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相同麻醉深度下,硬膜外注入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全麻病人异丙酚及异氟醚用量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复合硬膜外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1%利多卡因组(Ⅱ组)、2%利多卡因组(Ⅲ组),每组15例。硬膜外阻滞平面确定后麻醉诱导以25 mg/min异丙酚连续输注至病人神志消失;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使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维持在50-55,硬膜外以7 ml/h泵注维持。记录异丙酚用量、异氟醚呼气末浓度(ETiso)及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结果 病人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用量:Ⅰ组(1.7±0.4)mg/kg、Ⅱ组(1.2±O.3)mg/kg和Ⅲ组(1.0±0.3)mg/kg,Ⅲ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比Ⅰ组明显减少(P<0.01)。ETiso分别为Ⅰ组(0.85±0.10)%,Ⅱ组(0.65±0.06)%,Ⅲ组(0.57±0.12)%,Ⅱ组、Ⅲ组比Ⅰ组和Ⅲ组比Ⅱ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结论 维持相同的麻醉深度下,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组比2%利多卡因组既能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又能保持循环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观察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腹部手术病人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额肌电(EMG)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麻醉诱导后单纯吸入异氟醚;Ⅱ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1μg/ml的异丙酚;Ⅲ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启动靶控输注异丙酚.根据BIS值的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麻醉中连续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及EMG的变化,并持续监测异氟醚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三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MAP、HR及SpO2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插管后和切皮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低于Ⅰ组(P<0.01),Ⅱ组、Ⅲ组呼气末异氟醚有效浓度分别为0.43%±0.08%、0.21%±0.06%,较Ⅰ组分别降低43.4%、72.3%(P<0.05).入室后麻醉用药前EMG为46~53(BIS值91~96).麻醉诱导后及术中EMG维持在26~29(BIS值45~55),麻醉恢复期EMG逐渐升高,当大于40时(相应BIS值80~85),大部分病人能够呼之睁眼.结论随异丙酚靶浓度的增加,维持BIS值为45~55时的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随之降低.EMG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研究以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异氟醚和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达到满意麻醉深度时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组又随机分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2例)。患者术前阿托品肌肉注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ml。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待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且稳定10 min后,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异氟醚和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呼气末浓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MACBIS50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异氟醚组0.77%、地氟醚组3.87%)和单纯全麻组(异氟醚组1.16%、地氟醚组5.18%)比较显著降低(P<0.01)。四组BIS和ET%均呈直线相关。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异氟醚(34%)和地氟醚(53%)维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呼气末浓度,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吸入全麻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吸入全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体温、氧摄取量的影响。方法  3 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 ,均分为两组 ,吸入全麻加硬膜外组(GE组 )、单纯吸入全麻组 (G组 )。GE组中硬膜外阻滞平面为T(5± 2 ) ~S(2± 2 ) 。两组均静脉快速诱导插管 ,吸入异氟醚维持全麻。术中持续监测血液动力学、食管下段温度 (Te)、大腿内侧皮肤温度(Ts)、氧及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呼气末CO2 分压并记录。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血液动力学较平稳。G组中Te于术中 12 0分钟时降至最低点 (P <0 0 1) ,Ts与Te变化趋势相似。而GE组中 ,Te于术中 90分钟时降至最低点 (P <0 0 1) ,Ts呈持续升高的趋势。两组病人氧摄取量随着Te的回升而明显增加 (P <0 0 1) ,GE组比G组增加显著 (P <0 0 1)。结论 吸入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比单纯吸入全麻用于腹部手术时 ,术中氧摄取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观察冠心病病人行胸部手术时采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能否减轻心肌的损伤.方法 3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Ⅰ组为安氟醚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Ⅱ组为单纯安氟醚麻醉.两组病人入室后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Ⅰ组病人在行安氟醚全麻前行T3~4或T4~5硬膜外麻醉,5 min后开始诱导插管,安氟醚全麻;Ⅱ组病人直接行安氟醚全麻.