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病,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在鼻内镜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已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术更显其优越性。1997年12月~2004年5月我院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30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30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实施鼻中隔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0°和30°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应用经18号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头边吸引分泌物边剥离黏骨膜。结果 62例病人鼻中隔偏曲全部得到矫正,效果良好,无一例鼻中隔穿孔。结论 应用鼻内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且用麻醉穿刺针改制的吸引器具有吸引及剥离的双重作用,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6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169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112例,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57例,术后填塞用内装蓬松海绵的一次性硅胶套。结果:169例中术后随访3-6个月者157例,治愈146例(92.99%,146/157),好转11例(7.01%,11/157),无无效者。无一例发生发生鼻中隔穿孔、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操作精细、损伤小、切口无需缝合等特点;对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者可行同期手术,节省时间及费用;改良鼻腔填塞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1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安全性、实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鼻内镜技术行鼻中隔矫正术141例,其中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61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炎15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31例,单纯鼻中隔偏曲34例;介绍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并通过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141例病例手术中视野清楚,便于术中对鼻中隔黏膜保护,并且可同时完成鼻窦功能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较传统手术术野清晰、操作仔细准确、简单易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对52例高位后段、巨大嵴突和棘突、多种弯曲形态并存、鼻中隔骨折脱位及需二次矫正偏曲,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冠状位)确诊的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偏曲矫正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52例患者鼻中隔矫正效果满意,鼻腔通气良好,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症状。结论:在鼻内镜下行复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照明度好,视野清晰宽广,精细准确,保持了鼻中隔稳定性,安全、微创,符合鼻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患,有关手术治疗的文献最早由Cottle^[1]报道,1978年由武汉医学院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将手术治疗该病的方法命名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2]。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鼻内镜技术在国内逐渐开展并迅速普及后,由于内镜技术的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再次鼻中隔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中隔偏曲治疗上需行手术矫正,但部分病例由于各种原因使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不佳,需再次手术矫正。但再次手术的难度大,易引起鼻中隔穿孔等问题,处理棘手。笔者在鼻内镜下对16例病人再次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997年6月~1999年12月,共收治曾因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和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6月鼻内镜下行较完整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128例,根据偏曲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口部位。鼻中隔软骨部单纯偏曲和/或上颌骨鼻突偏曲行偏曲侧Killian术式切口,复杂型偏曲均行左侧Killian术式切口,筛骨垂直板C型偏曲、棘突和梨骨嵴或棘突行偏曲前方0.5 cm处切口。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128例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得以矫正,其中治愈112例(87.5%),好转16例(12.5%)。所有患者术后双鼻腔通气良好。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具有视野清晰、微创、精准等优点,对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选择个性化切口和术式可完整保留软骨支架、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手术方式经历了鼻中隔次全切除,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成形术等时期。90年代后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开始了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作者在对患者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发现有相当部分鼻中隔偏曲在鼻中隔的中后段或较局限呈棘状或嵴状。2006年后尝试着做了一些改进,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完善和提高,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已被广泛开展。在鼻内镜手术中,局限性鼻中隔偏曲矫正常采用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具有费时费力、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笔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局限性切除术矫正局部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安全、简单、快速的手术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经鼻腔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例(10侧)、面部复合伤造成鼻泪管阻塞患者2例(2侧)实施经鼻腔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术后随访4~9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治愈9例(11侧),好转1例(1侧)。