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影像学方法在颌面部血管畸形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观察低流量和高流量血管畸形的CT,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及数字减影选择性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两种血管畸形的CDFI及DSA表现有明显的差异性,低流量畸形多含血流固定扩张的静脉空腔,高流量畸形则显示有明显的滋养动脉,可形成动静脉瘘。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信息。  相似文献   

2.
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数字减影 (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 ,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 ,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 ,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 )、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 ,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我院1995 1999年DSA 15 0例脑血管病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本组 15 0例 ,男 87例 ,女 6 3例 ,年龄15~ 6 0岁 ,平均 35 .7岁。临床症状和体征 :头痛、头晕、呕吐 ,眼球突出 ,颈部血管杂音 ,动眼神经麻痹、癫痫等。本组全做了头颅CT ,其中有 39人做MRI检查 ,CT和MRI诊断脑…  相似文献   

3.
下肢外周血管疾病诊断DSA 和MRA(Mobi Track)的应用及选择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比较DSA和MRA(Mobi Track)对外周血管的成像作用,探讨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方法 对15例因各类病因引起的下肢外周的血管闭塞、狭窄的患者进行DSA和MRA检查。结果 MRA可无创性一次显示外周动静脉血管,DSA对动静脉显示需分次穿刺造影,对需介入治疗的部分患者需分次进行,9例患者MRA发现的9处病灶与DSA结果完全相同,但DSA有二处显示胫前动脉二级分支的狭窄,MRA未见显示。结论 MRA是一种无创性动静脉成像方法,对外周性血管疾病应做为首选和基本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无名动脉扩张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名动脉扩张 (IAD)常见于老年女性 ,有关其超声检查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我院 1 998年 7月至 2 0 0 1年 1 0月超声诊断的 2 7例IAD患者与 1 36例正常人的无名动脉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进一步探讨超声在诊断IAD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无名动脉扩张 (IAD)患者 2 7例 ,男 2例 ,女 2 5例 ,年龄 49~77岁 ,平均 63岁。正常人 1 36例 ,男 89人 ,女 47人 ,年龄 2 2~ 72岁 ,平均 47岁 ,按年龄段分 2 0~ 39岁 ,40~ 59岁 ,>60岁 3组 ,受检者均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颈动脉血管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是 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的医学影像学技术。DSA设备的使用为腹部血管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检查与治疗方法。我院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4月共进行腹部血管IADSA造影及治疗 15 6人次。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0 3例 ,女性 5 3例 ,年龄最小 13岁 ,最大 74岁。造影血管 :肝动脉 86人次 ,脾动脉 18人次 ,胃十二指肠动脉 10人次 ,胃左动脉 8人次 ,肠系膜上动脉 18人次 ,肠系膜下动脉 9人次 ,肾动脉 7人次。操作方法 :均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于靶血管行选择性动脉造…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它起病急 ,病情重。其发病原因主要为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硬化致血管破裂。为明确病因及病变部位 ,常需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我科自 1997年以来 ,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做DSA的患者 10例。本文就这 10例患者行DSA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例患者 ,均经腰穿及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男 4例 ,女 6例 ,年龄最大 5 5岁 ,最小 2 3岁 ,平均年龄 39岁。行DSA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6例 ,动静脉畸形 2例 ,2例未见异常。 1例因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材料和方法硬脑膜动静脉畸形9例,其中纯硬脑膜动静脉畸形5例,软硬脑膜混合型动静脉畸形4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14~42岁,平均25岁。全部病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1例双侧颈总动脉造影,3例1侧颈总动脉造影,9例中有2例行超选择性颈内和颈外动脉造影。5例行CT检查。讨论1.分型:颅内动静脉畸形在血管造影上依其供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66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AVM)25例、髓周动静脉瘘(AVF)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3例,均行磁共振(MR)检查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多能发现椎管内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显示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和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显示为髓内的实质性强化影和异常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MRI对病变的定位和分类有重要诊断作用,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AVM )常导致临床上原因不明的颅内出血。要明确其诊断 ,以往常需脑血管造影检查。螺旋CT问世后 ,国外一些学者采用螺旋增强扫描技术行脑三维CT血管造影 ( 3D -CTA)研究[1~ 5] ,均显示出良好的三维血管影像。近年来国内亦有其文献报道[6,7] 。笔者对脑 3D -CTA进行了初步尝试 ,正确诊断 5例脑血管疾病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颅内出血患者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35.6( 2 5~ 66)岁。其中 4例为不明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1例为高血压病脑出血。1.2 方法 使用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Light Speed^TM 4.X16层螺旋CT机对怀疑有颅内病变的45例患者行CTA检查,将扫描的原始图像导入Sun Workstation 4.0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行MPR、MIP、VR重建。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45例中,正常的14例,动脉瘤14例,血管狭窄及Moyamoya病各1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1例,胶质细胞瘤4例。脑动脉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4级分支显示率为62.2%(28/45)。动脉瘤14例,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2例动静脉畸形.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Moyamoya病1例,清晰显示了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8例脑膜瘤和1例听神经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高,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脑血管更精细的结构,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颅内病变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血管病变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夹层动脉瘤及血管瘤。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病变一种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本上可替代血管造影或DSA。  相似文献   

