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促进内细胞增殖、分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诱导血管生成等功能。VEGF及其受体(VEGFRs)在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最近国外学者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固相放射免疫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折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的VEGF及VEGFRs进行了测定及分析,认为VEGF及VEGFRs与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复发及预后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AL患儿骨髓细胞PCNA和VEGF表达,比较不同类型白血病、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治疗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15例非白血病患者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PCNA、VEGF在AL患儿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59,6.67 P均<0.05);PCNA在初治ALL中表达显著高于ANLL(t=2.681 P<0.05),VEGF表达无差异(t=0.970 P>0.05);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缓解组与未缓解组两者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PCNA和VEGF在儿童AL中存在高表达,以不同机制参与AL发生、发展,与疾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治疗后完全缓解组两者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Bcl_2及VEGF高表达 ,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发展及疾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凋亡基因Bcl-2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与临床危险分级和早期治疗反应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骨髓细胞VEGF和Bcl-2基因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危险分级及不同的早期治疗反应的ALL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Bcl-2在ALL患者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4917,3.2558Pa〈0.01;二者呈正相关(r=0.457P〈0.01)。VEGF、Bcl-2在高危组(HR)、中危组(MR)、标危组(SR)中的表达化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F=11.570,4.558,4.574,3.013Pa〈0.05);治疗反应好与反应差化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1.957,2.798,3.565,2.375Pa〈0.05);化疗前后组内比较,反应好组有显著性差异(t=1.8038,1.7309Pa〈0.05),反应差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1.3798、1.1875Pa〉0.05);二者均低表达者与均高表达者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和Bcl-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分级一致,二者以不同机制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预后判断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但其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 关系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检测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Flt 1)及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在儿 童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抗白血病治疗新靶点 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RT PCR法检测21例初发和复发、20例缓解后白血病患儿和5例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 胞VEGF、Flt 1、KDRmRNA的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VEGF蛋白浓度。 结果 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未检测到VEGF及其受体Flt 1,KDR的表达。90%(19/21)初发/复发白血病 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VEGF,86%(18/21)表达Flt 1,30%(6/20)缓解后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表达 VEGF,15%(3/20)表达Flt 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初发/复发组VEGF和Flt 1阳性率与正常组 [0%(0/5);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而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白血病患 儿未检测到KDR表达。初发/复发组血浆VEGF浓度为405±270pg/mL,高于缓解组(136±98pg/mL,P<0.01) 和正常组(91±41pg/mL,P<0.01)。缓解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白血病患儿表达VEG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_PCR方法检测41例不同疾病阶段急性白血病患儿及5例健康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应用ELISA技术检测55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和20例健康儿童血浆VEGF蛋白(sVEGF)表达水平。结果VEGF基因表达在21例初发及复发未治组患儿为90.5%(19/21例);20例缓解期患儿为30.0%(6/20例);5例健康儿童均未检测到表达。29例初发组sVEGF水平明显高于20例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6例复发和难治组sVEGF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的sVEGF水平与下列预后影响因素呈正相关或有统计学意义:①诱导化疗达缓解时间的长短(P<0.01);②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低(P<0.01);③诊断时有无髓外浸润(P<0.05);④发病时血浆LDH水平(P<0.05)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VEGF基因表达及sVEGF含量可能可以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4 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及 33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0 1 ) ;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0 1 ) ;AML的VEGF表达高于ALL(P<0 0 5)。结论 VEGF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疗效的评定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淋巴瘤的发生、分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8例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及3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VEGF测定。结果 初发及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儿VEGF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患儿(P〈0.01);缓解者较治疔前明显降低(P〈0.01);B组高于A组(P〈0.01);HL与NHL的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动态监测VEGF对儿童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评定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相对缺氧对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诱导作用,以及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其表达的影响和机理.