两组病人在诱导前和诱导插管后8 h分别抽取血样测定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Ⅰ组病人插管后1、5 min及拔管时HR、MAP比麻醉前低(P<0.05);Ⅱ组病人比麻醉前高(P<0.05),两组病人插管后1、5 min及拔管时HR、MAP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插管后8 h cTnI浓度均高于诱导前(P<0.05),但Ⅰ组插管后8 h cTnI浓度比Ⅱ组为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减轻冠心病病人手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阻滞与复合全身麻醉结合,取长补短,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但是对于其确切作用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监测脑电功率谱的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血浆利多卡因浓度,呼气末异氟醚MAC及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与单纯全麻相比,研究硬膜外阻滞应用是否对全麻时异氟醚用量有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异氟醚、地氟醚对维库溴铵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异氟醚、地氟醚对维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 4 9例ASAⅠ~Ⅱ级成年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三组 :丙泊酚组 (Ⅰ组 ,18例 ) ;异氟醚组 (Ⅱ组 ,17例 ) ;地氟醚组 (Ⅲ组 ,14例 )。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维库溴铵均以 90 μg·kg-1·h-1的速度静脉泵入。Ⅰ组丙泊酚泵入速度为 4~ 10mg·kg-1·h-1;Ⅱ组、Ⅲ组分别吸入呼气末浓度为 1MAC的异氟醚或地氟醚 ,使用Biometer加速度仪观测T1恢复至 2 5 %、75 %及TOF比值 (T4/T1)恢复至 0 7的时间。结果 三组间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芬太尼总量、麻醉持续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上述恢复时间 ,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均延长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Ⅱ、Ⅲ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三组间恢复指数 (T1从 2 5 %~ 75 %时间 )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异氟醚、地氟醚均可延长维库溴铵的残余肌松作用 ,但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四个成串刺激 (TOF)等 ,减少术后残余肌松作用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硬膜外阻滞对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和胃癌根治术患者15例,年龄2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15):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和腰段硬膜外阻滞组(Ⅱ组);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胸段硬膜外阻滞组(Ⅲ组).Ⅰ组和Ⅱ组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Ⅲ组于L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Ⅱ组和Ⅲ组硬膜外注射1.5%利多卡因15 ml(包括试验量3 ml);Ⅰ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硬膜外给药后12 min时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于输注异丙酚前记录硬膜外阻滞范围(阻滞脊神经数);分别于输注异丙酚2、3、4、5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浆异丙酚浓度,同时记录各时间点TCI泵计算的异丙酚血浆浓度和BIS值.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BIS值降低(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BIS值降低,硬膜外阻滞范围较广(P<0.05),血浆异丙酚浓度和异丙酚血浆计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强化患者异丙酚镇静效应的程度高于腰段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 ,双频谱指数 (BIS)在监测全麻诱导及恢复期的准确性。方法 ASAⅠ -Ⅱ级听力正常的择期腹部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n =15 )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5 ) ,实施异丙酚 -异氟醚或异丙酚 -咪唑安定 -异氟醚复合麻醉 ,记录麻醉诱导及恢复期各时间点AAI、BIS、HRV及血液动力学参数 ,并研究AAI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明显缩短。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93 3、0 .5 3 3、P <0 .0 1)。 (3 )苏醒时 (对呼名有反应 )AAI、BIS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BIS均能监测麻醉诱导及恢复期麻醉深度 ,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评价单剂量可乐定在国人颅脑外科手术中对异氟醚用量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0例ASAⅠ-Ⅱ级颅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组(对照组,n=10)于术前30min给予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10Omg肌注;Ⅱ组(可乐定组,n=10)除1组术前用药外,另加可乐定5μg·kg-1于术前90min口眼。两组病人相比,可乐定组麻醉维持所需吸入、潮气末异氟醚浓度和异氟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更能稳定麻醉诱导、置镜和插管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 mg/kg,1 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 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 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 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选择60例胆道疾病手术病人,均为ASAⅠ级,年龄在35~55岁,随机分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每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病人术前12h禁食水,全麻组术中用异氟醚、芬太尼、卡肌宁维持麻醉;硬膜外组阻滞平面控制在T_4~L_1之间。术中持续导尿,两组均输林格氏液,未输血,组间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别。 结果 全麻组输液量为18.29±2.13ml/kg/h,尿量3.14±0.91ml/kg/h,硬膜外组输液量19.05±  相似文献   

13.