13.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资料,由两名医生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共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 0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 6例,单支供血动脉1 7例,深部引流1 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结论 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颅底动脉环(Willis环)MR血管造影(MRA)临床应用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Willis环MRA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70岁。结果:42例中动静脉畸形(AVM)11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烟雾病3例、脑动脉瘤3例、脑血管闭塞性病变18例、脑出血4例。结论:MRA能准确评估Willis环解剖,对颅内多各血管疾患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疑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分别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造影前后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经CTA或DSA证实30例为颅内动静脉畸形,1例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显示率为70%(21/30),经颅超声造影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显示率为96.7%(29/30)。对位于颞叶(11例)、岛叶(1例)、小脑(1例)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与DSA测量结果一致,而5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顶叶及1例位于枕叶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测值(2.4cm×3.0cm)明显小于DSA测值(3.0cm×3.6cm)。经颅超声造影测量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均与DSA测值一致(3.5cm×4.4cm)。(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59.5%(22/37),经颅超声造影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83.7%(31/37),造影后供血动脉流速较造影前略增快,但造影前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提高颅内动静脉畸形及供血动脉的显示率,经颅超声造影测量畸形血管团大小与DSA检查结果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与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脑血管性病变,分析对照MRA(包括MRI)和DSA影像结果。结果病变包括动脉瘤22例,血管畸形15例及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9例。MRA对42例做出正确诊断,总检出率为91.3%。其中动脉瘤检出率86.4%,动静脉畸形85.7%,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00%。3DTOF法MRA可较满意显示脑动脉血管主干或分支病变,PC法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增强扫描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具有安全、可靠和准确等优点,是很有价值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团注跟踪造影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 使用SIEMENS COROSKOP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数检查了10例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其中的4例还进行了常规DSA。结果 本法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跟踪显示一侧下肢动脉的全程。结论 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较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量大,造影剂用量少,检查时间短,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颅内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DSA分类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6例经DSA证帝的纯硬服膜动一娄的血管造影表现进行描述及分类、临床症状的复习,探讨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DSA分类与是下状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文中16例纯硬脑膜动静瘘均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对其他血管造影表现进行描述及分类,做DSA分类与临床症状的对照分析。结果:16例纯硬脑膜动脉瘘中,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Ⅰ型的临床症状多为非侵袭性的良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行血管内介入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的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6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经血管造影检查,表现为隐匿性髓内血管畸形者6例,余20均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中供血动脉为单纯脊髓前动脉者10例,单纯脊髓后动脉者4例,脊髓前动脉和后动脉同时供血者6例。12例接受了栓塞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者3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58.3%。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后行栓塞治疗是髓内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CT血管成像(CTA)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TA 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4 例患者均行CTA 及MRA 检查,其中5 例同时行DSA 检查。分析每个病人血管影像相应部位不同影像方法显示的程度与部位分布,并用双盲法验证。结果 34 例病人MRA 显示血管狭窄共100 处,其中1°~2°16 处,10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无狭窄;3°~4°84 处,49 处相应部位CTA 显示无狭窄,11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为1°~2°狭窄;3 处MRA 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5 例行DSA 检查患者的MRA 显示脑动脉狭窄23 处,其中仅7 处DSA 显示相应部位血管狭窄,MRA假阳性率696 % ,过度诊断率957 % ;CTA 显示动脉狭窄7 处,与DSA相应血管部位表现相同,未出现假阳性。作者及双盲法的统计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257 列联表确切概率法) 。结论 CTA 显示脑动脉狭窄较MRA 更接近实际情况,影像更为可靠。进一步改进影像编辑方法后CTA可为临床怀疑动脉狭窄或其他病变更为可靠的影像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