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惊厥发生率及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等不良反应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运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是更为合适,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在B超引导下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床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盲探臂丛神经阻滞方式,实验组通过B超引导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2组患者各神经麻醉时间、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桡神经麻醉、肌皮神经麻醉、正中神经麻醉、尺神经麻醉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实验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参照组(73.17%),实验组止血带反应、惊厥及药物误入血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2.44%)低于参照组(17.07%),二者差异明显(P <0.05)。结论通过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其麻醉阻滞准确性较高,患者神经麻醉时间较短,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解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基于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均采用一般解剖定位完成手术,而研究组则采用超声引导完成手术,统计所有患儿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情况、七氟醚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病率,并且将以上数据作为组间疗效对比依据。结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麻醉满意度、七氟醚使用量及并发症情况方面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来说,对比单一的常规引导定位,以超声引导配合神经阻滞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冯旭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0):144-147
目的 分析B超引导下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期间采用单纯的插管全麻,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期间采用B超引导下股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分别采用B超可视下臂丛上支、中支、下支周围注药阻滞,三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合剂。结果 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6.67%,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0%,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3%,B组高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A、C组出现了止血带引起的肿胀不适感及尺、桡侧阴滞不全。结论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中支神经阻滞操作,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张志良  马静  李娟  孙爱军 《河北医药》2013,35(8):1174-117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39例。A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B组为静脉全身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术后苏醒时间快,<5min67例,B组0例;5min0.05)。结论神经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麻醉能满足小儿上肢手术要求,降低氯胺酮应用量,它可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  相似文献   

11.
武建洪 《云南医药》2014,(4):437-438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直观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线、针尖的位置和局麻药的动态扩散等,在临床上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欢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体表定位后盲探寻找异感,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且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直视下完成操作,利于观察周围神经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臂丛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以及各臂丛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分别为(3.49±0.62)min、(20.88±2.32)min和(52.97±3.08)min,对照组分别为(4.73±0.68)min、(31.05±2.47)min和(78.96±3.7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为100.00%(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两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麻醉优秀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P<0.05).结论: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单纯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73-74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患者(男55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523例)、肌间沟(197例)、腋路(48例)3组,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768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患者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B超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选用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为局部麻药。观察并记录,对三种疗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97%,B组、C组两组的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低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P<0.05)。A、B两组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较高,麻醉优良,起效时间较短(P<0.05)。此外,A组并发症低于B组。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的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手术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应该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闫飞  高媛媛  惠勇 《贵州医药》2021,45(12):1882-1883
目的 分析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重症老年上肢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编号,单号设为对照组31例,双号设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方案,观察组患者采...  相似文献   

17.
基础麻醉复合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上肢手术的麻醉多采用单纯氯胺酮基础麻醉(以下简称基础麻醉),但其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近年来,一种基于外周神经刺激定位仪的(臂丛)神经定位阻滞(以下简称定位阻滞)技术逐渐兴起。该方法不需患者配合,而能准确定位臂丛神经,从而大大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本文旨在探讨基础麻醉复合下其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