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医临床,大黄自古以来用作“破瘀活血、攻下泻热”的主药,认为有“推陈致新之力,夺关斩将之能”,并与人参、熟地、附子一起被称为“药之四维”。大黄在治疗六腑疾病中是首选的药物。六腑以通为用,而大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看到医师开处方时,在中药大黄旁加脚注“后下”。有些患者怕麻烦,将大黄与其他药一同煎熬,其结果影响了药物疗效。现将大黄后下的原因阐述如下‘: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攻下积滞、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的功效,主要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大黄的泻下作用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索等刺激大肠,  相似文献   

3.
双向调节是中药的特征之一.例如大黄,在剂量为9~15克时,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而当剂量减少到1克时,却有收敛止泻作用,二者作用恰恰相反.又如川芎,小剂量使受孕子宫收缩增强,而大剂量则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许多活血化瘀药治疗血瘀证,能使偏高的血液黏稠度下降至正常,而用于治疗血液黏稠度偏低的病人,又可使其升至正常.白术既可以治疗腹泻,又可以治疗便秘.  相似文献   

4.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始于1958年前后.多数人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以前的医书虽也有记载“关格”用大承气汤治疗的,但多数医家治疗“关格”是不用攻下法,并且把下法作为治疗“关格”的禁忌. 急性肠梗阻为病邪在里,虽有“病邪在里则下之”之说,但攻下法为古人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之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下法,就是攻法,……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胃肠,都要攻下,……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大承气汤之用,必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1))  相似文献   

5.
大黄-黄连药对为中药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药对之一,其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汉代以后该药对临床常用于上中下焦热盛之证,两药经常以不同的剂量和炮制品配伍使用,历代所用方剂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均为大黄2两:黄连1两),<千金翼方>三黄汤(大黄3两:黄连3两),<外台秘要>三黄汤(大黄1两:黄连1两),<寿世保元>清咽抑火汤(大黄1钱:黄连1钱),<张氏医通>清心散(大黄酒浸2两:黄连1两),<保命集>芍药汤(大黄3钱:黄连半两),<中国药典>小儿化毒散(大黄80克:黄连40克)、当归龙荟丸(大黄酒炒50克:黄连100克)等.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方剂中大黄-黄连药对配伍应用的常用配比为大黄2:黄连1和大黄1:黄连1,也有部分方剂大黄剂量低于黄连.一般用于泻热通便的方剂,大黄的剂量大多高于黄连;而用于清热泻火的方剂,则大黄剂量多等于或小于黄连.  相似文献   

6.
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炮制品有生大黄、酒制大黄及大黄炭。其作用各有差异,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云:“若峻用攻下生用。邪气在上,必用酒浸上行,而驱热下行。……实热内结,势不可缓,酒蒸用之。”生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荡涤宿食,推陈致新,故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为主,常用于热积便秘和热毒壅盛之证,制大黄采用酒蒸后,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由沉降药变为升浮药,性变微寒,泻  相似文献   

7.
肠梗阻治验     
陈某,男,四十岁,工人。于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日,因暴食干鱼、干饼,突发腹部急剧疼痛,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发烧,二便不通,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因患者当时血压低,不宜手术治疗而邀余会诊。脉滑数,舌苔黄腻。此乃饮食不节,湿热停滞,脾胃运化失调而致。治宜破积导滞,攻下泄热,方用加味大承气汤:大黄10克、芒硝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木香10克、槟榔12克,嘱当晚服  相似文献   

8.
关怀  穆阳 《北京中医》2000,19(2):53-55
大黄-黄连药对为中药清热泻火解毒的代表药对之一,其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汉代以后该药对临床常用于上中下焦热盛之证,两药经常以不同的剂量和炮制品配伍使用,历代所用方剂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均为大黄2两:黄连1两),<千金翼方>三黄汤(大黄3两:黄连3两),<外台秘要>三黄汤(大黄1两:黄连1两),<寿世保元>清咽抑火汤(大黄1钱:黄连1钱),<张氏医通>清心散(大黄酒浸2两:黄连1两),<保命集>芍药汤(大黄3钱:黄连半两),<中国药典>小儿化毒散(大黄80克:黄连40克)、当归龙荟丸(大黄酒炒50克:黄连100克)等.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方剂中大黄-黄连药对配伍应用的常用配比为大黄2:黄连1和大黄1:黄连1,也有部分方剂大黄剂量低于黄连.一般用于泻热通便的方剂,大黄的剂量大多高于黄连;而用于清热泻火的方剂,则大黄剂量多等于或小于黄连.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运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筛选出一张对治疗急性肠梗阻效果更好的方子,定名为“通阻汤”,其特点是见效迅速,疗效确切,用法简便。组成:生大黄15~20克、厚朴15~25克、枳实10~20克、番泻叶6~10克、莱菔子20~30克、元明粉10~15克、红花5~10克。用法:先将方中朴、实、莱菔子、红花4味煎2次,浓缩约200毫升,纳大黄、泻叶煮2沸,去渣取汁150毫升,再纳元明粉,待温后分2次灌服。在灌服前先行胃肠减压,吸净胃内潴留物,再用注射器将药汁从胃管中徐徐注入。第1次灌入后挟管半小时,再灌第2次,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正负之功,是中药的一大特色,许多中药具有这种作用。所谓正负功效,是指同一种药物能治疗性质相反的病证,即起到正反两方面的治疗作用。这些药物的正负功效除自身独有外,还与多方因素的作用有关,现简略条述如下: 一、药物剂量之多寡药物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作用,日本有的学者认为:汉方之秘在于剂量之大小。确为有识之见.中药的正负功效与药量多寡密切相关,举例如下: 大黄:常用为10克左右,后下入煎则有通里攻下作用,久煎则泻下力弱。据近人临床经验,如用量大于30克则泻下力反缓,久服之则下泻作用甚微或不泻。因此要取其通下之功者,以5~10克(后下)或开水冲泡为最佳;故大黄量大久煎通下力弱,量小后下则通下力大。红花:有活血调经之功。李时珍认为,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理气开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通里攻下”等治法,立方选药。在实践中,无论肠梗阻、阑尾炎抑或胰、胆疾患,大都有服药后通便而症状缓解的特征。弄清这些性能各异的药物对消化道的作用规律,不仅有助于对上述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自拟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一、药物组成:乌梅15克炒花椒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白芍30克木香12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苦楝根皮(去粗皮)15克大黄(另包、后下)10克(系成人剂量,小儿酌减)。上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用火煎熬,沸后15分钟放入大黄(用纱布或白布  相似文献   

