疫苗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HBV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类型特点及其在HBV致病性、HBV相关性肝癌、HBV基因表达调控、抗病毒药物筛选和HBV疫苗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10.
树突状细胞HBsAg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表达HBsAg的HepG2/S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以探索DC-HBsAg疫苗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中的作用。方法 从健康外周血中分离邮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作用下培养7d诱导出DC,然后以DC为刺激细胞在体外诱导出HBsAg特异性CTL;将携有HBV-S基因的pLXSN/S重组质粒电击导入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表达HBsAg的靶细胞模型HepG2/S;用染色法检测HBsAg特异性CTL对HepG2/S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CTL对HepG2/S靶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效应,不同浓度HBsAg(0μg/L,50μg/L和100μg/L)诱导的CTL的杀伤率分别为3.8%,69.5%和85.1%,而CTL对HepG2细胞无明显杀伤效应。结论 由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CTL具有较强制 特异性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其亚型的研究十分关注。HBV基因型不仅能反映核酸变异程度和病毒种系发生关系,而且与感染者的临床表现、预后及疗效有关。目前,根据HBV全基因组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4%,将HBV分为A、B、C、D、E、F、G、H等8个基因型,但基因型H是否是独立于F的一个新基因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各基因型之间还存在混合感染,如B与C、C与D混合感染等∞。有人认为,混合感染可能与重叠感染或基因型之间的同源重组或部分转换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除研究HBV基因型外,对HBV基因亚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Aa和Ae亚型0;B型可分为B1(Bi)、B2(Ba)、B3和B4亚型N;C型可分为c1、c2、c3和c4亚型;D型可分为D1、D2、D3和D4亚型,F型可分为F1和F2亚型等(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 MBV)肝炎是由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HBV携带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约有HBV携带者1.3亿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慢性肝炎(CHB),其中70%的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1].卫生部2008年传染病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乙型肝炎发病总数居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二位,其死亡总数居第四位,与2007年同期比较,乙型肝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除HBV,减少和防止肝脏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存活时间.现有抗HBV药物很少能对ccc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有降解作用,即使DNA链合成终止,病毒仍能以cccDNA为模板,转录mRNA并继而翻译病毒蛋白. 相似文献
13.
感染或既往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肿瘤患者或器官移植者,分别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情况下,部分患者会发生HBV再激活,引起肝损伤甚至肝衰竭,导致治疗减缓甚至中断,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我国属于 HBV 感染中(高)流行地区。2006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59岁成年人中 HBV感染率(血清抗-HBc 阳性)为38.9%,表明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为 HBV 携带者或既往感染者[1]。这些人群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存在较高的发生 HBV再激活的风险,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苷(酸)类似物已成为继干扰素-α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有效药物,但是长时间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易出现耐药.本文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发生机制、耐药后的补救治疗、耐药的预防等内容作一简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达10%~15%,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自体淋巴细胞特异性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应.方法: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DCs,在DCs成熟前加入营养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将成熟后的DCs与自身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3d后收集淋巴细胞,分组(乙肝组,加硒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24,48和72h的培养上清,检测其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的分泌以及其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IFN-γ的含量.结果:经亚硒酸钠作用后的DC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DCs与自身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IFN-γ的浓度,以及在24,48和72h对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eAg分泌的抑制效应明显高于乙肝组(34.22±3.17ng/L,3839±2.43ng/L vs 21.47±2.24ng/L;25.90%±1.85%,23.03%±1.51% vs 18.05%±3.64%;37.26%±5.11%,36.88%±5.92% vs 29.52%±2.63%;38.76%±4.00%,40.76%±5.04% vs 35.59%±3.09%,P<0.05).结论:体外经亚硒酸钠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增强自身淋巴细胞毒性作用并可提高产生IFN-γ的含量,可有效的起到抗乙肝病毒的效应,为以后基于DC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和年青人。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相关已有30余年,但 HBV-GN 的治疗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重点介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在全球感染HBV的人接近4亿 ,75 %的感染发生在亚洲 ,并成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1] 。在我国 90 %以上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病史 ,85 % - 90 %的肝癌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肝硬化中有 2 5 % - 35 %的人发展为肝癌。在HBsAg阳性的人群中 ,患肝癌的几率是阴性者的 2 90 - 390倍。HBV基因型可能与地域分布、人的种群、感染途径、疾病的感染谱、病情的进展和预后以及对治疗的应答等有一定的相关关系。1 HBV血清亚型及基因型分型进展迄今为止 ,已经发现的HBV血清亚型有 10种 :ayw1、ayw2、ayw3、ayw4、adw2… 相似文献
19.
第一代乙型肝炎疫苗是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分离HBsAg颗粒,经灭活后制成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为HBSAg基因重组疫苗,该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免疫损伤,主要是细胞免疫致受染肝细胞受损破坏,并由此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新的研究表明存在非细胞病变的清除病毒的机理,现综述如下: 1.细胞病变的清除机理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杀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并由此清除病毒被认为是机体清除病毒的主要机理,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1.1 ADCC的作用早期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