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时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改变及在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入NICU患儿出现低血糖126例,同期入院的无低血糖患儿9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NSE的数值,同时比较低血糖组在不同血糖值时NSE的改变.结果 低血糖患儿血NSE高于对照组(P<0.01),低血糖患儿血糖<1.6 mmol/L,较血糖<2.6 mmol/L NSE升高明显(P<0.01),血糖正常3 d后血NSE高于血糖正常5 d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血糖患儿血NSE升高,表明低血糖可造成神经元损伤,血糖越低,NSE升高越明显,脑损伤越重,血糖恢复正常后5 dNSE才逐渐下降,表明低血糖性脑损伤持续时间较长,易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确诊的脑梗死75例。测量并计算其脑梗死体积,采集其发病后不同时间的静脉血,测定NSE浓度,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成人比较。结果表明:(1)脑梗死组和对照组NSE浓度分别为7.25&;#177;2.14μg/L和3.97&;#177;1.12μg/L(P&;lt;0.01);(2)血清NSE浓度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lt;0.05);(3)脑梗死后6hNSE开始升高,24h明显升高,2天达高峰,并可持续到第5-7天,14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4)血糖水平与NSE之间有一定相关性;(5)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NSE高者,其2周时的预后较差。结论:脑梗死后患者血清NSE的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程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6例脑梗死病人即时、第4天、第7天及24例正常人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病人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病情控制和机体吸收逐渐减低。结论 血清NSE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诊断ACI的指标,并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大量存在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脑梗死时脑组织受损,NSE由神经元细胞中漏出进入脑脊液和血液,由于其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仅有微量,因此脑脊液和血液中NSE水平可作为脑组织中神经元坏死的客观指标,判断脑梗死面积大小、评价治疗效果和估测预后的手段.现就国内外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出血患者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脑出血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发病第1、2、3、4、7、14 d的血清NSE变化.结果 脑出血组各时间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NSE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 血清NSE变化对判断脑出血量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脑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惠林  刘承基 《江苏医药》2000,26(5):383-384
烯醇化酶普遍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组织中 ,参与糖酵解过程。烯醇化酶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 ,以αα、ββ、γγ、αγ、αβ五种形式存在。其中αγ和γγ两种亚基特异性地存在于神经系统中成熟的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 (线粒体内 )。γγ型是神经元中的主要亚型 ,故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 [1] 。NSE占全脑可溶性蛋白的 1 5% ,分子量为78KD ,理化性质稳定。目前主要采用放免及酶联免疫测定法 ,测定组织浸出液或体液 (血液、脑脊液 )中的NSE值。在肿瘤研究中 ,NS…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它们对HIE患儿病情进展、病情程度、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符合新生儿HIE诊断标准的病例39例,分为轻度HIE组和中重度HIE组,选取同时期出生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新生儿不同时间的血清NSE浓度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儿血清NSE浓度与新生儿HIE相关,且与其严重程度正相关,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NSE水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HIE和脑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癫痫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凤华  周辉  袁伯稳  赵建美 《江苏医药》2008,34(12):1249-125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小儿癫痫发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患儿分为癫痫发作(A)组22例及非癫痫发作(B)组28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并与正常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NSE水平为(22.12±10.22) μg/L,明显高于B组的(9.72±4.06) μg/L和C组的(7.90±1.85) μg/L(P<0.01).结论 癫痫发作后可引起血清NSE水平的显著升高,测定NSE有助于癫痫发作与非癫痫发作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及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蚓激酶治疗过程中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浓变,记录神经功能NIH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第三和第七天血液中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第十四、二十八天神经功能评分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蚓激酶对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正常对照组3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48 h内、5 d时采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水平.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发病48 h内NSE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发病48 h内NSE的水平显著高于发病第5天NSE的水平,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发病第5天NSE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虽然脑的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但神经元细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损伤持续时间短,恢复快,动态测定NSE水平有助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酶免疫分析法测2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结果表明,HIB组血清中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按临床症状分组,重度HIE组NSE水平比轻、中度组明显升高。按窒息程度分组中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NSE可作为早期判断HIE脑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且为临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病患者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NF-γ、IL-6、IL-10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流式细胞术。结果:慢性肝炎活动期组可见CD4^+细胞数升高和CD8^+细胞数呈上升趋式势和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较显著升高,肝硬化组呈明显的CD4^+细胞数减少。同时,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与Th2型细胞因子IL-6,IL-10均显著增高,且细胞因子的上升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基本平行。结论:CD8^+细胞数和Th1型细胞因子上升与急性炎症反应有较密切关系,而CD^+细胞数和Th1型细胞因子、Th2型细胞因子升高是肝硬化免疫反应的特征之一,因此通过对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测定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各类肝病和把握病情。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德晨  刘敬业 《天津医药》1999,27(7):403-405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患者患者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双抗体酶免疫法对56例各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周内血浆NSE水平的变化进行观测,结合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颅脑2患者后血浆NSE浓度立即升高,其程度与脑损伤程度成正比。不同病情转归,患者伤后1周内血浆NSE2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通过对血浆NSE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为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提供较  相似文献   

14.
洪曙明 《中国药师》2014,(6):978-98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监控生命体征、控制颅压和血压、止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连用14d.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生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有肯定的疗效,安全性较优,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NSE和S100B水平,保护大脑神经元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细菌溶解产物防治RRTI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对象为接受免疫刺激剂治疗的RRTI患者,效果指标为通过荟萃分析得到的患者RRTI发作次数,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到2013年11月10日。结果:共检索到128篇文献,其中19项研究满足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959名患者。荟萃分析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菌溶解产物制剂,能显著的减少RRTI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与单用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12个月内,加用细菌溶解产物的患者平均减少了2.963次急性呼吸道感染。结论:对RRTI患者,在治疗中使用细菌溶解产物能改善患者健康,降低患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感染临床特点。方法对110例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不同方案化疗后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MM患者发生化疗后感染57例,感染率51.82%,VMP方案组(TM+Melphalan+Dex)化疗后感染率低于VAD方案组(VCR+EPI+DEX)(P<0.05)。VMP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5.9d)与VAD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11.8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为主,致病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MM化疗后感染率高,不同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更新和优化,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较少,出现后感染均较严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感染率高,为预防和控制化疗后感染,应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治疗并发症或(和)继发疾病。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5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与心电图各测值进行分析,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冠心病各组QTc、QTd、QTcd、JTc、JTd及JTcd明显高于对照组。(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d及JTd逐渐延长。(3)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c及JTc较长。(4)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心室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5)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JTd、JTcd明显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冠心病组。提示冠心病存在明显心肌复极不均匀,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量10~3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6例,分为NGF+常规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用ELISA法动态测定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以及随访6个月后进行ADL分级。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2h内至28d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4d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1d以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7d内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4d以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后随访,两组ADL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足量外源性NGF可以保护神经元,减少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将200例住院乙肝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予温水泡足。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精神及困倦程度等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乙肝患者失眠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Gemcitabine)加卡铂(Carboplatin)联合化疗在治疗后局部来控的晚期鼻咽癌病人中使用的效果。方法:用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卡铂4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间隔21-28天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联合化疗31例,CR(完全缓解)5例,PR(部分缓解)20例,总有效率(CR PR)81%,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可耐受、可逆转。结论:对于在治疗后局部未控的晚期鼻咽癌病人,选择吉西他滨加卡铂方案仍可达到较高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