方法 制作缺氧小鼠模型,采用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网膜血管的增生,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分析不同Gen浓度(0、50、100、200 mg/kg)对缺氧致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的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切而有少量血管内皮细胞核,0剂量组(相对缺氧组)视网膜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提示相对缺氧诱导视网膜血管新生,表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给药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均较相对缺氧组减少,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Gen可抑制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新生.与对照组相比,相对缺氧组小鼠视网膜内层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Gen给药组VEGF的表达较相对缺氧组减弱.结论 Gen可抑制缺氧诱导的VEGF的表达,提示Gen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顶防和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表达状况及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自愿受试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缓解前后骨髓细胞VEGF的表达状况并随访预后。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780、P<0.0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阳性表达状况与骨髓中原始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536);一个标准化疗后ALL组、ANLL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分别为6.7733、6.6294;p均<0.0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2.7829、3.8985;p均<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表达显著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t分别为2.0580、5.1890、p均<0.05),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后VEGF表达下降,但较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t=1.3158、p>0.05),显著高于化疗后缓解组患者及对照组病例(t分别为4.1191、4.7760、p均<0.01)。随访3年VEGF高表达组死亡及复发等不良预后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χ2=2.7619、p<0.05)。结论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疾病状态和预后;化疗未缓解组持续高表达,化疗缓解患者表达明显下降,血清VEGF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白血病发生、是否难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病毒性脑炎(VE)是脑实质广泛受损的病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VE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该研究通过测定VE患儿脑脊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VCAM-1在V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对VE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5例VE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中VEGF和VCAM-1的水平。结果:VEGF,VCAM-1水平在VE急性期与恢复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重度组患儿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与轻度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VE各组脑脊液中VEGF与VCAM-1水平均具有明显相关性。VE患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越大,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尤以蛋白含量在0.4 g/L~1.0 g/L明显,与蛋白含量<0.4 g/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患儿脑脊液中细胞数越多,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越高,但却不具有明显相关性。VE组患儿抽搐次数、EEG改变与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之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头MRI改变严重者,脑脊液中VEGF,VCAM-1水平增高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VEGF,VCAM-1可能参与VE的发病机制,对VE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KDR)表达差异,分析其与儿童AL临床特征关系及化疗前后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AL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骨髓VEGF/Flt-1,KDR表达情况,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0例;对照组21例为骨髓像正常非恶性血液病患儿,抽取骨髓肝素抗凝,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结果VEGF、Flt-1、KDR在AL患儿骨髓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AML组表达高于ALL组。化疗后完全缓解(CR)40例患儿,其VEGF、Flt-1、KDR的表达在化疗后较化疗前显著性降低;化疗后未获得CR患儿的表达在化疗前后无显著性。AL患儿VEGF的表达与骨髓中幼稚细胞百分比、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骨髓VEGF、Flt-1、KDR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有无髓外浸润无差异。高表达VEGF组缓解率低于低表达组。结论VEGF、Flt-1、KDR在儿童AL中高表达,提示可能与儿童AL的发生过程、发展、疾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因子(T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3例ALL患儿血浆VEGF及TF在不同组别治疗前后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ALL初治患儿在治疗前血浆VEGF,TF含量明显增高,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血浆VEGF及TF的含量与缓解组化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未缓解组化疗后血浆VEGF和TF的含量无明显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明显高于缓解组治疗后患者和对照组(均P<0.01)。血浆VEGF和TF在ALL患儿治疗前后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之间其差别具有显著性(均P<0.05)。高危组治疗后血浆VEGF和TF水平下降,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LL初治患儿治疗前血浆VEGF与TF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r=0.50, P<0.01)。