造孔处上皮化时间均在3个月以内。结论:鼻内窥镜下经鼻腔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方法,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在耳鼻喉科门诊日常工作中,妊娠期鼻出血较常见,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浅在,程度轻,局部轻微压迫即可止血,无须住院治疗。但亦有少数妊娠期妇女鼻出血较严重,且出血量大,直接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必须在鼻内镜下止血,且严密监视胎儿胎心情况,补充血容量,预防意外发生。自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我科曾治疗2例妊娠期严重鼻出血患者,现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等离子手术治疗23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经治的23例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其中Ⅰ级和Ⅱ级内翻性乳头状瘤单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完成手术,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行低温等离子射频首先切除瘤体的主体部分,然后对瘤体累及的关键部位行骨膜下切除。手术时间为20~120min,中位数手术时间为40min。术中Ⅰ级和Ⅱ级出血量为10~60mL, Ⅲ级出血量为150~240mL,中位数出血量为75mL。术后无需填塞鼻腔,疼痛轻微。术后3个月术腔完全上皮化,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鼻腔乳头状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无需鼻腔填塞的优点,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较好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喉显微手术暴露不佳时,鼻窦内镜辅助手术的可行性,比较鼻窦内镜及显微镜在喉显微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鼻内镜辅助完成喉显微手术28例。结果 28例均一次手术成功,临床治愈,无明显并发症。除2例喉乳头状瘤外,其余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在喉显微手术中具有较显微镜视野更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创伤性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内镜引导下经鼻入路腺样体切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引导下、经鼻入路联合电动切割综合动力系统进行腺样体切除的技术要点和疗效分析。方法 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儿童78例, 2~13岁,主诉睡眠打鼾、憋气、张口呼吸71例,鼻塞、流涕5例,长期耳闷、听力下降2例,于全麻下行内镜引导下经鼻入路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28min,术中出血平均10mL,无原发性和继发性出血、咽鼓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 术后平均随访1 年,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无鼻腔粘连、腺样体肿大等发生。结论 内镜引导下经鼻入路联合电动切割综合动力系统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术野清晰, 切除准确, 止血彻底, 效果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壁和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时最为显著,10岁后逐渐萎缩[1].腺样体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的症状者称为腺样体肥大,本病常见于儿童,但部分成人亦可发生,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肥大的腺样体不同程度地阻塞后鼻孔和压迫咽鼓管,以及分泌物对咽、喉和下呼吸道的刺激,可引起耳鼻咽喉和下呼吸道多种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浸润对鼻息肉术后鼻腔黏膜转归及疗效影响的因素。方法:对于50例鼻息肉患者术中及部分术后复发的鼻息肉组织和上颌窦口周边水肿组织采用Chromotrope 2R特染,检测以上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后术腔黏膜恢复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织中EOS水平明显高于中鼻甲黏膜组织,且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P<0.01);EOS浸润程度越深,鼻腔黏膜恢复越慢,鼻息肉复发越快。结论:EOS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延迟鼻窦、鼻腔黏膜上皮化的进程,可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真菌在鼻窦内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FRS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非侵袭性可以表现为真菌球和变态反应性两大类[1]。真菌球型鼻窦炎以单侧单窦发病为主,其中单侧上颌窦为最好发部位。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手术,通过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建立鼻窦通气引流。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手术目前多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临床上我科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28例结构性鼻炎患者,结合其症状、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鼻中隔鼻成形术;②功能性下鼻甲手术;③中鼻甲成形术;④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个月。痊愈90例(70.31%),有效35例(27.34%),无效3例(2.34%),总有效率97.65%。结论 结构性鼻炎是由于鼻腔结构异常所致功能异常的疾病,鼻内镜下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鼻内镜辅助治疗鼻科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0例患者,采用面中部掀翻术4例,半面掀翻术3例,改良术式23例。改良术式采用以患侧为主的上颌窦根治术切口,不作鼻小柱贯通切口,先完整剥离健侧的鼻中隔皮肤、黏软骨膜和骨膜及鼻底黏骨膜,不作健侧前庭切口,保留健侧鼻腔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再作鼻中隔软骨及患侧皮肤、黏软骨膜切口与鼻前庭弧形切口,掀翻患侧半面中部软组织并联合鼻内镜切除病变。结果:所有创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4例面中部掀翻术后鼻前庭狭窄1例;3例半面掀翻术中鼻中隔穿孔1例;改良术式联合鼻内镜23例无并发鼻前庭狭窄和鼻中隔穿孔等症。结论:面中部掀翻及改良半面掀翻径路联合鼻内镜,术野暴露充分,面部不留瘢痕,手术操作方便、安全;改良术式健侧鼻腔术后不必填塞,无鼻前庭狭窄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