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内分泌腺瘤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内分泌腺瘤病分为1型(MEN1)和2型(MEN2),其中MEN2又可分为MEN2A和MEN2B。MEN1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旁腺腺瘤、胃肠胰肿瘤(以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常见)和垂体前叶瘤(以泌乳素瘤常见)。MEN2A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增生; MEN2B为MTC、黏膜神经纤维瘤和嗜铬细胞瘤。Wermer于1954年首先描述了垂体前叶腺瘤、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EN2)又称Sipple综合征,其病理学特征为甲状腺髓样癌(MTC)或甲状腺C细胞增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MEN2A、MEN2B、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及其他型。文献报告MEN2A占MEN2的60%,以MTC为主要临床表现,约50%伴有嗜铬细胞瘤(PCC),30%~40%伴有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HPT)。MEN2B以黏膜多发性神经瘤、MTC和(或)PCC为特点,可有类马凡体征,少数患者还伴有肠道神经节母细胞瘤,角膜神经粗大,骨骼发育异常及发育延缓等,无甲状旁腺疾病。FMTC则仅有MTC,且患有MTC的家族成员不少于4个。MEN2A患者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许纯孝  燕东亮 《山东医药》2001,41(12):48-48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同时或先后发生增生或肿瘤。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高。MEN分为三大类:①MENI型:又称Wermer氏综合征,常涉及垂体、甲状旁腺及胰腺。②MENⅡ型:又分为两个亚型,即MENⅡA型。又称Sipple氏综合征,表现为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MTC)与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MENⅡB型,除有MENⅡA型表现外,尚包括多发性粘膜神经瘤、消化道弥漫性神经节细胞瘤、先天性巨结肠、骨骼肌肉异常与马凡氏体征等。③混合型:是MENI型、MENⅡ型肿瘤的重叠。本文仅简介MENⅡ型。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EN2)又称Sipple综合征,其病理学特征为甲状腺髓样癌(MTC)或甲状腺C细胞增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MEN2A、MEN2B、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及其他型。文献报告MEN2A占MEN2的60%,以MTC为主要临床表现,约50%伴有嗜铬细胞瘤(PCC),30%-40%伴有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HPT)。MEN2B以黏膜多发性神经瘤、MTC和(或)PCC为特点,可有类马凡体征,少数患者还伴有肠道神经节母细胞瘤,角膜神经粗大,骨骼发育异常及发育延缓等,无甲状旁腺疾病。FMTC则仅有MTC,且患有MTC的家族成员不少于4个。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分为1型(MEN1)和2型(MEN2),其中MEN2又可分为MEN2A和MEN2B。MEN1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旁腺腺瘤、胃肠胰肿瘤(以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常见)和垂体前叶瘤(以泌乳素瘤常见)。MEN2A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增生,MEN2B为甲状腺髓样癌、黏膜神经纤维瘤和嗜铬细胞瘤。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欧洲MEN1研究联合体(ECMEN1)成功地克隆到MEN1的致病基因men1[1-2]。之后,在绝大部分MEN1家系病人中都发现了该基因的突变,从而确定了men1基因与MEN1之间的因果关系。MEN2由原癌基因ret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2B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表型和PET原癌基因突变。方法提取5例有典型临床表型的MEN2B患者及其23名家族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RET原癌基因第8、10、11、13、14、15、16外显子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MEN2B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仅存在于5例先证者中,其家族成员均未发现;5例患者确诊MEN2B时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类马凡体型,唇舌的黏膜神经瘤,眼部异常,肠道异常和嗜铬细胞瘤(PCC)的发生数分别为5、5、5、4、3和3;其MTC和PCC的发病年龄分别为(20.0±8.1)岁和(28.3±2.5)岁;RET基因突变均为第16外显子的M918T。结论本组MTC和PCC的平均发病年龄均晚于国外相关报道,且PCC发病晚于MTC;MEN2B其他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大于国外报道,考虑与MEN2B确诊较晚有关。本组MEN2B先证者发生RET突变的家系比例(100%)要明显高于国外的相关报道(50%),且均为RET原癌基因的M918T单一突变。  相似文献   

7.