ASAⅠ级的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成年病人60例,体重54.6±5.9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n=20).Ⅰ组:单纯硬膜外阻滞;Ⅱ组:硬膜外阻滞加用芬氟合剂(芬太尼1μg/kg、氟哌利多0.05mg/kg);Ⅲ组:硬膜外阻滞加用氯胺酮(1mg/kg).均选择L1~2或T12~L1间隙作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局麻药为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合剂,平面控制在T8水平.在麻醉完善后,Ⅱ、Ⅲ组经静脉加用相应的辅助药.各组均持续监测SpO2,并分别记录硬膜外阻滞前(仰卧位)、术中(俯卧位)、术毕(仰卧位)自主呼吸空气条件下SpO2最低值.如果SpO2≤94%达3min,则据情鼻导管或面罩加压供氧.  相似文献   

14.
诱导复合吸入异氟醚对减轻插管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插管反射所引起血压、心率骤升是全麻诱导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为减少这种危险性 ,我们采用复合吸入异氟醚有效减轻了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 4 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诱导用药先静注咪唑安定 0 15~ 0 2 5mg/kg ,同时面罩紧闭吸氧 ,继而静注氟芬合剂、维库溴铵 0 1mg/kg ,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异氟醚组 :诱导静脉用药与对照组相同 ,开始诱导同时开启异氟醚挥发罐 ,插管时异氟醚浓度为 (1 0 1± 0 11) % ,插管指征 :意识消失 ,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吸入1·5~2·0MAC的异氟醚,Ⅱ组吸入0·5~1·0MAC异氟醚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20min、手术90min、术后60min、术后1d和2d5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红细胞PFK、G-6PD和AR活性及膜流动性。结果Ⅰ组患者术后1d红细胞PFK活性显著下降,G-6PD活性明显上升,AR活性也明显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PFK、G-6PD和AR虽与Ⅰ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与麻醉前值相比,各时点无明显变化。两组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单纯吸入异氟醚全麻后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红细胞糖酵解通路受抑制,另两条糖代谢次要途径活跃;异氟醚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较好地抑制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七氟醚、异氟醚对阿曲库铵肌松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75例Ⅰ或Ⅱ级成年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丙泊酚4~10 mg·kg-1·h-1泵入;Ⅱ、Ⅲ组分别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 MAC的七氟醚、异氟醚.诱导插管后阿曲库铵均以30μg·kg-1·min-1的速度静脉泵入.使用Biomter加速度仪监测肌松恢复情况,记录T1恢复至25%,75%及TOFr恢复至0.7的时间.结果 Ⅱ、Ⅲ组T1恢复至25%、75%的时间及TOFr恢复至0.7的时间均比Ⅰ组显著延长(P<0.05).恢复指数(T1从25%至75%的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异氟醚均可增加阿曲库铵残余肌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能有效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本研究旨在观察前列腺摘除术后PCEA治疗对病人血浆 β 内啡肽 ( β EP)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期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 4 0例 ,ASA均在Ⅱ~Ⅲ级 ,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年龄 ( 68 9±5 7)岁 ,Ⅱ组年龄 ( 67 3± 7 8)岁。方法 两组均选L2~ 3间隙硬膜外阻滞 ,术中局麻药为1 4 %~ 1 6%利多卡因 ,平均用药量 ( 18 2± 3 6)ml,麻醉效果满意。Ⅰ组为对照组 ,术后根据病人情况肌注哌替啶镇痛 ;Ⅱ组留置硬膜外导管 ,手术结束开始PCEA治疗 ,负荷量为 4ml,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于不同年龄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拟行腹部手术患儿105例,ASAⅠ或Ⅱ级,年龄新生儿~14岁,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n=35):年长儿组(4~14岁,Ⅰ组)、幼儿组(1~3岁,Ⅱ组)和婴儿组(<1岁,Ⅲ组),所有患儿吸入5%七氟醚,以6 L/min氧流量(高流量)洗入,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以0.2%~0.4%布比卡因2 mg/kg行硬膜外阻滞,1岁以下患儿行骶管阻滞.