结论:VEGF,TF可作为了解ALL病情、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26-528]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在小儿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4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石蜡标本来自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的临床病例,术前未行其他治疗,并选取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组织(肝母细胞瘤20例),其他肝脏良性肿瘤组织(结节样增生10例,错构瘤10例)及IHHE瘤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选取良性肿瘤术中切取部分肝脏组织。组织切片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兔抗VEGF和CD34相关抗原标记;计算出VEGF表达阳性率,CD34相关抗原抗体检测出肿瘤间质血管,分析其表达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VEGF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率为90.0%(18/20),在良性肿瘤组中表达阳性率为10.0%(2/20);VEGF在正常肝组织、瘤旁组织中呈低水平、稳定表达,染色浅,而在IHHE肿瘤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在肝母细胞瘤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CD34在已知正常肝组织肝窦处未见阳性表达;在IHHE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14/14),肝母细胞瘤为90.0%(18/20),肝脏良性肿瘤为15.0%(3/20),瘤旁组织未见表达。MVD在IHE,肝母细胞瘤组,良性肿瘤组及瘤旁组织分别为31.55±4.86,29.75±5.56,11.23±3.97。结论 IHHE中,高表达CD34,低表达VEGF,表明其不是单纯的血管、内皮细胞病变,很有可能是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混合体。IHE增殖期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促进肿瘤退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Mcl-1表达的影响,并从临床水平验证VEGF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检测VEGF处理后的HL-60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VEGF处理的HL-60细胞的Bcl-2和Mcl-1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和复发、14例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及5例正常儿童骨髓细胞的VEGF和Mcl-1蛋白表达。结果:VEGF可以明显抑制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并且可以对抗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效应。VEGF孵育HL-60细胞株18h后,其细胞内的Bcl-2和Mcl-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初发和复发组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的VEGF和Mc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完全缓解组。结论:VEGF可能通过同时提高Bcl-2和Mcl-1的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可能是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一。VEGF,Bcl-2和Mcl-1表达的增加可能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临床白血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患儿治疗前后骨髓细胞VEGF的表达。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儿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结果 VEGF在AL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7.4917,P〈0.01),一个疗程后显著降低(t=5.7530,P〈0.01);VEGF表达治疗前后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F=3.7781、4.2305,P均〈0.05),高危组治疗后水平下降,较化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但显著高于对照组(t=1.9808,P〈0.05);治疗前后早期治疗反应差与早期治疗反应好者VEGF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t=1.8439、3.4938,P均〈0.05),治疗反应好组治疗后显著降低(t=1.8038,P〈0.05),治疗反应差组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t=1.3798,P〉0.05)。结论 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危险因素有关,可以作为一个影响儿童ALL疗效、预后,评定危险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体外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7调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单细胞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分别经过VEGF和(或)VP16处理过的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各种不同浓度VEGF(2μg/L、20μg/L、100μg/L)任孵育18h后可明显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并且可对抗VP16诱导的细胞凋亡效应。结论VEGF可以抑制人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可能是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母细胞瘤的血管形成及影响因素,探讨化疗对神经母细胞瘤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35例小儿实体肿瘤年龄7月-12岁,分神经母细胞瘤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情况,并行图象分析。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血管密度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增高(P<0.05);VEGF和FLT-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有高表达,二者均与临床分期和分类有关;并可受化疗的抑制(P<0.05)。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生长具有血管依赖性,化疗可抑制血管形成,控制肿瘤血管形成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外白血病研究进展迅速,从形态、免疫、遗传角度探讨白血病本质,揭示白血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已使急淋与非急淋的5年无病生存率达80%与50%以上。并发现,L_1、C-ALL 及染色体数大于50者预后较好,而 B-ALL、T-ALL 及有假二倍体核型者预后差。不同类型的核型异常其复发时间与复发半亦不同。本文还介绍了MIC分型的复杂性及癌基因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生行抗VEGF治疗的ROP患儿15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抗VEGF治疗后随访周期内ROP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24例)和非复发组(135例),比较分析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VEGF治疗ROP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经单次抗VEGF治疗后,所有159例患儿均显示附加病变消退。24例(15.1%)抗VEGF治疗后复发,复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8.4±2.6)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眼底出血、总用氧时间较长是ROP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而妊娠高血压是保护因素(P<0.05)。 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治疗ROP是有效的。术前眼底出血和氧疗时间较长可增加ROP复发的风险,而对于妊娠高血压对ROP复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