197例嗜铬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6~2005年所有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良性嗜铬细胞瘤184例,恶性13例;肾上腺原发肿瘤17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4例,多发内分泌腺瘤(MEN)Ⅱ(嗜铬细胞瘤伴甲状腺髓样癌)2例。结论完善检查手段可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确诊需病理检查,手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分为1型(MEN1)和2型(MEN2),其中MEN2又可分为MEN2A和MEN2B。MEN1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旁腺腺瘤、胃肠胰肿瘤(以胃泌素瘤和胰岛素瘤常见)和垂体前叶瘤(以泌乳素瘤常见)。MEN2A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和甲状旁腺增生,MEN2B为甲状腺髓样癌、黏膜神经纤维瘤和嗜铬细胞瘤。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欧洲MEN1研究联合体(ECMEN1)成功地克隆到MEN1的致病基因men1。之后,在绝大部分MEN1家系病人中都发现了该基因的突变,从而确定了men1基因与MEN1之间的因果关系。MEN2由原癌基因ret突变所致,大量的病例显示,临床表型与ret基因突变类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立其丁试验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的阳性参考值和探讨行立其丁试验时监测血糖浓度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术前行立其丁试验,术后病理确诊为嗜铬细胞瘤86例患者。根据立其丁试验结果分为3组:立其丁试验阳性、立其丁试验可疑、立其丁试验阴性,同时所有患者行立其丁试验时监测血糖浓度。结果86例嗜铬细胞瘤中立其丁试验阳性42例(占48.84%),可疑34例(占39.53%),阴性10例(占11.63%)。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阳性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检出率最高,与非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阳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可疑组比非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可疑组检出率亦高(P<0.05)。结论诊断嗜铬细胞瘤时立其丁试验阳性参考值应降低,可疑阳性者应高度怀疑为嗜铬细胞瘤;立其丁试验同时监测血糖浓度,更有助于早期诊断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0.
用GeXP(基因表达谱分析)方法,对16例良性嗜铬细胞瘤、14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肽处理相关基因在恶性嗜铬细胞瘤组表达低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表达,其中QPCT、HSPA4L、RNF6、RNF128基因表达较低可能提示嗜铬细胞瘤的恶性潜能更大.  相似文献   

11.
15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家系的临床和RET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ou YL  Zhu SX  Li JJ  Liu JB  Yin M  Xiao BY  Yu CL  Wang LM  Gu LQ  Cui B  Ning G  Li XY  Zhao Y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466-470
目的 研究15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和RET原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5例MEN2A先证者家系的共119名家系成员,提取其外周血基因组DNA,分别对RET原癌基因第8、10、11、13、14、15、16外显子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在15个MEN2A家系中,共有49例检出RET原癌基因突变。其中37例有MEN2A临床表型,另12例为基因携带者,前者诊断MEN2A的年龄显著晚于后者[(43.0±13.9)岁比(9.8±7.4)岁,P〈0.01];37例MEN2A患者中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PCC)和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HPT)的发生率分别为91.9%,56.8%和10.8%;在15个MEN2A家系中,共检出5种基因突变类型,均位于RET原癌基因第11外显子634位点,分别为:C634W(13.3%),C634Y(46.7%),C634R(26.7%),C634F(6.7%),C634S(6.7%)。结论 15个MEN2A家系中,37例有临床表型的MEN2A患者平均确诊年龄高于国外相关报道;MEN2A患者MTC和PCC的发病率和国外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而HPT则较低;所有MEN2A患者的RET原癌基因突变均位于634位点,较国外文献报道的单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生化、心肌酶谱、血常规、血与尿儿茶酚胺、心电图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采用超声、CT和/或MRI,定性采用病理诊断。结果入选的74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男53例,女21例,年龄13~76岁,平均(48.24±1.62岁),病程1天~30年。以嗜铬细胞瘤三联症之一为首发表现的患者有27例(36.49%)、高血压56例(75.68%)、低血压3例(4.05%)、急性左心衰竭3例(4.05%)、合并冠心病3例(4.05%)、儿茶酚胺心肌病4例(5.41%)。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10例(13.51%),窦性心动过缓5例(6.76%),低钾血症5例(6.76%)。18例患者行心肌酶谱检查,其中16例增高(88.89%)。结论嗜铬细胞瘤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少数可伴有低血压,心律失常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严重者可并发儿茶酚胺心肌病及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3.
