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曹芹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165-166
目的探讨CT脑灌注(CTP)与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经CT常规扫描后排除出血性脑梗死,一站式完成CT平扫,脑灌注和血管成像,主要是用镜像的方法分别测定梗死区和相应的对侧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30例患者头颅CT平扫,13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稍减低,邻近脑沟消失变形,其余17例未发现异常征象。30例患者急诊CTP均存在不同范围的异常灌注区,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F,TPP和MTT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CBV相比,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及时、全面、详细且准确的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准确预测半暗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 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 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 289.42±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 331.59±730.71)mm2,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 P=0.838)。结论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 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4.
磁敏感成像技术以静息态的血氧水平依赖作为成像基础, 利用各组织之间的不同磁化率来进行成像, 其对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以及含铁血黄素等顺磁性物质的显示具有高度敏感性。近年来, 磁敏感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包括脑创伤、脑卒中、脑淀粉样血管病、静脉异常、多发性硬化以及脑肿瘤等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尤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磁敏感成像技术在急性期、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效果显著, 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苏俊红  纪别克  杨春燕 《中国医药》2011,6(11):1329-1330
目的 探讨以CT脑灌注成像(CTP)指导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优越性.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4例发病6~9h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诊脑梗死患者进行CTP检查均显示有缺血半暗带,符合溶栓指标,进行溶栓治疗,给予0.9%氯化钠50 ml+尿激酶50万单位团注后给予0.9%氯化钠100 ml+尿激酶100万单位30 min内静脉滴注,观察溶栓治疗效果及并发症,24h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残疾程度分级.阐析以CTP结果指导下的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优越性.结果 CTP检查,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7.39±7.29)ml/(min?100 g),局部脑血容量(rCBV)(2.74±1.19) ml/100 g,达峰时间(35.76±17.10)s;病灶对侧rCBF(23.11±18.96)ml/(min?100 g),rCBV(4.14±1.50) mL/100 g,达峰时间(27.33±7.91)s,病灶侧与对侧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2.57±8.02)分,出院时NIHSS评分(9.29±9.01)分,出院与入院NIHS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例患者(64.3%)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对发病6~9h以及发病时间不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P检查,根据缺血半暗带来判断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模态MRI检查,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拒绝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32例)及观察组(接受溶栓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6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与MRI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5例为阳性,45例为阴性.MRI诊断准确率为96.67%...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治疗减轻脑损伤的程度、促进机能恢复、改善长期预后,这个允许的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它与缺血半暗带的转归密切相关,PAF受体拮抗剂、以TXA2为靶点的药物及药物联合应用等可以延缓或逆转缺血半暗带损伤,有助于延长时间窗。本文综述了脑缺血半暗带的发病机制及近5年来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的药物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当前约有9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而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出现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强其日常活动能力。但我国当前的溶栓率极低,患者及家属不接受静脉溶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出血性转化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积极行静脉溶栓的同时,应重点关注HT风险。为了提升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还要明确引发HT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患者HT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HT预防措施和改善患者转归的方法,保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模式CT检查,处理数据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溶栓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内溶栓治疗时间窗较静脉溶栓治疗宽,闭塞血管再通率高,可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IP)的脑细胞功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溶栓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静脉溶栓和取栓术等,但其疗效均不理想。本文对AIS的应激级联反应中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总结,以期为AIS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思路或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诊断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患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42例患者均通过CT灌注和CT造影进行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患侧与镜像区的CBV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镜像区的CBF水平明显高于患侧的CBF水平,镜像区的MTT水平明显低于内侧的MTT水平(P<0.05)。通过CT造影显示有责任性血管狭窄的患者有29例,CT灌注异常的患者21例,阳性率为72.41%(21/29);CT造影显示责任性血管无狭窄的患者8例,CT灌注异常的患者2例,阳性率为25.00%。结论通过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可以获得更加准确且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采用CT颅脑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于2013年4~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所参与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1例,全部经MRI与CT检查明确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20例为TIA组,脑梗死者41例为CI组。所有病例均分别开展CT颅脑灌注成像,并于CT平扫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再酌情分析两种不同病例的实际表现差异。结果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有效检出率为95.1%,明显高于CT平扫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中患侧的TTP与MTT与健侧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CI组中患侧的CBV、CBF、TTP与MTT与健侧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颅脑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综合多项检验指标结果可更好的判断疾病发生与进展状况,为治疗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17.
CT灌注成像(CTPI)将脑组织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相结合,可观察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其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及减轻致残率,目前溶栓治疗为其首选。近年来NINDS[1]和ECASS-II[2]等临床试验证实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绝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目前,国际公认的静脉溶栓干预的时间窗为3h,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治疗时间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个体化的、动态的、多因素的过程,许多情况(如侧支循环多少、血压高低、年龄、卒中类型、并发症、梗死部位、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都会影响时间窗,由于不同…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以往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增加,发病和死亡年龄前移,自然预后差,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促进闭塞血管再通、使脑组织血流得到回复或重建,从而限制梗死范围扩大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俐聪 《河北医药》2004,26(10):813-815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的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CT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将其影像学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