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98例患者,男54例,女44例。给予辛伐他汀治疗(40mg,每晚1次),治疗8周、24周后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低回声、混合回声斑块明显减少,高回声斑块很少改变。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消退含脂质成分多的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98例患者,男54例,女44例。给予辛伐他汀治疗(40 mg,每晚1次),治疗8周、24周后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低回声、混合回声斑块明显减少,高回声斑块很少改变。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消退含脂质成分多的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3.
三维超声重建在颈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斑块、动脉狭窄性病变中影响动脉内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管腔的缩小,血管狭窄的影响随血流量的增加而变得更为显著,而三维超声成像,能测量颈动脉的面积和颈动脉狭窄对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最敏感。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分析中,颈动脉狭窄在脑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是最合适的指标,特别是70%以上的ICPSV/CCP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情况。结果冠心病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颈动脉以硬斑所占比例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吴莹  刘亚玲 《上海医药》2023,(12):34-37
目的 :分析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78例,均行三维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三维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表面积、回声类型、均质性及新生血管,并以CT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三维超声和CTA检查结果。结果 :经CTA检查,78例患者中47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1例不稳定。经三维超声检查,78例中42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36例不稳定。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85.90%(67/78),敏感性为82.98%(39/47),特异性为90.32%(28/31),阳性预测值为92.86%(39/42),阴性预测值为77.78%(28/36),kappa=0.713,一致性优。稳定与不稳定患者间的三维超声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IMT、斑块总体积均大于稳定患者;GSM低于稳定患者;斑块回声不连续、斑内低回声、新生血管、形态不规则的检出率高于稳定患者(P <0....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71例患者分成急性脑梗塞组、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斑块超声造影,根据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比较。结果:3组患者在斑块回声强度、斑块内血流信号和溃疡性斑块上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分级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1);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定量测值比较,EI值和Ratio比值在急性脑梗塞组与有症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急性脑梗塞组与无症状组、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造影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提供了较可靠的方法,与常规超声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超声诊断率,对脑卒中患者的筛查和指导临床治疗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颈动脉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特点,随机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2%(82/100),显著高出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24%(2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的颈动脉斑块主要是易脱落的软斑(42%:8%)和混合斑(32%: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结论 颈动脉斑块及性质与脑梗死密切相关,软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也是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诊断价值,能及时发现斑块并准确定位,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 5 0例冠心病和 15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斑块及血流参数 ,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 ,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明显超过非冠心病患者 ;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 ,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 ;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卢兴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77-177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75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0例)与对照组(85例),干预组按计划进行护理干预及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结果:半年及1年后复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干预组有70例病人颈动脉斑块由不稳定的软斑和混合斑变成了稳定的斑块,有2例的斑块消失,有3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有30例病人斑块由不稳定的斑块变成了稳定的斑块。15例病人又发生了更多的斑块,10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稳定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半年至1年内两次住院且均作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广州社区患者326例,其中男166例、女160例,年龄(71.17±0.60)岁。分为非高血压(56例)、高血压控制满意(195例)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75例)3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Crouse评分);再将资料分为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两个层次进一步分析3组间斑块的转归;最后,将高血压患者再分为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160例)、一次控制满意(35例)和两次控制均不满意(75例)3个亚组,分析斑块的转归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或Kruskal-Wallis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高血压控制满意组和非高血压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与高血压控制满意组、非高血压组之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00(0.000,1.900)分比0.000(-0.200,0.700)分比0.000(-0.200,0.200)分](均P<0.05)。在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患者中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高血压亚组中,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组与两次控制不满意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所有年龄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后,颈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与非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别;但血压控制不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明显增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e-Flow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超声e-Flow对脑部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总结检测结果。结果超声100个斑块中有66个可见新生血管,其中软斑40个,硬斑0个,混合斑块26个。34个超声未见新生血管的斑块中,硬斑块17个,软斑块8个,混合斑块9个。且未显示新生血管组的斑块厚度显著小于显示新生血管组的斑块厚度,P<0.05。结论超声e-Flow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较为敏感,且由于操作更为简便,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红梅 《河北医药》2011,33(21):3270-32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仅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6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脂疗效确切,并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实验组患者,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被检者均使用彩色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进行检查,对比观察血管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等。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100例中,有81例患者检出有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直接参与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中,可以利用超声检查方法对患者颈动脉情况作判断。  相似文献   

15.
魏江涛  徐海燕  陈晓飞 《江西医药》2005,40(11):715-7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高频超声检查119例冠心病(局部心肌缺血,梗死组87例,广泛心肌缺血,梗死组32例)患者和38例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对斑块分级。结果 冠心病组119例中112例有颈动脉病变,占94.11%;对照组38例中有颈动脉病变11例,占28.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块分级:冠心病中部心肌缺血,梗死组与广泛心肌缺血,梗死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病变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且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可预测冠心病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08例AT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40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数、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同时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及血脂。结果与A组相比,B组颈动脉稳定斑块数量增多,IMT、斑块指数下降(P〈0.05);血常规、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造影。分析超声检查结果,比较造影不同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局部血流量(RBF)、局部血容量(RBV),不同类型斑块增强程度、宫腔增强强度比值(ratio)、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即造影后斑块峰值强度至造影开始时基础强度)情况。结果经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斑块279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显示1个漏诊、1个误诊。其中强回声15个、混合回声68个、低回声198个;斑块类型:硬斑块70个、混合斑块105个、软斑块106个。强回声斑块的增强率、RBF、RBV分别为20.00%、(3.60±0.71)ml/(min·100 g)、(271.87±29.20)ml/100 g,混合回声斑块分别为76.47%、(18.24±3.05)ml/(min·100 g)、(1001.28±70.96)ml/100 g,低回声斑块分别为86.36%、(19.32±4.26)ml/(min·100 g)、(1023.59±82.04)ml/100 g。强回声斑块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BF、RBV明显低于混合回声、低回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混合回声、低回声增强率、RBF、R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的增强率、ratio、EI分别为71.43%、(0.06±0.01)、(2.52±0.34)dB,混合斑块分别为75.24%、(0.08±0.12)、(3.09±2.40)dB,软斑块分别为95.28%、(0.43±0.21)、(4.55±3.48)dB。软斑块的超声造影的增强率、ratio、EI明显高于硬斑块、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硬斑块、混合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率、ratio、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较好,能准确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指导鉴别易损斑块,可定量评估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鄂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彩色超声检测资料。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内动脉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心肌梗死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心绞痛组硬斑比例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软斑、复合斑比例均明显高于心绞痛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与观察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不良反应发生率、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③随访6个月,观察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联合使用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缩小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厚度,有助于减少脑血管事件复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6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数量、厚度和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为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和厚度,抑制其炎症反应,消退动脉斑块,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