可乐宁(clonidine)能抑制中枢交感活动(兴奋中枢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浆儿茶酚胺下降。作者根据生理性血浆儿茶酚胺升高有赖于交感神经兴奋而嗜铬细胞瘤能自主分泌儿茶酚胺这一原理采用可乐宁抑制试验来鉴别血儿茶酚胺升高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抑或嗜铬细胞瘤所致。 10例经手术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病人及15例有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个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家系的临床表现和RET原癌基因突变方式.方法 对一个MEN2A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调查,提取其中3例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及15个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对RET原癌基因的第8、10、11、13~16外显子进行DNA测序分析,并对发现突变的PCR产物进行亚克隆测序.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系30岁起先后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的男性,其一姐患有嗜铬细胞瘤、一弟患有甲状腺髓样癌.在这3例患者及另外2例未发病的家庭成员中,发现了RET原癌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相同的杂合突变,即1893-1895delCGA,系一种新的突变类型.结论 RET原癌基因第11号外显子1893-1895delCGA杂合突变,是一种新突变,可能为该MEN2A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与甲旁亢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病Ⅱ型(MEN-Ⅱ)中的发病率分别为80~100%、40~60%与20~50%。葡萄糖酸钙与五肽胃泌素联合刺激试验测血降钙素水平,为早期诊断甲状腺髓样癌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手段。MEN-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较高的外显率,其病理常呈双侧多灶性病变,临床上对家族性或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及/或甲状旁腺增生的病例与家属,要高度警惕 MEN-Ⅱ的可能性。MEN-Ⅱ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正>该文分析寂静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3年1月至2015年12月24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非寂静组(194例)及寂静组(53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重点提炼寂静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结果:寂静性嗜铬细胞瘤占21.5%(53/247),影像学为主要发现途径。寂静组53例患者中41例(77.4%)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PECT/CT碘化间碘苄胍(^131I-MIBG)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效果。方法临床拟诊嗜铬细胞瘤的患者26例,均行^131I-MIBG全身显像,常规肾上腺区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并对肾上腺外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图像融合断层。结果 12例最终排除嗜铬细胞瘤者,SPECT/CT ^131I-MIBG显像为阴性;14例手术或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者,SPECT/CT ^131I-MIBG显像为阳性。结论 SPECT/CT ^131I-MIBG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嗜铬细胞瘤(包括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28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1):1023-1024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4-01~2005-03的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定性检查结果:24h尿儿茶酚胺(尿CA)检测结果为多巴胺升高占7例,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占24例,肾上腺素升高占15例,三者均正常2例。定位检查:各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B超77%(17/22),CT96%(26/27),MIBG显像78%(22/28),奥曲肽显像73%(11/15)。结论尿儿茶酚胺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CT在定位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MIBG和奥曲肽显像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定性和定位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作出嗜铬细胞瘤诊断时,病人往往具有特征性的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其有关的症状。然而为数不少的病例只是在尸检时才被作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后者多表现为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或心肌病,目前对这种嗜铬细胞瘤的表现形式所知甚少。作者所在的医院1961—1982年期间共收治嗜铬细胞瘤34例,其中10例死于心血管病。对此作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 病人男、女各5例,平均46岁。主要症状为: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在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和31例良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5例ERBB2表达阳性的嗜铬细胞瘤和5例ERBB2表达阴性的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激酶B(AKT)、c-Jun氨基端激酶(JNK)信号分子的激活情况.结果 提示ERBB2蛋白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高表达(P<0.01)且可能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ERK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PBK)/AKT途径以及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JNK途径导致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