手术开始时氧流量调至3 L/min,调节七氟醚挥发罐刻度,使6个月以下患儿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_(ET)Sev)分别为3.2%、2.6%、1.9%、1.4%,6个月以上患儿C_(ET)Sev分别为2.5%、2.0%、1.5%、1.0%,每个浓度维持至少15 min视为达到稳态.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_1)、气管插管前即刻(T_2)、气管插管后即刻(T_3)、C_(ET)Sev达稳态时(T_(4~7))、咽反射恢复时(T_8),拔除气管导管时(T_9)和清醒时(T_10)记录BIS、HR、SP、DP和MAP.结果 与T_1时比较,Ⅰ组和Ⅱ组T_(2~9)时BIS降低,Ⅲ组T_(2~10)时BIS降低(P<0.05),3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在临床允许范围内.与Ⅰ组比较,Ⅱ组T_(4,6,7)时BIS升高,Ⅲ组T,<5~9>时BIS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T_(3~10)时BIS降低(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B1S与C_(ET)Se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0.709、-0.357,Ⅰ组和Ⅱ组的相关程度高于Ⅲ组(P<0.01).结论 1岁以上患儿BIS可准确监测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小于1岁患儿BIS监测吸入七氟醚麻醉深度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异氟醚用量及皮质醇、生长激素、IL-6和IL-8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胃肠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静脉利多卡因组(A组,n=10),全麻-静脉生理盐水组(B组,n=10),全麻-硬膜外利多卡因-静脉生理盐水组(C组,n=10),全麻-硬膜外生理盐水-静脉生理盐水组(D组,n=10)。所有病人均于诱导后开始试验。A组先静脉内注射2%利多卡因1mg·kg~(-1)负荷量,以后静脉持续输注25μg·kg~(-1)·min~(-1)维持;B组静脉内注射与A组利多卡因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C组插管前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15 ml,插管后静脉输注与B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维持;D组插管前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15 ml,插管后静脉内输注与B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维持。四组均同时吸入异氟醚10min并调整吸入浓度,当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稳定在50左右时,监测听觉诱发电位(AEP),记录呼气末异氟醚浓度,采桡动脉血测血浆利多卡因浓度。C、D组则分别在诱导前(T1)、切皮后即刻(T2)、切皮后2 h(T3)和切皮后4 h(T4)测定外周血皮质醇、生长激素、IL-6和IL-8浓度。结果 C组的异氟醚浓度明显低于A、B、D组(P<0.05),A组和C组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AEP明显高于A、B、D组(P<0.05)。C组皮质醇、生长激素及IL-8浓度在T2、T3、T4与T1比较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幼儿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与七氟醚呼气末浓度(CETSev)的关系.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儿12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3岁,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CETSev为0.4 MAC;Ⅱ组,CETSev为0.7 MAC;Ⅲ组,CETSev为1.0 MAC;Ⅳ组,CETSev为1.3MAC.8%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氧流量5 L/min,待患儿意识消失后调整氧流量至2 L/min,并逐步凋节七氟醚吸入浓度,按照分组使CETSev达到并维持于相应的浓度,每一浓度均维持15 min,视为稳态CETSev.分别记录所有患儿入室(T0)、达稳态CETSev(T1)时的BIS、MAP及HR.结果 当CETSev由0.4~1.3 MAC递增时,四组患儿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IS逐渐下降(P<0.05),BIS、MAP及HR与CETSev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0.379和0(P<0.05).结论 无伤害性刺激时,BIS与CETScv呈一定剂量的负相关,相关性较好,BIS可用于监测七氟醚麻醉下的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