13.
肠痈案:徐,男,37岁。住院号:47053。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六小时于1981年12月8日入院。经外科诊为“急性阑尾炎”,拟行手术治疗。因家属要求内科保守治疗,故取大黄牡丹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祛淤,通里攻下。大黄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生地12克,鬼针草10克,败酱草20克,紫地丁10克,生麦芽10克,神曲10克,茵陈10克,黄芩10克,连翘15克。配合针刺足三里,内庭、外用大蒜30克、芒硝15克捣敷麦氏点,经上述处理一天,大便次数增加,体温复常,腹痛缓解,再予数剂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正> 我院用中药“消肿止痛散”治疗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共30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药物组成:红花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栀子15克桃仁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大黄30克。二、应用方法:将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酒(白酒或酒精均可)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为防止药物脱落,减慢蒸发干燥,外用塑料纸包扎,干燥后取下,再加酒调敷,反复3~4次后去除之,如尚未愈,可另取上药重新调敷,每日2—3次,多数在2—4日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用以大承气汤为主,配合药液灌肠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梗阻11例,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1.先给予有效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2.大承气汤1剂: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烊化)枳实厚朴各15克,取水煎  相似文献   

16.
陈仓子  钟宝源 《陕西中医》1990,11(5):233-234
<正> 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凡属热属实,大便秘结或瘀血阻滞而成的壮热、谵语、甚至吐血、衄血等疾患,都可配合其它药物而治之。有的认为只注意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补益功效。现在,根据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科学研究等有关资料,就大黄的补益功效加以概述。1.大黄可不致泻而补益有人认为,大黄峻猛攻下,药性苦寒,能伤元气,耗损阴血,而不能用于体虚者。事实上大黄攻泻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之。甚至有些久病体虚者(包括消化系统的癌瘤在内),用了大黄根本不泻,反而见到病情好转,体力恢复,体重增加,象服了补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大黄散治疗口腔溃疡,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大黄15~20克(炒炭),地骨皮15克(炒焦),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法:将药末适量撒于溃疡面上,一日2~3次。一日获效,3~5日痊愈。按:口腔溃疡,多因火热炽盛,络脉淤阻,粘膜腐敗而致。用大黄清热泻火,  相似文献   

18.
笔者用自拟二黄膏治疗带状疱疹5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雄黄、大黄各15克,柏树枝50克,冰片3克,麻油适量。配制及用法柏树枝烧灰,与雄黄、大黄共研极细末,麻油放在勺中用火加热,待沸后倒入上药混合之药末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运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了疗效更好的处方,姑且名为“通阻汤”。其特点是见效迅速,用法简便。1 方药组成生大黄15~20克,厚朴15~25克,枳实10~20克,番泻叶6~10克,莱菔子20~30克,元明粉10~15克,红花5~10克。2 临床使用先将方中厚朴、枳实、莱菔子、红花4味,煎2次.浓缩约200ml,纳大黄、番泻叶煮2沸,去渣取汁150ml,再纳元明粉,待温后分2  相似文献   

20.
<正> 攻下治黄成其一法,始于仲景。《金匮·黄疽》即有“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之说,并以利湿兼以攻下之茵陈蒿汤为其代表方。但治黄以攻下为主立法制方,当推明代吴有性,其《温疫论》所列之茵陈汤,药同仲景之方,但剂量上主以大黄,故攻下治黄法包括了攻下为主辅以利湿(下称攻下利湿)和利湿为主兼以攻下(下称利湿攻下)两种治法。近年来我们依据大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